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步流星的走出停车场, 遇上一个体型有我三倍大的德国胖大妈,目不转睛地从上到下打量着我。“是嫉妒我苗条吧?”这么想着,脚步却一点都不停顿。大妈让我走过,忽然大叫,“那辆黑色高尔夫是你的车吗?”担心儿子没关好车门,我回身又进了停车场。大妈脸色阴沉,大声嚷嚷我的车停得离她的太近,让她无法上车,并指责我开门时可能还碰坏了她的车。明明我的车好好地停在自己的线内,可看她硕大的体型,本着中国人一贯息事宁人的习惯,我上车重新停过,并尽可能离她的车远些。大妈仍然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越加得寸进尺的没完没了。我开始冒火,她是欺负我娘儿两势单力薄外国人不是? 于是走下车来冷着脸告诉她不要没事找事。大妈没想到看起来弱小的亚洲人居然也会还嘴,愣了一下就开走了。
这件事情让我很长时间都没有平静。其实在海外中国人被欺负一直是个话题。德国人是一个排外的民族,尽管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中国人在海外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国人虽然不再经常感叹“二等公民”的地位,但仍然经常遭遇不友好或者不公平待遇。这里面有外国人的原因,也有咱们自己的原因。但到底怎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人是互动性的动物,当你不了解对方的时候,就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去处理事情。文化差异在海外生活中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左右了你。中国人是个谦虚的民族,明明该接受表扬的时候却客气的说“哪里哪里”; 我们遵循着“凡事善为先”的原则,即使是门牙被打落了也还是笑着吞下去。 德国人却是直来直去的,他们不懂中国的礼仪,把我们的谦虚和客气解释为退却和懦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得“入乡随俗”,和德国人一样单刀直入,是自己的东西就大方的接受绝不退让。
有位中国先生到德国做博士后, 德国教授却只给他一半的工资,理由是他的英语不够好,交流困难。这位博后实际上工作能力很强,只是不爱说话。工资一事让他气愤不已,却仍不愿意开口和教授谈一谈。联想到自己当年的经历,我用他的名字给教授写了封信,在信里为他据理力争,然后让她的妻子将信转交给教授。事后他们夫妻俩忐忑不安,教授对他的勇气却表示欣赏,不仅给了他该拿的工资,以后还改用邮件和他交谈,最后当他离开德国时和教授已经成为了朋友。
当然“入乡随俗”除了这些个性和文化上的差异,不可避免的当然还有语言。离开祖国那块沃土,没有了亲朋好友的帮助, 在海外的中国人大多是孤军奋战,日子过得很不容易。不少人觉得平日里学习生活的压力已经够大的了,麻烦的德语能不学就不学。找着种种借口,不少人出国多年说的仍是英语,德语就永久的停留在“谢谢再见”的水平。殊不知这样不仅让自己的生活非常的不方便,还很可能因此失去一些好机会。我有几位专业上都很优秀的博士朋友,在德国毕业后满怀希望的四处寻找工作,最后都不得不遗憾的离开德国,原因都是因为不会说德语。更不要说开中餐馆的人因为语言不好不能和客户交流失去扩大生意的机会,中德通婚的家庭母亲因为语言不好不能和在德国生长的混血孩子顺畅交流而遗憾终身,等等。
除此以外,“入乡随俗”还包括要了解德国的法律知识。我认识两位嫁给德国人又被丈夫抛弃的中国女子。这两位女子没有工作,丈夫既不与她们离婚又断绝给予她们经济来源。她们不懂德国法律,也害怕向同胞们寻求帮助会丢了面子,只能以泪洗面度日如年, 让丈夫“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其实如果她们稍微有一些德国的基本法律常识,就知道他们可以向德国政府申请帮助,也可以向法院申请离婚,这样至少她们不至于沦落到乞讨的地步,而且可以要回自己该有的权利。
人在异国他乡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为了让自己少走弯路,保护自己不被欺负,最好的办法就是入乡随俗。但这短短的几个字包涵的内容方方面面,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大家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的去认识和融入另一个世界,才能真正的让自己生活得自在和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