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事解读2011年3月18日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历史,人生天天新开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员,导演还是观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

【纽约消息】据媒体报道,联合国安理会17日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

安理会当天上午再次就利比亚局势举行闭门磋商,于美国东部时间下午6时30分左右就法国、黎巴嫩、英国和美国共同提交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表决结果显示,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有10个国家投赞成票,中国、俄罗斯两个常任理事国以及印度、德国和巴西三个非常任理事国投了弃权票。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一个决议案在获得9票赞成,且没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的情况下即可获得通过。

决议说,为了保护利比亚平民的安全,除以人道主义救援为目的和负责撤离外国侨民的飞机外,禁止所有飞机在利比亚领空飞行。决议指出,为保护利比亚平民所采取的一切必要措施中并不包括派遣地面部队占领利比亚。

此外,决议还决定对利比亚实施比第1970号决议更为强硬的武器禁运和财产冻结的制裁措施,其中包括冻结利比亚中央银行和利比亚全国石油公司等利比亚实体的财产。

决议要求利比亚冲突双方立即实现停火,全面停止对利比亚平民的一切袭击,呼吁利比亚各方加强努力,推动对话,促成必要的政治改革,以寻求一个和平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

安理会当天上午再次就利比亚局势举行闭门磋商,于美国东部时间下午6时30分左右就法国、黎巴嫩、英国和美国共同提交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表决结果显示,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有10个国家投赞成票,中国、俄罗斯两个常任理事国以及印度、德国和巴西三个非常任理事国投了弃权票。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一个决议案在获得9票赞成,且没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的情况下即可获得通过。

●这段文字包括了这样几个要点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段文字包括了这样几个要点:

第一,决议草案的“共同提交者”是:法国、黎巴嫩、英国和美国;

第二,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有10个国家投赞成票,中国、俄罗斯两个常任理事国以及印度、德国和巴西三个非常任理事国投了弃权票;

第三,这份决议案是在利比亚政府军“即将”大举进攻反对派的大本营--班加西,且卡扎菲基本上稳操胜券的“特殊背景”下,突然通过的。

●处处透露着“古怪”

显然,通过上述“三个要点”,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份决议案漫长“加工过程”中,处处透露着“古怪”:

其一,针对第一,我们想说的是:在这个“大国游戏”中,在“两个常任理事国--中国与俄罗斯”对“共同提议”不感兴趣、因此“其它重要国家”也“深知厉害关系”的无奈下,或许是为了掩盖该决议案的“纯西方”色彩、特别是抹上点儿“阿拉伯味道”,堪称世界上自主能力最弱、但战略价值又极大的黎巴嫩,显然“被”“共同提议”了!

●最为微妙的是:德国与“中俄”这两个“非美中坚”一起玩“弃权”

其二,针对第二,我们想说的是:“第二”其实也是最为微妙的。作为欧盟经济中最具实力、或者最能代表欧盟、且还是本轮非常任理事国的德国,是既不参加“西方阵营”玩什么“共同提议”、甚至不举手“赞同”这样一份决议,而是与“中俄”这两个“非美中坚”、以及“印度、巴西”这些个“非美大国”坐在一起,玩起了“弃权”游戏。

●通过的“时间”太精确了,可谓是“早一分嫌早、晚一分嫌晚”!

其三,针对第三,我们想说的是:就通过的“时间”而言,实在是太精确了,可谓是“早一分嫌早、晚一分嫌晚”!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再来阅读两则新闻片段。

外交部发言人就安理会通过关于利比亚问题的决议答问

【北京消息】据媒体报道,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8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方希望利比亚局势尽快得到稳定,避免出现武装冲突升级和更为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有记者问,安理会通过了关于利比亚问题的第1973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中方对此有何评价?

姜瑜说,中方一贯强调,安理会行动应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以及相关国际法准则,尊重利比亚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通过对话等和平手段解决利当前危机。我们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对决议中的一些内容是有严重保留的。考虑到阿拉伯国家和非盟的关切和立场以及利比亚当前的特殊情况,中方和有关国家一道对决议投了弃权票,没有阻拦决议的通过。我们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利比亚问题特使以及非盟、阿盟继续致力于和平解决利当前危机。我们希望,利比亚局势尽快得到稳定,避免出现武装冲突升级和更为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俄外交部:俄美在利比亚问题上的立场不一致

【莫斯科消息】据媒体报道,俄外交部副部长谢尔盖·里亚布科夫17日表示,俄罗斯与美国就解决利比亚问题的立场在许多方面都不一致。

里亚布科夫在“莫斯科回声”广播电台的节目中说:“我们在很多方面的立场都不一致,这很清楚。我们甚至很难接受人道主义干预这个想法本身,而众所周知的是,美国多年来并且连续几届政府都在宣传、发展与实践这个概念。”

法国宣布将参加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数小时内展开”

【巴黎消息】据报道,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利比亚问题的第1973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法国政府发言人巴洛因表示,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将于“数小时内”展开,法国也将加入。

希拉里称美国不会单方面在利比亚采取行动

【综合消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17日在访问突尼斯时表示,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会单方面在利比亚采取行动。

希拉里在同突尼斯外长穆勒迪·克菲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说,国际社会应该共同作出努力“迫使卡扎菲结束屠杀”,以保护利比亚无辜平民。她说,国际社会目前正在联合国安理会审议利比亚局势,以期“找到阻止卡扎菲清除反对派和屠杀无辜平民的最好方式”。

希拉里说,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会单方面在利比亚采取行动,在利比亚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将是安理会协商后作出的共同决定”。她说,美国将支持联合国安理会的决定,并主张应由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参与解决利比亚问题。

希拉里是17日凌晨抵达突尼斯进行短暂访问的。她先后与突尼斯代总统迈巴扎和外长克菲举行了会谈,表示美国支持突尼斯为争取民主、繁荣和美好未来的斗争,并愿意为此向突尼斯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

