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建设性”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自己没主意的人,最希望别人给自己出主意。自己没头脑的人,最希望有一个有头脑的人来彻底取代自己的头脑。这样的人在困难中,最需要的就是所谓“建设性”的“意见”,即,“不要光是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你给我说清楚我究竟该怎么做!帮忙要帮到底!”

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民族,也就是这样要求思想家的。所以很多中国人读鲁迅,发现通篇都是批评,批判,没有给中国人指出一条可以轻而易举就踏上去的光明大道,便越读越火,越读越自卑,最后奋起反击,大骂鲁迅是只会骂人的没有思想的文人。

其实中国近代几乎没有任何人给中国指出了什么出路(即使指了,也没有走通)。也就是说,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人,别人也不会知道。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思想家,根本没有责任去解救任何人,任何民族。思想家的任务,就在于忠实于自己的观察,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可以是批评性的,可以是政治性的,也可以是“建设性”的(尼采就是是个批评家,对基督教传统的抨击和鲁迅一样的猛烈)。这些批评家们的价值,就在他们的“破坏性” -通过揭示现实中一般人看不到的黑暗面,给人以启迪,然后让人产生追求光明的欲望。批评的越猛,给人的激励就越大。

然而,对于自身缺乏追求光明的欲望的人,或者习惯了在黑暗中生活的人来说,只要你没有把他们亲手抱起来,放在光明中,所有的批评,指责和激励,都是毫无意义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