老照片——戴坚少将与计划中的中国驻日占领军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老照片——戴坚少将与计划中的中国驻日占领军

        
戴坚少将(1913-1999)是湖南长沙人,1931年,黄埔军校第七期参谋政治科毕业。1937年抗战爆发后,曾任国军548师少校参谋,中校参谋主任,上校参谋长等职。1941年以少将衔任荣誉2师师长,遂率部加入远征军,远征缅甸,对日军作战。1945年抗战胜利后调任54军任副参谋长。

         1945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按照盟国商定的结果,盟军总司令部设在东京,中、美、英开始准备分别派出武装部队进驻日本。10月,美国以公文形式致电中国国民政府,约请中国派一支5万人的军队协助盟国占领日本,并希望由参加过印缅远征作战的孙立人统领的新一军去。然而,当时国民政府正忙于接收日军侵华期间所丢失的地盘,已经把最精锐的新一军派往东北,根本没有太多的兵力派到国外,加上派遣军费用需自行负担,因此只想派出一支5000人的部队象征性地去日本。可是美国一再要求中国至少要派遣一个师。最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决定,由曾在越南河内担任接受日本投降任务的荣誉一师和荣誉二师合编成的六十七师前往担当此一重任。该师建制完整,兵员充足,有精良的美式装备,是当时较为理想的赴日部队。戴坚少将即为该新组建的第七十六师师长。

  该师于19462月得到命令后,立即海运至上海江湾驻扎,等待坐飞机到日本。在此期间,该师进行了严格整训,淘汰老、弱、矮、丑的官兵,并从其他部队中选调五官端正、身高1.70米以上、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兵员进行补充。整训待命期间,部队特别进行了军容仪表和国际交往礼节的课目训练,连以上军官甚至还进行吃西餐和跳交谊舞方面的训练。

  当时第六十七师编制为14500人,计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运输团,此外还有战车、工兵、通信等营各1个,驻扎日本后,将隶属美国第八集团军第一军团指挥。从19465月开始,国民政府驻日本先遣人员在横滨不断与美军联系驻军的编制、装备以及车辆运输等问题。

  6月初,国民政府国防部发布命令:占领军先遣队正式进驻日本。出国之日,国内各新闻机构都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大公报》、《新闻报》、《中华时报》、《自由中国》等均热情地报道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扬眉吐气的历史事件,有的报纸甚至将占领军人员全部名单及军衔广为刊载。这些内容在日本也同时见报,造成很大的政治影响。

  6月中旬,第六十七师师长戴坚少将及上校参谋廖季威等人组成的先遣队,由中国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朱世明中将率领,从上海龙华机场乘坐B24重型轰炸机,空运直达日本羽田机场,而后由陆路转赴先遣队驻地名古屋。日本当地政府对先遣队的到来侍应恭谨。为了给即将抵达日本的第六十七师设营布防,先遣队在名古屋全面部署和接收了占领军所需的营房、仓库、港口、车场以及游乐场所等设施。根据协商,中国占领军驻扎在日本爱知县,必要时再扩大到三重县和静冈县。

  农历七月初一,驻日先遣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随后朱世明电告南京政府,请调中国驻日占领军出发正式进驻日本。

  然而,自电报发出之后,国民政府应拨给驻日占领军的后勤物资依然迟迟不能到位,这令朱世明焦急万分,经去信确认才知道这些物资早已分发至内战战场。几天后,朱世明突然接到国民政府来电,要求先遣人员立即全部返回,且驻扎上海机场的驻日占领军已经接到命令,将投入到内战战场,而驻扎在上海的六十七师也已奉命开往苏鲁豫解放区。

  第六十七师到达苏中之后,归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汤恩伯(7月中旬由李默庵担任)指挥,奉命向黄桥、姜堰、海安等地进攻。经过一个半月的战斗,受粟裕和谭震林的指挥下的华中野战军打击,遭受重创。828日,粟裕、谭震林发电汇报战果,称于26日在如皋西南地区歼灭六十九师之九十九旅后,又于27日在上述地区歼灭由如皋来援之敌六十五师之一八七旅及七十九师一个团,第二次由如皋增援之一个团亦被歼一半。

  至此,原来的第六十七师、准备派到日本的驻日占领军就这样覆灭在内战战场上。原拟定的驻日占领军,顿成泡影。

         在第六十七师被投入内战及覆灭的过程中,作为该师师长的戴坚少将,却仍在日本,与盟军人员视察各地,仍然试图为进驻日本做准备。澳大利亚档案馆里保存有几张当年戴坚在日本期间与盟国人员共同视察日本各地的照片,正好作为其先遣期间积极为驻日占领军预做准备的证明:

/>
/>/>

1946910日,日本吴市,作为联合国安理会视察团代表之一,戴坚少将在澳军军官的陪同下,检阅驻守该地铁路局的澳军卫队。

1946910日,日本吴市,作为联合国安理会视察团代表之一视察该地时,戴坚少将与美军SNYDER上校及英联邦军队指挥官A. G. WILSON准将,在该市码头视察。

1946910日,日本吴市,作为联合国安理会视察团代表之一视察该地时,戴坚少将与英军G. H. CLIFTON 准将在该市码头闲聊。背后远处为在码头上做工的日本妇女。


1946910日,日本宇品港,戴坚与联合国安理会视察团的其他代表一道,刚刚下船上岸。

1946910日,日本宇品港,戴坚与联合国安理会视察团的其他代表一道,在刚刚视察完吴市之后,正在遣返中心向诸位代表道别,准备下船。

戴坚将军的最后归宿

         驻日占领军计划泡汤之后,戴坚于1946 9月回国, 转任国防部新兵处处长。194810月升任国军唯一美式机械化部队青年军209[其编制辖三个独立旅加一个装甲兵旅共近四万多人,相当于一个军]师长,进阶中将。1949年率该师参加金门战役,有利地支援了胡琏兵团全歼华东解放军进攻金门之部队。戴坚在台湾退役后,去美国定居。19995月在巴西去世,时年86岁。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