【时事点评】请大家分别注意这几段文字,原文分别是:

第一段:姜瑜说,中方一贯强调,安理会行动应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以及相关国际法准则,尊重利比亚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通过对话等和平手段解决利当前危机。我们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对决议中的一些内容是有严重保留的。考虑到阿拉伯国家和非盟的关切和立场以及利比亚当前的特殊情况,中方和有关国家一道对决议投了弃权票,没有阻拦决议的通过。

第二段:法国政府发言人巴洛因表示: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将于“数小时内”展开,法国也将加入。

第三段:希拉里说,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会单方面在利比亚采取行动,在利比亚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将是安理会协商后作出的共同决定”。她说,美国将支持联合国安理会的决定,并主张应由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参与解决利比亚问题。

第四段:里亚布科夫在“莫斯科回声”广播电台的节目中说:“我们在很多方面的立场都不一致,这很人清楚。我们甚至很难接受人道主义干预这个想法本身,而众所周知的是,美国多年来并且连续几届政府都在宣传、发展与实践这个概念。”

●它们分别说明了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利比亚问题上的“真实态度”

显然,我们之所以罗列上述新闻、并摘要上述几段文字,在于它们分别说明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俄、美、法、英)在利比亚问题上的“真实态度”。

而要厘清中、俄、美、法、英等在利比亚问题上的“真实心态”,我们不妨先回顾之前点评中的数组重要观点,即:

第一组:

第一:从“美国利益(或者美国资本利益)”事先没能防止“巴林之乱”、且在“利比亚之乱”中也无法代言“北约”、北约核心成员(比如法国)与“中俄”以及“阿拉伯联盟”一道,公开“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军事介入利比亚”之情况来看,在将“埃及之乱”导向“欧亚海上运输线之乱”、或者“东亚海上运输线之乱”、特别是“中国海上运输线之乱”的过程中,尽管“美国资本”一再向“欧洲资本利益”、特别是“欧盟国家利益”示好,但出于“互不信任”、且“彼此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或者“很难调和性”等原因,这一“导向进程”明显脱离了“原稿”。

第二,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也就为“非美势力”利用“利比亚之乱”这个“观察点”做“埃及之乱”的“后续文章”提供了“操作空间”。

第二组:

第一,由于埃及国内反美势力的影响力迅速扩大,特别是随之而爆发的“巴林之乱”,都已说明:尽管“策动者”极力想将“埃及之乱”的后续发展导向“欧亚海上航线之乱”,但在其它势力(比如、伊朗、土耳其、叙利亚等中东国家、特别是策应这些国家的中俄、也包括欧盟等)的“绝不坐视”下,其“后续发展”不仅没有完全按“美国策划稿”走,且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埃及之乱”及“其后续发展”已经“脱稿”运行、且正在失去控制。

第二,我们认为,在“埃及之乱”及“其后续发展”已经“脱离”策动者的“预案”运行、且正在失去控制的同时,已然“因”直接伤及对“美国中东安全框架”而言非常重要的“中东维稳”、从而正在迅速瓦解美国主导的中东安全格局,以及同时迅速强化的“欧美中东和平双边决策框架”之“欧盟权重”,最终将令“欧盟的中东安全角色”迅速吃重。如果“西方资本内部(欧、美资本)”届时能达成某种共识的话。

第三,我们还认为,从欧盟(法国)公开与美国的利比亚政策保持距离、并强调“重建地中海联盟、强化欧洲共同安全政策,加强与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伙伴关系,将是今后法国外交的重点”的最新发展来看,欧盟的“地中海计划”显然“在打算”借助欧盟的“中东安全角色吃重”而“迅速成型”,且“在打算”继续掩护“欧盟全面整合进程”进一步展开、以利其“加速完成”。

●那“四段原文”折射出安理会“五大常委”在利比亚问题上的“真实心态”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对照“上组观点”,那么,那“四段原文”所折射出的安理会“五大常委”在利比亚问题上的“真实心态”也就非常清楚了:

●如果仅“局限于地中海方向”考虑问题,那么,美国人的意图在于

对美国而言,通过利比亚这个点,如果仅“局限于地中海方向”考虑问题,那么,其意图在于最终顺序实现如下步骤:

第一步:以“已经肢解”的苏丹为“模式”,将“有待肢解”的利比亚作为“变量”,将非洲大陆沿“欧亚海上运输线”的诸多国家视为一个“大苏丹”。

从苏丹已经被肢解、联合国在最后关头通过了设立禁飞区决议案的情况来看,利比亚已经处于“待肢解”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一步已经实现;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先循“苏丹模式”肢解利比亚,再利用“肢解后的利比亚”这个“变量”作用于整个“大苏丹”,再循“瓦解索马里中央政府、在亚丁湾批量产出海盗”的模式,将目前“国境线”都非常完整的“大苏丹”先弄成一个“大索马里”,即逐一瓦解“大苏丹”区域内各国中央政府的权威,再循“索马里模式”瓦解这些国家的中央政府,期间,再“操纵”包括这些国家的“国家之间”及“国家内部”交杂的民族、宗教、历史、现实利益等“任何因素”,尽可能地“混淆”“大苏丹”内部的国境线,使整个“大苏丹”地区最终像索马里一样,陷入一种“广泛的无政府状态”。

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利比亚问题的第1973号决议的“决议内容(并未授权采取陆上军事行动)”来看,利比亚只是“待肢解”,最后是否会“被肢解”,还有待观察!

