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花花公子 — 论唐璜及其音乐形象(上)

唐璜( Don Juan) 是西方艺术中赫赫大名的花花公子,与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唐吉诃德等文学形象并称为“四大不朽人物”。(在西班牙文中,Don是“老爷”的尊称,Juan是“璜”的名字。)
一个原本堕落淫荡的故事人物,竟然成为西方艺术中的重要题材,而且一直被反复诠释发挥,固然传递出男性在性爱领域对征服女性的梦想,但在精神层面必有区别于下流猥琐的心灵诉求。
唐璜的故事来自西班牙的传说,十四世纪在塞尔维亚有个名叫“璜”的贵族,专以勾引玩弄女性为乐趣,一日因诱奸教团指挥官的女儿而与统领决斗,结果因杀死指挥官而激起教团众人的愤慨,最后合力将他处死。并散布谣言,“璜”是被指挥官的雕像带入地狱。
日后人们将其它拈花惹草的行径都归入唐璜的名下,使得唐璜的猎色故事愈加丰富。西班牙神父Tirso de Molina在1630年发表的剧本《塞尔维亚的登徒子》是关于唐璜最早的重要文艺作品,他赋予作品浓烈的宗教意味,宗教可以约束人性中的肉欲横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璜也由最初的堕落的肉体享受者,慢慢转变成一个风度翩翩,勇于冒险的大众情人。比如在拜伦的笔下,就通过这样的一个唐璜的冒险游历和猎艳,刻画出19世纪初的社会现实。德国文学家音乐家霍夫曼(E.T.A. Hoffmann)1813年所著的小说《唐璜》 描绘的更是一名以追求女性而抗议社会,挑战上帝的愤世嫉俗者。
到了二十世纪,人们依然热衷唐璜,甚至在瑞士作家弗里施笔下的唐璜是个憎恨女性,一心研究数学的人,几经周折后才承认爱情具有战胜一切的力量。

在哲学上,唐璜身上的某些特质引起存在主义之父丹麦哲学家基尔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年)的关注,在其大作《或此或彼》中对莫扎特的歌剧《唐璜》(又名唐乔瓦尼,用意大利文演唱)大加赞叹,其中的一章《直觉情欲的诸阶段或情欲音乐喜剧的诸阶段》专门论述了此部歌剧,认为莫扎特的《唐璜》是他的最经典作品,唯有音乐才可完美表达出情欲的感官享受。“歌剧并不把那么多的性格描绘和行动当作它内在的目标,它没有充分对此反思。在另一方面,非沉思的,充沛的激情在歌剧中得到了表现。”
基尔克果在此讨论歌剧《唐璜》并不是心血来潮,他把人的存在归纳为著名的三种层次:感性、理性和宗教性(或称审美,伦理,宗教),唐璜是感性或美感享受的代表,他只追求感官的享受,而不愿受理性或道德的约束。如果一个人只沉溺于感性阶段,而不上升为理性或宗教阶段,便会死路一条,因此基尔克果便在《或此或彼》中以唐璜为缘由来探讨审美的恐惧,因为此种美感经验是封闭性的使人沉沦的致死之病。

在音乐史上,以唐璜为主题的音乐也是不胜枚举,既然大哲学家基尔克果如此推崇莫扎特的歌剧《唐璜》,那我们就先从这部歌剧谈起。
在布拉格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大受成功之后,便又受委托为布拉格写部新的歌剧,《唐璜》就此诞生,其编剧同样是《费加罗的婚礼》的编剧达蓬特。
虽然《唐璜》是部“诙谐剧”,属于喜歌剧的一种,但它却远远超出喜歌剧的范畴,剧情的明暗起伏,悲喜剧的交错会合,情欲的晦暗涌流,心理的入微描述,使得整部戏剧的巨大张力都洋溢着莫扎特的天才乐思。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的序曲是首独特的曲子,它完全不是歌剧情节的概括,而是体现了西方的二元世界观,两种力量的对抗。此部序曲由两部分组成,先是d小调的指挥官石像的主题,此主题在歌剧终曲时出现,是复仇的力量,尽显威严神秘之感,代表了宗教意义上的审判,序曲的音乐在此与全剧的最后结局前后对应。其后出现的是如火如荼的D大调,展现出唐璜不息的生命力和冲动的欲望本能。
莫扎特在此以鲜明的手法对比彼岸的至上和世俗的诱惑,可谓是西方二元世界观的具体表达,也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冲突。显然莫扎特不认为两种力量会有和解的前景,因此他只是让序曲的音乐不间断地直接进入歌剧的第一场。
选取序曲的第一个视频是电影歌剧《唐璜》的版本。第二个视频是卡拉扬晚年的指挥录像。




在此后的西方音乐史上,瓦格纳的《汤豪塞》的序曲更是二元世界观的完美再现,一是女神维纳斯的情欲之爱,一是杜林根君主的侄女伊丽莎白的精神之爱,纵欲的天性与禁欲的道德,被投射到世上而无法统一,人在这种二元世界观中痛苦挣扎而被撕裂。瓦格纳的夺人之妻一直被人所诟病,想必他更是对此心有戚戚。


汤豪塞与唐璜的纵欲天性是一脉相承,只是汤豪塞想在道德宗教中寻求拯救,犹如基尔克果所倡导的进入理性和宗教性的层次。而唐璜却沉迷于感性的享受而不能自拔,一旦停止寻花问柳他的生命力也将枯萎。在封闭的审美层次里,感性的肉欲只能满足于一时,如不能升华至更高层次,则他将陷入虚无的泥潭之中而欲壑难填。

唐璜的最后结局富有强烈的戏剧性,被他抛弃的女性都不能完成复仇,而他竟是被他杀死的指挥官的石像带入地狱。但是这个神话般的结局显然不切实际,道德战胜情欲在莫扎特的眼里被打上了问号,在唐璜沉入地狱之后,莫扎特并没有以传统的喜剧方式结尾,而是在众人一同唱出的感想中结束,但大多数人的感想被笼罩在怀疑和伤情的气氛之中。
唐璜是个永远执著的花花公子,当石像连续几次要他悔改,唐璜死不同意,宁愿被拖进地狱,其本性的敢当敢为决非常人所为,也给他花花公子的名号带上一道光环。无论作为男子汉还是坏男人,对女人的吸引同样是致命的。
在电影《莫扎特》里,莫扎特的竞争对手宫廷乐师萨里埃利看到歌剧《唐璜》的结局时,意识到只有他才了解莫扎特的下意识,断定那是莫扎特所写的最黑暗的歌剧,他通过复苏的石像唤醒了自己的父亲,让父亲在众人面前指责自己(莫扎特有着宴饮娱乐与女人调笑的天性),死去的父亲依旧控制着莫扎特,从而使萨里埃利找到了致莫扎特于死地的方法。




像唐璜式的花花公子究竟能否浪子回头,当女性面对唐璜的诱惑时的反应如何,待续。

庭榕 发表评论于
回复WienFan的评论: WienFan对莫扎特与瓦格纳的对比很确切,在此谢谢。
WienFan 发表评论于
好看。Don Giovanni和Tannhaeuser都是我很喜欢的歌剧。它门对比可看出两位作曲家不同的人生观。Mozart童心未泯, 阳光博爱,用音乐使一个没有良知,追求情欲的花花公子,充满魅力。Wagner的音乐是怅悔,内心的挣扎,所以有人把他的音乐形容为宗教。btw, 地狱里唐璜可以会会潘金莲,呵呵。

期待下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