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罗斯“格洛纳斯”发射失败看“质子”火箭 |
2010年12月 来源: 新华军事 |
2010年12月5日对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全球导航系统是灾难性的一天,“质子”M运载火箭原本计划将三颗新组网卫星送入轨道,但却因火箭故障而导致卫星全部损失。经过多年来的宣传“格洛纳斯”已经广为人知,“质子”虽然是一款非常经典的运载火箭,却淹没在一系列新锐运载火箭的光芒之下。在过去20年中,俄罗斯一直都在研制“安加拉”火箭,将用于替换包括“质子”在内的多款航天运载工具,但是以“安加拉”第一级为基础的韩国“罗老”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都遭遇失败,尽管其中第一次是由于整流罩分离失败引起的,与“安加拉”并无直接关系,但是仍然为其正式服役蒙上了阴影。现在俄罗斯正面临着运载工具青黄不接的局面,新的“安加拉”服役还需时间,旧的“质子”虽然发射任务已经排到了2018年,但是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正在进行星箭组装的“质子”M/DM-3运载火箭,可见三颗“格洛纳斯”卫星紧靠在一起。
“质子”火箭的起源
“质子”火箭实际上是俄罗斯目前唯一的重型航天运载工具,比其运载能力强得多的N-1火箭原本是为登月任务设计的,在尺寸上堪比美国的“土星”V号,但是连续四次发射失败后就退役了;“能源”火箭在80年代进行了两次试验性发射后也没能服役,其中一次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送入了太空,另一次则将“极地”1号(Polyus-1)军事载荷打废了。从履历上来看,“质子”可谓功勋卓著,苏联从“礼炮”1号到“和平”号空间的所有核心舱段都是由其发射的,而“国际空间站”(ISS)的“曙光”号(Zarya)和“星辰”号(Zvezda)两个最早的核心舱段也是其送入轨道的。“质子”号之所以能承担这些重大发射任务,关键在于其拥有最大超过20吨的近地轨道运力。尽管新一代航天运载工具近地轨道运力都能轻松做到20吨以上,但是“质子”在60年代就以较小的成本代价做到了这一水准,这是其能够服役长达50年代关键所在。事实上,在目前服役的所有航天运载工具当中,“质子”几乎和“联盟”一样老,“联盟”1966年11月28日进行了首次发射,而“质子”基本型是1965年7月16日首飞的,“质子”K则是1967年3月10日首飞的,只不过“联盟”隶属于的R-7系列历史可以追溯得更早罢了。
正在进行水平转运的“质子”火箭,注意其非常有特色的第一级发动机布局,远端是“质子”火箭发射场标志性的门形勤务塔。
“质子”是苏联OKB-52切洛梅伊设计局设计的,制造则由大莫斯科地区的赫鲁尼切夫工厂负责,该工厂现在也负责生产换代用的“安加拉”火箭。“质子”最初的设计局代号为UR-500,是作为UR-200洲际导弹的重型化版本而立项的,用于满足战略火箭军对于所谓“全球导弹”2号(GR-2)的需要,但也可以作为航天运载工具,因此也继承了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的可贮存推进剂。1960年6月23日,苏联批准了航天发展七年计划(1960-1967年),其中就包括了UR-500项目。最初,切洛梅伊希望以UR-200为基础研制UR-500,考虑将四枚完整的UR-200捆绑在一起,在其上再安装一枚去掉第一级的UR-200。但是这种直线型路径很快就因结构过于复杂而被放弃,切洛梅伊设计局随即推出了并联和串联两个方案。所谓串联方案是将UR-200的芯级从3米加粗到6.2米,并且采用三级布局,其高度将达到54米。所谓并联方案针对串联方案芯级直径过大而带来的加工和运输困难,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构型,其芯级内只设置氧化剂贮箱,在其周围捆绑独立的燃料贮箱,这样芯级只用做到4.1米就可以了,因此最终战胜串联方案而获胜。最初并联方案的第一级的芯级和燃料贮箱底部都安装有发动机的,但为简化结构后来干脆取消了芯级上的发动机,并略微放大到4.15米,同时将燃料贮箱及发动机数量增加到6具,这就是现在看到的“质子”火箭构型。