也就是说,站在美国人的角度看问题,要想实现第二步,还得做出更多的努力!或者换种说法、还得支付更大的代价!这一点,稍后再进行展开。

第三步,就是在实现了第二步的基础上,提供、或者制造一切必要条件,一方面,破坏欧盟、特别是中国自非洲获取石油、矿产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欧亚海上运输线”的“非洲段”全线推进“海盗”的“批发业务”,以破坏对欧盟、特别是对中国极其重要之“欧亚海上运输线”的稳定运行。

●如果我们在全球层面观察问题,那么,美国实现上述三步的意图又在于:

上面是仅局限于地中海层面观察问题。如果我们在全球层面观察问题,那么,实现上述三步的意图又在于:

在“努力追逐上述三步”的过程中,如果“欧美资本利益之间”那种“很难调和的矛盾”得以调和、或者“欧美国家利益之间”那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得以缓和,也就是说,如果“西方资本内部”达成了“彼此暂时妥协、合力对付非西方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共识,“欧美(北约)”内部达成全力进行“南亚破局”的话,那么,“欧亚海上运输线之乱”也就成了专门针对中国的“中国海上运输线之乱”,且就等同于将“已经移至中东方向的大国间战略利益主要交换平台”又给推回到中国的重中之重--南亚方向,也就可以再对中国施加最大限度的战略压力,从而令中国面临要么接受“G2”、要么直面“南亚破局”的境地。

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所谓“南亚破局”已经有包括“明修栈道式(政治与军事层面破局)”与“暗渡陈仓式(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破局)”的三种方式。

其中,对中国而言,威胁最大的是“第三种方式”--用“巴基斯坦之乱”特别是“印度之乱”将中国拖入“中印军事冲突”。

●何以选择利比亚作为“观察点”?

美国之所以选择利比亚,首先在于利比亚外交政策自伊拉克战争后,也就是目睹“美国单边主义绞死萨达姆”之后,出于一时的恐惧,基本上就陷入了一种“左右摇摆”的“毫无原则”状态:一会儿因担心成为“萨达姆第二”而宣布放弃核武计划、并准备全面投入美国怀抱;一会儿又因“不愿意看到利比亚全面倒向美国的欧洲人”愿意改善关系、并提供保护、从而迅速倒向欧洲;一会儿又因“欧美”都无力顾它,又“瞬间重拾”“被自己曾经扔掉的尊严”,且不将世界任何大国的“核心关切”放在眼里,一副“我有石油我怕谁”、“你们都有求于我我怕谁”的样子,令世界“主要势力中心”,特别是距离它最近、绝对有能力、此前也“的确有心”与之搞好关系、并保护它的欧盟,与它的“战略关系”基本上都停留在“不确定状态”,与它的“利益关系”基本上维持在“生意层面”。

●对法国而言,利比亚从来就是地中海计划的搅局者

以法国为例,它在利比亚在大量的能源投资,在“生意层面”,甚至较中国的利益还要大,但是,在“战略关系”层面,利比亚从来就是地中海计划的搅局者,甚至是“环地中海国家中”唯一公开的“不感冒者”。

两年前,当美国出于“南亚破局”急需欧盟的“南亚配合”、以及延缓“俄欧新关系谈判进程”、而不得不让自己的“大中东计划”向欧盟中东利益做出让步,从而对欧盟的“地中海雄心”做出一定低姿态,而欧盟(法德共同推动)也抓住时机,一面用“科索沃独立”这个“试题”迫使美国立下“投名状”,并同时向旨在离间“俄欧”、“中俄”、甚至“中欧俄”的“美俄关系重启”打下一根楔子,一面又立刻打出“地中海联盟”这面大旗,从而在这面“大旗”掩护下、正式提速“欧盟的全面整合进程”。

●利比亚指责“地中海计划企图破坏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团结”

大家不要忘记了,当年,当萨科齐在“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中被美国所出卖、最终惨败、而不得不“自打耳光”地“决定”出席北京奥运开幕式之后,想赶在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先”召开一个“建立地中海联盟的首脑会议”以“广告天下”并“正式启动相关进程”,再在北京寻求中国的支持、至少是“不反对”的时候,正是利比亚的公开拒绝、抵制、甚至指责“该计划企图破坏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团结”,不仅令萨科齐下不了台、还令“萨科齐外交政策”因“自打耳光地出席北京奥运开幕式”所承受的“羞辱(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媒体当时称其在向北京磕头)”、最终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

显然,那时候的利比亚,也包括许多其它地中海国家,其对“地中海联盟”的“最终态度”,其实取决于“中美俄”中的“大多数”。

因此,中国“不反对”虽然不足以“一定决定什么”,但在美国铁定“反对”、俄罗斯的态度也“有待争取”的情况下,能否拿到中国的“不反对”也就“至关重要”了。

不难想像,拿到中国的“不反对”之后,再去争取俄罗斯的“不反对”甚至是“支持”,就成了打出了“地中海联盟”这杆大旗的萨科齐(包括许多欧盟国家领导人,但请注意,德国总理当时并没有出席)出席“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最现实的动机”。

●别人可以忘记,但法国(欧盟)绝对不可能忘记的是

当“俄美”在“北京奥运回合”结束后便立刻“直接交手(美国为反击俄罗斯率先发动的旨在结束石油美元结算制的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策动了格鲁吉亚战争)”,结果却是美国被欧盟(法国与德国)所出卖,最终惨败,而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后;特别是,当“格鲁吉亚战争”之后、当“俄欧”开始考虑“启动俄欧新关系进程”、以部分替代北约、成为“未来欧洲安全框架”的三大支柱(分别是欧盟、俄欧新关系、北约)的时候,萨科齐(欧盟)是拿“尚在讨论中的俄欧新关系进程”作为“安全支撑”、以“欧盟未来可以忽略美国”的姿态、去启动“地中海计划”的。

而从“欧盟全面整合进程”能否启动、加快、直到完成其实是个攸关欧盟(欧元)生死存亡的“核心问题”,我们就不难看出“地中海计划”对于法国(欧盟)的重要性。

因此,别人可以忘记,但法国(欧盟)绝对不可能忘记的是:

