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王爷”
二古三、灶上天”,这是东北忙年俗谚的头一句。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过小年”这天起,就算是正式开始了“过年”的筹备,“小年”相当于“大年”的序幕。
旧时东北,几乎家家户户厨房锅台边的墙上,都贴有灶神像,俗称“灶王爷”。画像上一般不只是 “爷”一个人,还有他的夫人“灶王奶奶”,有的还加上“金童玉女”和其他民间崇拜的神仙,都是木版刻印,单色或敷彩,两边还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 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每年农业历正月初一,把新“请”来的“灶王爷”“供”在灶旁。按民间的说法,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的使者,每年要回 “天宫”一次,汇报所在之家本年的善恶忠奸表现情形,腊月二十三便是他“上天”的日子,所以人们在这天举行祭灶(或称辞灶)仪式为其送行。
当日黑天后,人们在灶神像前摆上供桌,点灯焚香。供品最主要的是以糖稀加麦芽、江米等做成的饴 糖或称“饧”,民间称为“灶糖”。东北各地在“小年”之前有专门的小作坊制作贩卖,而且很正宗,其特点是甜、脆、粘,还贩运到关内。北京就把“灶糖”称做 “关东糖”。清代宫廷祭灶所用的灶糖,都是由盛京总管内务府进贡的。这种糖之所以要做得粘和甜,是因为祭灶时人们要用它抹在画像中灶王爷的嘴上(还有的抹 在灶门上方),意思是让他上天后“嘴甜”,多说几句“甜言蜜语”,多汇报所在之家的好处,而到说“坏话”时嘴就被糖粘住,张不开嘴,为供糖之家“隐恶扬 善”。所以,东北民间顺口溜说:“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这也是人们对灶王爷的希望和祈求。总之,灶王爷作为联系人 间与天堂的使者,这一天是最重要的被照顾对象。
除灶糖外,供品通常还有谷草一把、炒豆或高粱米一碟、清水一碗,据说这是给灶王爷上天时的坐骑 预备的。人们在送灶时,要特意用秫秸(高粱杆)做成马、狗、鸡,为给灶王爷领路和代步之用。烧香、跪拜、抹糖等诸项仪节结束后,就把灶神像取下,连同这些 狗、马一起焚烧“升天”,并放鞭炮为之“送行”。
过去东北新媳妇过门第二天正式下厨房做饭之前,首先得给婆家的“灶王爷”磕头行礼,对其恭敬有 加。按理说,整天围着锅台转、烧火做饭的家庭主妇,是和灶王爷“朝夕相处”的人,祭灶应以她们为主。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辞灶” 的“规矩”,所以祭灶只是家中“老爷们儿”的事,妇女没有资格参加,这似乎有失公平。
祭灶日既然是“过小年”,当然全家人也要吃一顿比日丰盛的晚餐。过去雇长工、伙计的人家,一般都是从这天开始让他们放假回家,准备过年。而自家在外地的人,也都在此后陆续归来,准备团团圆圆地“过大年”了。
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