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否真正相信上帝(或天主,下同)的存在,上帝的思维模式是肯定存在的,因为世界上有几十亿人相信上帝,相信上帝用某种思维模式去引导着人们、教导着人们。另一方面,即使是上帝不可见,人们“相信”或“否定”一个不可见的事物,也一定是有着某种思维模式去引导人们去这样“思考”。这是辩证的思维模式分析的结果。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以智慧闻名世界的犹太人的格言。因为人类(应该说是信仰上帝的人类,下同)的自作聪明,也因为人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人类思考得越多,以为越接近真理了,却发现人类反被上帝愚弄了。由于无知和欲望,而又不能摆脱,于是开始怀疑和否定,最终却陷入了一场人性悲剧。其悲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整个过程中,人类始终做不到自我超越。超越了自我,才能了解上帝、理解上帝。
对于基督徒而言,上帝的思维模式是不可理解的、不可追问的、不可深究的;而对于无神论者而言,所谓“上帝的思维模式”,仍旧是人类思维模式的一种形式,只不过这种思维模式,不是我们普通凡人可以运用的。可以这样推测:上帝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超越人类思维定势的、超越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人类现代科技无法证实或探测的一种思维形式。本文试就上帝的某些思维模式的原理进行探讨和分析。
1,万能定律。上帝是万能的,上帝知道一切,上帝安排一切,上帝开始一切,上帝结束一切。这个定律,或者说是上帝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是源自人类对于自我的认识误区。在出现这个定律之前,人类并没有开始认识自我,没有自我意识。当人类开始认识自我之后,才了解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自我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体能的有限、认知的肤浅等等;人类越是发明新的科技,越是认识世界,越是证明自己渺小、无能。而人类的欲望又是无穷的,越是无知,越是要寻求答案。到最后寻求不到答案时,为了给“未知”一个合理的解释,就用收敛思维的模式归结为一点,不得不承认:上帝伟大、上帝万能!这就是人类逻辑思维的结果,因为自己无知,所以上帝万能。
如果用辩证的思维模式来思考,这“万能定律”也是因为人类对自我认识的另一个误区。在生产实践中,人类喜欢采用点思维的模式,认为自己很伟大,很了不起(有些教会甚至有种族歧视的倾向),可以任意宰杀动物、改造自然、发动战争、残杀无辜,并将人类与这个世界的其它一切隔离开来。非宗教人士说:正因为有了人类,才会有上帝;或者基督徒说:正因为有了上帝,才会有人类。这两种说法,都是将人类自我“伟大”化了。而用整体思维来讲,一方面,上帝也好,人类也罢,都只不过是这个世界小小的一部分;地球、甚至宇宙万物,都是由同样的基本粒子或基本元素构成,并且都存在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另一方面,宇宙万物,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行,也可以说是随机运行。人类发现的所谓的“规律”(包括上帝),只不过是一种假象,因为任何“规律”都有例外。这个世界,没有谁是特殊的;或者说,这个世界,万物都是特殊的。万能定律的最大优点,就是在于提倡“人人平等”。
2,深信定律。无论是“因信称义”,还是“因信成义”,“信”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之一。你信上帝,上帝也信你;你信上帝,上帝就在你的身边。基督教中的一切意义、价值、自豪、满足、荣耀和光辉,都在一个“信”字之中。不信,人生则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正因为有了“信”,人类才会在探索未知世界而得不到结果时,给自己一个安慰,认为那就是上帝的安排;正因为有了“信”,人类才会在说服自己或他人时,有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使得“信”的人沐浴在上帝的荣耀之中,并因感受到上帝的恩惠而自满和自足。而且,这个“信”,已经具备心理疗法,无处不在,使人自我陶醉。这“深信定律”,实际上就是人类的点思维,或者保守思维。
如果用开放思维模式来探讨,这个“信”本是可以有很多种的,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多极化的世界,没有唯一、没有特殊。如果发现了唯一,也只能说明你发现了唯一,或者在此时此地发现了唯一。再者,如果说“信”则好,“不信”则不好,谁来制定这个“好坏”的标准?其实,“好”与“不好”还是相对的。况且,在这个世上,我们找不到100%好的基督徒,也找不到100%不好的非基督徒。另一方面,在宗教历史上,各种各样不好的宗教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宗教教义本身所导致,而是解释宗教教义、执行宗教教义的教会或者神职人员。在多元化、多极化的世界,人类可以将同样一个“信”字,解释或执行为多种不同的结果,潜意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心理疗法”占据着主导地位,让人寻找精神寄托、并深信不疑。
3,博爱定律。上帝是博爱的,上帝创造万物,给与我们一切,所以我们也要博爱。人类之间要博爱,要给与;人对自然也要博爱,要给与。从表面上看,博爱与我们的生活相差太远,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博爱也就是讲求的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奉献与给与。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是希望和平、和睦的,唯有博爱才可能化解一切矛盾与对立;同时,人类也要学会爱自己: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你如果不喜欢、不满意自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喜欢别人的。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要先好好认识自己,爱自己,再谈爱其他众生。
其实,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诚爱、佛家的慈悲、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慈心、墨家的兼爱、孔子的大同、无神论者的共产、中国特色的和谐等等,都是具有同等意义的大爱。但问题是上帝在拥有博爱定律或博爱思维模式的同时,为什么又同时拥有惩罚众生和世界末日的思想呢?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天遣”一说。这是与博爱的思想矛盾的,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这也是一些人怀疑或质疑基督教的原因之一。用辩证思维来解释,“真”与“假”,“好”与“坏”,“善”与“恶”都是同时存在的,博爱与惩罚也就同时存在了。当基督徒把上帝绝对化、完美化时,就只认可上帝的万能与博爱;当出现惩罚时,由于爱屋及乌的缘故,也就将“惩罚”合理化了。而实际上,正因为人类对世界的无知,把一切未知归功于上帝,也就把“惩罚”归功于上帝了。最重要一点,“博爱”与“惩罚”,都是人类自己“酝酿”出来的。无论如何,这二者,我们都需要。这才是平衡的世界,辩证的世界。
4,因果定律。上帝是万能的,上帝知道一切,当然也知道世间万物的因果。所以,信上帝的人,也就知道“信”的结果,包括天堂与地狱。耶稣的诞生与“荣归主颂”里所说的两个故事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正因为耶稣的诞生,正因为耶稣道成肉身,使得在至高之处的上帝得着荣耀,使得地上人得着平安。领受了圣餐之后唱“荣归主颂”,因为圣餐是纪念耶稣为我们舍身流血,而耶稣之死使得天上的上帝得着荣耀,地上的人得着平安。另一方面,这两个故事也告诉基督徒们:对待他人要宽恕。宽恕是博爱的前提;博爱才是宽恕的结果。这也是因果。
实际上,佛教也是因果论者,主张一切众生的生命,是无限延续的,宛如大河流水,滔滔不尽,激起层层浪花。众生的生与死,不过是生命之流中浪花的泛起与消散而已。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这种说法: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然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中最根本的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产生相应的“果”。而实际上,正是人类自己认为一个是“因”,一个是“果”,才会有因果定律。因果之间的联系,都是人类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判断的。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是基督教、佛教、马列教,还有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等。因果定律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人从善。
从以上分析来看,上帝前两种思维模式(万能定律和深信定律)是基督教特有的;上帝的后两种思维模式(博爱定律和因果定律)是世间普有的。普世的思维模式,比较好理解,而特有的思维模式,必须以“入教的思维”来理解,才能获得顿悟。对于一个非基督徒而言,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上帝”的思维模式,探知我们这个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