其一,当年,当法国(欧盟)于2008年7月18日决心召开一个“地中海首脑会议”以“广告天下”的时候,正是利比亚公开拒绝并抵制了该“启动峰会”。

其二,在利比亚公开拒绝并抵制该会议的时候,甚至连“以色列”这个美国铁杆盟友都参加了该“启动峰会”。

●这种背景下,如此行事,只能让美国高兴

站在法国(欧盟)的角度,这种“旧账”或许可以暂时放放,但“新恨”不能不提:这一点,从卡扎菲公开警告欧洲(主要就是法国)的“不恰当讲话”中就可以看出。我们知道,在“利比亚之乱”后,由于法国(欧盟)在响应“设立禁飞区”的问题上持“附加前提条件的支持(即:坚持要对的黎波里展开军事行动(这需要中国、俄罗斯的‘不反对’)”之态度,卡扎菲是如此公开警告欧洲的,他说:“(利比亚)准备将欧洲国家在利比亚的经济利益,转交给俄罗斯、特别是中国”。

这对在利比亚有大量投资的欧盟国家(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当然是个“公开的警告”,但对“眼下务必维持”的“中欧俄之伊核战略协调”而言,就有点儿“肆意挑拔”的意味了。这种背景下,如此行事,只能让美国高兴。

●为利比亚“积攒”了一个“舅舅不亲、姥姥不爱”的“糟糕处境”

不仅如此,当“埃及之乱”演化为“利比亚之乱”之后,利比亚“对外政策”的“毫无原则性”再一次爆发出来:卡扎菲在为自己辩护时,竟然拿中国的“内政”说事儿。

事实上,从“突尼斯之乱”再到“埃及之乱”等一系列之乱,东方评论员从来、且也无意评论这些国家的内政,因为,这是它们自己的事儿。因此,卡扎菲在为自己辩护的问题上,其对与错我们无意评论,但它拿中国的“内政”说事儿那就不是一个“错”字可以简单带过的,这说明,直到经过“利比亚之乱”,利比亚政府的“对外政策”仍然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仍然不懂哪些“国际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即:你可以维护你的核心利益,但不要以此为由、去损害别人的核心利益。特别是在“你根本就是一个小国,根本就没有资本”去伤害实力较你强大得多的别人、且还有求于别人的情况下。

长期以来的无原则行事,累积下来,卡扎菲自然就为自己、也为利比亚“积攒”了一个“舅舅不亲、姥姥不爱”的“糟糕处境”。

●维护、并延续卡扎菲政权、才是利比亚政府的“核心利益”,也就是利比亚政府的底线

而从利比亚外交政策的“毫无原则”性可以看出:维护、并延续卡扎菲政权、才是利比亚政府的“核心利益”,也就是利比亚政府的底线。

●利比亚何以被“大国们”无一例外地选为“观察点”?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熟知利比亚对外政策的“无原则性”,且洞悉“上述底线”,也就成了“利比亚游戏(请大家注意这个说法)”的能够持续下去的要点,至于这个“舅舅不亲、姥姥不爱”的利比亚,也就被“大国们”无一例外地选为“观察点”、从而“进一步观察”“埃及之乱”之“后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个人安全”的重大压力下,卡扎菲“似乎”又开始摇摆了!

事实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从卡扎菲个人、及其亲信的“个人安全”始终“没有什么问题”的情况来看,特别是,从卡扎菲公开将“基地组织”视为“利比亚之乱”的“主要策动者”、而刻意忽略“美国因素”这一“主要因素”的情况来看,在“个人安全”的重大压力下,卡扎菲“似乎”又开始摇摆了!

●对卡扎菲最终是否因“再度恐惧”而重新倒向美国的“可能性”,我们将密切关注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由于这一幕曾经因目睹萨达姆被“美国单边主义”处以、并执行了绞刑,而令世人大跌眼镜地上演过。因此,对卡扎菲最终是否因“再度恐惧”而重新倒向美国的“可能性”,我们将密切关注。

要知道,对卡扎菲自己也好,对其亲信也罢、更或者其它政府、军队高官,在他们“敢于”频繁地露面于媒体面前的背后,恐怕是“确信”一向奉行“国家恐怖主义”的“美国利益”无意、至少暂时无意在其“个人安全”的问题上做文章。

●最高效、且代价最小的一种方式

显然,对美国人而言,其“利比亚政策”最现实的需要就是“肢解利比亚”,如果卡扎菲政府的存在妨碍了这一意图的话,那么,在卡扎菲几乎在与天下为敌、而卡扎菲却“偏偏认定”主要是“基地组织”在搞鬼的背景下,在其“个人安全”问题上做文章,就是最高效、且代价最小的一种方式。

●前面曾经提及的一个问题

前面也说了,站在美国人的角度看问题,要想实现“第二步”,还得做出更多的努力!或者换种说法,美国还得支付“更大的代价”!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对美国而言,这个所谓的“更大的代价”恐怕就是“埃及之乱”后的埃及政局的突然变化。

●“利比亚之乱”后的“美国利比亚政策”开始暴露出一个极大的隐忧

事实上,在之前的点评中,通过对利比亚这个“观察点”的密切观察,我们已经给出一个观察结论,即:通过利比亚这个“观察点”,站在美国决策层的角度,那么,“利比亚之乱”后的“美国利比亚政策”开始暴露出一个极大的隐忧。

●“设置禁飞区的方案”在“利比亚之乱”初期是“最为有效控制局势”的手段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个巨大隐忧源于这样几个层面:

第一层面:在于利比亚内部局势的可能演化。旨在“肢解利比亚”的“军事干预”利比亚局势的“包括设置禁飞区的方案”,在“利比亚之乱”初期是最为有效的,因为,这个时候,一方面可以为利比亚反对派武装提供切实的军事支持,另一方面,可“合法地”威慑利比亚军队,促其分裂,令卡扎菲最大限度地失去权力;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就是可以“合法地”在军事层面“伺机”消灭卡扎菲的政治生命、甚至个人生命,特别是“以这种模式相威胁”;