早期的“质子”系列火箭,最左侧的是两级版的UR-500测试弹,其他都是三级版的UR-500K,分别搭载LK-1登月飞船、7K-L1绕月飞船、“礼炮”1号空间站。 “质子”与“长征”系列比较 从火箭下面级推进剂来看,“质子”和“长征”系列是完全一样的,而且都使用燃气发生器循环的开式发动机。用于低轨道发射的“质子”K为700吨级,比“长征”2F要重出200多吨,但两者运力差距非常悬殊,“质子”K达到了20吨级,这还是在高纬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做出的,而“长征”2F还不到10吨。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发动机,“质子”第一级的RD-253发动机推力几乎是“长征”2/3/4第一级的YF-25的一倍,6机并联要等同于后者的12机并联,而“长征”2E/F或者“长征”3B只能实现8机并联(4台芯一级和4台助推器),而改进后的RD-275推力又在RD-253的基础上提高了约20%。这种结果导致正在研制中的“天宫”1号空间站(目标飞行器)尺寸和重量只能偏小一些,要发射未来空间站的主要舱段必须等待“长征”5号的服役。但高轨道运力情形就反了过来,“质子”要将需要采用4级构型,其采用的D/DM系列液氧-煤油上面级,或者“微风”(Briz)系列常温上面级性能都不是太好,而三级半构型的“长征”3号有能两次启动的氢氧低温上面级,尽管安装YF-75的上面级性能无法同“半人马座”等先进型号相提并论,但足以对高轨道运力产生足够的增益.加上在低纬度的西昌发射占到了便宜,其GTO运力也能接近5.5吨,比“质子”M+Briz M大约低半吨,且但比“质子”M+DM-3大约要高半吨。 “质子”K从拜科努尔起飞,这次任务是将国际空间站的“星辰”号服务舱送入轨道,注意火箭头部的整流罩。 “质子”最擅长的一直是低轨道大载荷发射任务,切洛梅伊设计局也曾几次想对UR-500的基本设计进行改进,以支援大型轨道空间站建设等航天项目。其中最主要的两条路径,一是UR-530方案,加长推进剂贮箱长度,同时放大燃料贮箱直径,低轨道正常运力可以达到36吨,即使是97度倾角的2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也有30吨,与切洛梅伊设计局的大型军用空间站相配套;二是UR-500MK方案,换用性能好得多的NK-33液氧-煤油分级循环发动机,并通过燃料贮箱数目的增减来控制起飞重量和运载能力,6机并联的1000吨级方案LEO运力将超过30吨,600吨级方案LEO运力也有15吨,主要优势是推进剂没有毒性,同时使低轨道运力向下延伸。但是UR-530方案和“能源-暴风雪”项目有竞争关系,换用NK-33的方案和源自“能源”助推器的“天顶”火箭有竞争关系。将UR-500MK方案和“长征”5号放在一起比较是非常有趣的,这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思路。从推力上来看,NK-33和RD-275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但是推进剂和循环方式上的区别使其比冲要高很多,用于“长征”5号的120百吨级煤油机推力还是明显偏低,这造成其最大运力构型在使用多达8台YF-100煤油机和2台YF-77氢氧,即使在低纬度的海南文昌发射LEO也只能做到25吨,而UR-500MK的6机并联版则可以在拜科努尔轻松做到30吨。 |
“质子”用于高轨道发射需要搭载D/DM系列上面级,当然也可以选用“微风”上面级。
后苏联时代的“质子”火箭
纵观最近30年的前苏联/俄罗斯航天发展,70年代末在格鲁什科的领导下能源联合体重振雄风,而80年代末切洛梅伊因意外而去世后,曾经兴盛的切洛梅伊设计局和赫鲁尼切夫工厂就逐步衰落,虽然制造了“曙光”号和“星辰”号两个ISS核心舱段,并且参与承接国际航天发射任务,但是总体而言日子并不很好过,否则也不会通过向韩国转让“安加拉”火箭第一级来获取研发资金了。不管怎么说,最近十年“质子”火箭平均每年都要进行10次左右的发射,发射频率丝毫不次于有“联盟”载人飞船和“进步”货运飞船发射任务保证的“联盟”火箭。赫鲁尼切夫工厂的生产能力也重新恢复到了每年12-14枚“质子”的水平,产量的提高使平均成本有所下降。面临欧空局逐步成熟的“阿里安”5,在“安加拉”迟迟无法服役的情况下,俄罗斯也在对“质子”进行改进。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目前正在和轨道科学公司一道进行Proton Duo计划,用一枚质子火箭同时发射两颗轨道科学公司制造的重量低于3175千克的小型与中型通信卫星。但纵观“质子”的整个服役期,其发射成功率一直在90%以下。撇开之前的发射记录不算,2000年以来“质子”确实累计了不少成功的次数,但是此次一箭三星发射“格洛纳斯”失败后,又再度跌到90%左右,显然对“质子”的商业前景蒙上了影音。
正在进行总装的“质子”M火箭,大圆柱体是其第一级的氧化剂贮箱,而吊装的是外挂的燃料贮箱,其上将安装RD-275开式发动机,但是在抛弃第一级时,氧化剂和燃料贮箱是作为一个整体抛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