值得强调的是,从卡扎菲因萨达姆被处死而突然摇摆、彻底放弃核武器计划、并全面倒向美国的“真实历史”来看,这种“威胁模式”一旦建立起来,其效果自然是“非常值得美国人所期待的”。

●如果.......“卡扎菲势力”就会立刻成为美国人手中的一枚制衡“欧盟在利比亚扩大影响”的棋子

显然,一旦“上述威胁模式”能早点儿建立,那么,在仍然保留下“卡扎菲势力”的前提下,基本可确定“利比亚将被肢解”。毫无疑问,“现在与美国关系不错,但在地理与心理上‘将’距离欧洲、以及‘中俄’更近(这就是世界潮流所致)”的“利比亚反对派”一旦取得政权、上台执政,那么,届时已经下台、但又绝对没有“穆巴拉克式避难模式”可供选择的“卡扎菲势力”、就会立刻成为美国人手中的一枚制衡“欧盟在利比亚扩大影响”的棋子。

●卡扎菲强调“基地组织”策划了动乱、其实也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

在东方评论员从这个层面看问题,卡扎菲强调“基地组织”策划了动乱、并坚称他“宁可像烈士战死在利比亚、也绝对不会离开”,其实也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特别是“前者”、更是如此!

第二层面:在于利比亚外部局势的可能演化。

我们知道,“美国资本利益”之所以将“突尼斯之乱”率先引至“埃及之乱”,在于“原本亲美”的埃及穆巴拉克政府出于埃及国家利益也好、个人利益也罢,在美国绝对实力与相对实力均已衰落的情况下,在“中欧俄”已经合力将中东局势推至“破局边缘”的情况下,顺应潮流地向“非美势力”靠近,并有意像土耳其、伊朗那样,像“地方王”一样行事,像“地方王”一样“多方渔利”,甚至重拾“泛阿拉伯主义”的大旗而重新成为中东最有影响力的阿拉伯国家,而不仅仅是“吃美国的救济”。

●对埃及而言,不论今后谁上台,恐怕谁都要顺应这个潮流,除非美国人有本事去改变这个潮流

而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非美势力”在“巴林之乱”中隐约期间,随着最终须“海合组织”出兵巴林维稳,这说明,美国仅凭自己之力、甚至已经不能维护这个中东盟友的政体”。

因此,在经过“埃及之乱”后,目睹穆巴拉克被美国所轻易抛弃、特别是、目睹穆巴拉克最终选择欧洲也不选择美国避难,对埃及而言,不论今后谁上台,恐怕谁都要顺应这个潮流,除非美国人有本事去改变这个潮流。

●美国、以色列的另一层担忧

事实上,由于“埃及之乱”后埃及国内政治气氛丝毫没有朝向有利于“美以”方向发展,反而在“联合控制国际社会进出加沙第二条路线”的欧盟的默许下,继续着穆巴拉克政府之前的“惯性(这从埃及新政府不顾以色列(其实是美国)的强烈反对、允许伊朗军舰前往叙利亚进行军事演习就可以看出)”,这样,“埃及之乱”后的“埃及对外政策”是否加速离开美国、加速靠近欧盟、靠近中俄、加速回归“阿拉伯利益”,就成为美国、以色列的另一层担忧。

因此,如果卡扎菲的存在不妨碍“肢解利比亚”,且还可以重演“处死萨达姆、就可以控制卡扎菲”的话,那么,“打跨了伊拉克、成就了伊朗”的教训就值得“吸取”,并用于实践之中,即:在一个“肢解的利比亚”里,保留一个与埃及有“历史恩怨”、且极具个人政治野心的卡扎菲势力,是有助于牵制“埃及新政府”的政策走向、甚至在”已经分裂的苏丹”问题上、已经发生过“之乱”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继续制造麻烦。

●欧盟在“中俄”的策应下,拒绝在“利比亚之乱”初期就迅速设立“禁飞区”的深层考虑

值得强调的是,尽最大可能防止这一点,也正是欧盟在“中俄”的策应下,拒绝通过联合国授权、让“美国军事力量”在“利比亚之乱”初期就迅速设立“禁飞区”的深层考虑。

显然,这是为了阻止美国独自掌控利比亚整个局势的必要之举。

如果在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中俄欧美”之间在联合国层面上,围绕“是否设立禁飞区”、特别是“何时设立禁飞区”的一系列博弈,也就不仅“非常必要”,也显得“非常精确”了。

●“中俄”进行“策应”的理由也是那么地“自然而然”

非常清楚,欧盟在上述“深层考虑”指导之下所施展的“阻止方式”是“附加前提条件(即要求“必须进行军事打击”)”,而“中俄”进行“策应”的理由也是那么地“自然而然”---坚决反对以军事手段解决来国际问题。

就这样,随着利比亚局势的进一步演化,特别是,随着卡扎菲政府重新掌握利比亚国内局势,并准备进攻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时,欧盟与阿拉伯联盟,其实也包括俄罗斯与中国中的“多多数”的“共同利益”也就浮出了水面,那就是:在“卡扎菲全面倒向美国的可能性”经过了最危险的“利比亚之乱的初期、中期、甚至相对可能性已大降低”的“晚期”之后,“非美势力”也必须掌握一种制衡卡扎菲政府的“有效手段”,显然,这就是确保利比亚国内有那么一支可以制衡卡扎菲的力量,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至于实现这意图的手段,也就是“联合国授权设立包括海、空军事打击手段的禁飞区”。

●正因为如此,在临近最后一刻也就上演这样的奇怪画面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正因为如此,在临近最后一刻也就上演这样的奇怪画面,即:一边是卡扎菲通过他的儿子、面向世界新闻媒体声称“几个小时就会解决问题”;一边是卡扎菲控制的、有能力几个小时就解决问题的利比亚军队“偏偏”在班加西外面踌躇不前;一边是联合国“五大常委”终于开始“加班加点”地开会,并在最后一刻达成共识:通过了包括上述手段的决议案。

期间,最为微妙、也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此前在“设立禁飞区”问题上最积极的美国,最后时刻基本上落于一种“虽然不曾忘记,但已经不愿提起”的“被动响应态度”了。

最后,同样微妙、也颇能说明问题的是,度过了“政治生命”与“个人生命”最危险阶段的卡扎菲,居然公开感谢“玩弃权游戏”的五个国家。值得强调的是,这五个国家恰恰是“非美大国”中最具实力的五国:中国、俄罗斯、德国、巴西、印度。

●对“中国的利比亚政策”而言,“一定”会与“国际社会”中的“大多数”保持一致

而对“中国的利比亚政策”而言,基于中国与利比亚之间的关系现状,特别是“埃及之乱”的“后续发展”将极大地影响“欧亚海上运输线的稳定与否”,而这,依赖于沿线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合作,因此,我们早在“利比亚之乱”的第一时间就说过:在这个问题上,出于维护“中欧俄”战略协调的重要性,中国“一定”会与“在以色列袭击土耳其国际救援船队”问题上所形成的“国际社会(主要是中欧俄、阿拉伯联盟)”中的“大多数”保持一致。

因此,在阿拉伯联盟基于“阿拉伯利益”支持通过决议案的背景下,在“利比亚之乱”经过了对美国最为有利的阶段之后,在“最后一刻”,中国与俄罗斯、出任本轮“非常任理事国”的德国一道,收起了“阻拦索”、玩起了“弃权”游戏。

●“欧盟利比亚政策”的“真正面目”

前面讨论了美国利比亚政策、中国与俄罗斯、阿拉伯联盟之利比亚政策的真实心态。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欧盟利比亚政策”的“真正面目”。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事实上,“欧美”是否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其实与“北约”绕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的情况类似:只要“北约”内部达成共识,没有人能阻止它发动“利比亚战争”。“科索沃战争”不就是在联合国的谴责声中爆发的吗?

但实际情况却是:“欧美(北约)”内部恰恰没能就比照“科索沃战争模式”、尽早发动“利比亚战争”达成共识!

●国际格局与当年“北约”一致同意发动科索沃战争有本质不同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是因为国际格局、特别是大国间实力对比的情况,与当年“北约”一致同意发动科索沃战争有本质不同。这表现在这样几个层面:

其一,当年,对“通过发动科索沃战争、肢解前南联盟”最积极的是欧洲核心国家,特别是法国与德国,为什么?因为它们想在欧元启动之前彻底拔掉“巴尔干半岛火药桶”的“导火索”,从而为欧元营造一个尽可能好的“启动、成长环境”。

而这也正是美国政府迟迟不同意发动科索沃战争的原因。同样,这也正是美国政府一直“等”到欧元于1999年正式启动后才突然改变态度、同意率领欧洲国家、以北约的名义、绕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的原因。

●再谈美国“最后终于同意”带领欧盟发动科索沃战争的“时机”与“动机”

至于美国“最后终于同意”带领欧盟发动科索沃战争的“时机”与“动机”,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已经讨论得极其详细了,在此,我们不再重复,但想借美联储前主席沃克尔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供大家进一步思考。

●美联储前主席沃克尔早就说过的一句话

美联储前主席沃克尔早就说过,“欧元作为一种储备货币将成为美元的对手,但欧元先要走一段下坡路,因为必然会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

显然,欧洲国家在“欧元启动”苦苦哀求美国率领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肢解前南联盟、就是为了尽可能清除“不确定因素”。

●欧盟明知如此,却不敢拒绝“美国的歹意”的一段历史

欧盟核心国家非常清楚,对欧元而言,“最不确定的因素”就是“巴尔干火药桶”。

至于“欧元”的意义,欧盟核心国家更是非常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曾经有过非常详细的论述,由于篇幅关系,在此也提供一组简单的、欧元启动前后的“金融数据”,供大家进一步思考。

即:1998年,在欧元启动之前,在欧洲金融市场发行的美元证券总额为4090亿美元,第二年欧元正式启动后,达到4700亿美元,增幅15~20%。而在同一时期,以欧元计价的证券总量则从1998年的2210亿美元猛增到1999年的5220亿美元,增幅高达“136.19%”。

值得强调的是,上述“金融数据”还是在欧元被“美国突然同意打的科索沃战争”给打进“下坡路”的背景下产生的。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就不难“最直观地”知道,欧元对美元的威胁是如何之大了?更不难“最直观地”感觉到:“欧洲资本利益”特别是“欧洲国家利益”对“美国资本利益”、特别是“美国国家利益”最大的威胁是什么了?

“欧美”双方对上述内容都心知肚明,这“即”表现在“欧盟急于、而美国偏偏不急于在欧元启动之前发动科索沃战争”,更表现在“美国愿意、而欧盟也不得不同意在欧元启动之后发动科索沃战争”。

●“跳坑”也就是为了“爬坑”

通过对比“欧美”在发动科索沃战争的“时机”与“动机”,特别是,通过回顾美国在最终同意发动科索沃战争时,所需要的就是将欧元打进“下坡路”,而欧盟明知如此,却不敢拒绝“美国的歹意”这一段历史,我们想强调的是:

为了欧元、为了欧盟,“欧盟国家”总体上还是能“知难而上”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明知别人在挖坑,自己也要往里跳,因为欧盟知道,在欧盟全面整合的道路上,那个“坑”终究无法绕过去,因此,“跳坑”也就是为了“爬坑”,为的是“只有跳下去、将来才能有机会爬出来”。

而从“欧元”自科索沃战争开始一路走到今天,从欧盟自借助美国力量解决南联盟问题开始、一直走到今天开始考虑吸收塞尔维亚等前南联盟国家“入盟”的整个过程来看,不能不说,不论是欧元、还是欧盟,其实都受益于“充满了美国歹意的科索沃战争”。

●我们已经可以观察到欧盟“还未跳坑、就准备爬坑、甚至是一跃而起”的“具体方案”了

如果从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在美国决策层出于“美国资本利益”将“埃及之乱”导向“利比亚之乱”的问题上,对欧盟而言,其实也相当于一个坑,一个表面上“只”坑中国,其实“也”坑、甚至“更”坑欧盟的“坑”。至于原因,可参考我们在“美国南亚破局多重战略意图”问题上的详细论述。这些内容,散见之前多期讨论纪要中。

因此,在“设立禁飞区”的条件与时机问题上,我们其实已经不难看出,在俄罗斯、是中国的策应下,在法国(欧盟)在一边力主“包括军事打击手段的设立禁飞区方案”,德国(欧盟)却在另一边强调“不参与军事行动”的“矛盾”中,我们已经可以观察到欧盟“还未跳坑、就准备爬坑、甚至是一跃而起”的“具体方案”了。

●借“一经联合国授权”之后“美国就不能控制”的环节,将“利比亚问题”从“北约框架”中抽出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该方案”明显包括这样几个要点:

第一要点:我们知道,利比亚虽处于非洲、但又距离欧洲非常之近,是欧洲常规军事力量“力所能及”之处。

不仅如此,利比亚虽然距离欧洲非常之近,但中间又隔了个地中海,这与前南联盟与地处欧洲腹地、稍有不慎,就会危及欧洲社会稳定有本质的不同。

最为关键的是,利比亚与俄罗斯、中国的关系都一般。这与俄罗斯视前南联盟为其传统势力范围、且固有的“斯拉夫情绪”有本质不同。

因此,这就与当年打科索沃战争时,面对前南联盟强大的军事力量,外加俄罗斯的因素,令欧盟自觉没有力量独自解决问题,从而不得不求美国帮忙,在“北约框架”而不是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问题,其处理进程当然是“北约(美国)”主导。

因此,“该方案”的第一要点就是:在俄罗斯、特别是中国,以及依赖欧亚海上运输线的“非美经济体(比如印度、德国)”,有意在其它战略方向(比如南美)充当“地方王”的国家(比如巴西)”的策应下,借“一经联合国授权”之后“美国就不能控制”的环节,将“利比亚问题”从“北约框架”中抽出,放进联合国框架内进行解决,为的是拿到“合法性”与“主导性”。

显然,今天的联合国,美国已然成了“多极中的一极”。

●除去拿到制衡卡扎菲的手段之意图外,最大的意图还在于借此“全面推进欧盟军事整合进程”

第二要点:在“第一要点”的基础上,在俄罗斯、特别是中国的策应下,拿到“附加了军事打击内容的决议案”,为的是“一跃而起”,换句话说:在法国(欧盟)力主“附加了军事打击内容的、设立禁飞区决议案”的背后,除去拿到制衡卡扎菲的手段之意图外,最大的意图还在于借此“全面推进欧盟军事整合进程”。

显然,与当年欧盟无力独自解决前南联盟问题时最大的不同是:

首先,利比亚军事力量远较前南联盟弱小,且非常靠近欧洲大陆,完全处于欧盟军机作战半径之内,即便展开地面军事介入,在后勤保障方面也不是问题(这一点,美国自己就做不到了)。

●“这种动员”与其说是为军事打击卡扎菲军队,还不如说是正式走出“全面整合欧盟军事资源”的第一步来得准确!

因此,欧盟几个主要国家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胜任建立禁飞区、甚至军事打击利比亚的角色。而在美国最后“附合同意”决议案通过之后,拿到“合法性”的欧盟,是完全可以抛开美国,在“阿拉伯联盟”的配合下,在“中俄”的策应下,在印度、巴西等“非美势力”的默认下,出于“国际社会”中“大多数”的“共同利益”,去独自设立“禁飞区”的。

一句话,如果美国因“不想为它人做嫁衣裳”而“最后不想介入”,那么,欧盟的态度就是:请便!走好!欢送!

而欧盟将以美国未参加、需要全面动员为由,“借机”尽全力动员欧盟的军事力量,显然,“这种动员”与其说是为军事打击卡扎菲军队,还不如说是正式走出“全面整合欧盟军事资源”的第一步来得准确!

而一旦“欧盟军事力量”独自完成“设立禁飞区”的工作,那么,也就等同于完成了接替“北约(美国)”维护“科索沃问题”的“进行和平处理进程”的“准备工作”。

●如果美国参与,由于“最好时机”被“中欧俄“强行错过,势必为它人做嫁衣

显然,这将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即便不愿意,美国可能也会有限度参与设禁飞区的军事行动。坦率地讲,局势发展至今,如果美国参与,由于“最好时机”被“中欧俄“强行错过,势必为它人做嫁衣,如果赌气不参与,则“北约(美国)”被边缘化的趋势就此明朗。可谓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美国国家利益”恐怕又要“悔不该初”!

●“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在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在包括了“美国力主要求”的“设立禁飞区”的“联合国决议案”通过之后,在美国突然强调“美国不会单方面军事打击利比亚”的背后,其“参加又不是、不参加也不是”之“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的“无奈心理”,是昭然若揭!

●如果.....则欧盟就为“中东局势”的“进一步破局”积累了资本

第三要点,由于利比亚距离欧盟、特别是南欧非常之近,而利比亚又是“地广人稀(全国管150万平方公里,只有600万人口”,且富有石油资源,且油品极佳,一旦利比亚局势走向稳定,如果卡扎菲政府仍然可以合作,那么,欧盟(法国)就会将“外交发言人人”的角色交给德国,这个时候,在此次表决中“弃权”、也被卡扎菲“公开感谢”的德国人,就可以“非常自然地”代表欧盟与卡扎菲政府寻亲建立正常关系。利比亚也就可以成为欧盟重要的石油供给基地,从而减弱对中东、俄罗斯的石油依赖。

这样,欧盟也就为“中东局势”的“进一步破局”积累了资本。

●在“决议案”通过之后,“中东和平进程”有多难,欧盟在利比亚问题得到的阿拉伯联盟的支持就会有多大!

而前面说了,在“埃及之乱”及“其后续发展”已经“脱离”策动者的“预案”运行、且正在失去控制的同时,已然“因”直接伤及对“美国中东安全框架”而言非常重要的“中东维稳”、从而正在迅速瓦解美国主导的中东安全格局,以及同时迅速强化的“欧美中东和平双边决策框架”之“欧盟权重”,最终将令“欧盟的中东安全角色”迅速吃重。如果“西方资本内部(欧、美资本)”届时能达成某种共识的话。

显然,一旦欧盟借此为“中东局势”的“进一步破局”积累了资本,那么,如果“西方资本内部(欧、美资本)”届时能达成某种共识的话,那么,欧盟的中东安全角色将会更加吃重,这一点,从“埃及新政府”在伊朗军舰经过顺利完苏伊士运河的情况来看,特别是,从巴勒斯坦主席准备访问加沙,几年来首次着手弥合巴勒斯坦内部分岐的情况来看,“欧美资本利益之间”、“欧美国家利益之间”届时“均不能”达成某种共识。

这样,为了强迫美国交出更多的中东利益(比如,实质性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以利于欧盟换取阿拉伯联盟在利比亚问题上的支持),欧盟就会更好地在中国之后,接替俄罗斯、去玩那个迫使美国在“中东战略交换平台”上进行战略交换的“盗版游戏”。

不难想像,在“决议案”通过之后,“中东和平进程”有多难,欧盟在实现中东和平问题上的调子就会有多高,而欧盟在利比亚问题得到的阿拉伯联盟的支持就会有多大!

第四要点,前面说了,我们还认为,从欧盟(法国)此前公开与美国的利比亚政策保持距离、并强调“重建地中海联盟、强化欧洲共同安全政策,加强与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伙伴关系,将是今后法国外交的重点”的最新发展来看,欧盟的“地中海计划”显然“在打算”借助欧盟的“中东安全角色吃重”而“迅速成型”,且“在打算”继续掩护“欧盟全面整合进程”进一步展开、以利其“加速完成”。

因此,要“决议案”于最后一刻通过之后,在前面“三个要点”的基础上,法国(欧盟)很可能在中国与阿拉伯联盟的配合下,全力推进“地中海联盟”,而这个推进过程,显然是个“欧盟全面整合”的“全面加速过程”。

●美国决策层也在为“中东局势”的“进一步破局”做准备

另外,通过第三要点,我们不难看出,在欧盟为“中东局势”的“进一步破局”积累资本的背后,是中东局势在“埃及之乱”的“后续发展”中,可能因“美国资本利益”不满“利比亚这个观察点”的“观察结果”而再使手段、最终急剧动荡。

从“美国国家利益”近来“突然极其重视南美(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国务聊都将访问南美,却对军事打击利比亚不太热心)”的情况来看,美国决策层也在为“中东局势”的“进一步破局”做准备。

显然,南美即有石油、也有市场,还有美国经济所需要的实物产品。

●中国也有必要为中东局势的全面混乱做准备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各方角力于“利比亚这个观察点”,且“埃及之乱”的“后续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的背景下,中国也有必要为中东局势的全面混乱做准备。显然,这个准备工作可以放在“欧亚海上运输线之乱”的问题“在亚洲大陆进行处理”的进程之中。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日本大地震的“后续发展”无疑为中国提供了这种可能。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再次重复两点:

第一,在日本大地震的“后续发展”中,在帮助日本经济稳定、继而继续发展的问题上,中国力推的“东亚经济一体化”远比“一不能吃、二不能喝、且关键时刻还掉链子”的“日美东亚军事同盟”要多得多,也重要得多!

第二,由于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且双方经济高度互补,因此,在“欧美”均在为“中东局势”可能全面混乱,“欧美”均在为自己准备替代中东的后备能源基地的时候,特别是,在“欧亚运输线之乱”可能演化为“东亚海一运输线之乱”的背景下,为什么不能借“日本震后重建”之机,谈谈“东亚经济一体化”方面的事情?

在我们看来,如果“愿意求生的日本经济与韩国经济”能够推动“之前一直在找死的日本政治与韩国政治”、愿意借此机会推动之前被“天安号事件”严重毒化的“中日韩三边、特别是中日双边合作气氛”,那么,中日、甚至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在东海、南海共同进行能源开发,共同整合市场,都是可以商量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非要“以攻为守”而将中东“提前”推进“全面混乱”之中,那就让它“全面混乱好”了,毕竟那儿一乱,首先乱掉的不是别的,就是那个“石油美元结算制”。

●在日本核危机中所透露的“日本核武原料”问题,那“更”应该是“仍然占领着日本的”美国所该担心的

第三,我们再次强调:在日本核危机中所透露的“日本核武原料”问题,那“更”应该是“仍然占领着日本的”美国所该担心的,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即便是将核沾染防范区从“80公里”划到“800公里”也没有用,中国完全可以继续“无视”。如果“美国人”只是热衷于“划线”而没有任何“实质性行动”,甚至违心地“赞赏”日本政府的“救灾”的话,那么,中国又有什么理由替“最应该着急”的美国去阻止“日本核武计划”?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说过:如果美国想将“欧亚海上运输线之乱”弄成专门针对中国的“中国海上运输线之乱”,从而寻求“南亚破局”,进一步对中国施展“经济、特别是金融攻击”的话,那么,那就是“中国告诉日本:现在是你摆脱美国绝对控制的时候了!”。

显然,对今天的这种极不对称的“日美军事关系”而言,日本摆脱美国最好的方式,恰恰是迅速跨进核门槛!在这个问题上,从“中美”双方对“朝鲜第一次悍然核试验”的“一系列台面反应”来看,中国远比美国来得自信!自信得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