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糖是不是毒药

留住孩子们成长的快乐时光。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周末能静下心来,读完了纽约时报的长篇科普文章“Is Sugar Toxic?”(http://www.nytimes.com/2011/04/17/magazine/mag-17Sugar-t.html_r=1&pagewanted=1&ref=homepage&src=me)。虽然是搞生物的,但研究的重点不一样,往往不会了解近几年的研究新进展,读一读还是有收获的。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也会慢慢随新知识而作调解。这里就大致介绍一下这篇文章。虽然许多研究还没有到得出结论的时候,但这些数据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饮食里常见的碳水化合物(carbonhydrate,多糖类)多是两种单糖组成--fructose(果糖)和glucose(葡萄糖)。(似乎在我的影像里,乳糖lactose是牛奶中的主要成分,该文没有提及)。这两种单糖,fructose吃起来更甜。饮食里涉及的碳水化合物多是这两种单糖的聚合物。淀粉(面粉和大米类)是葡萄糖的聚合物,在消化系统水解后就是葡萄糖,才被吸收;买来的白糖基本上是一个果糖和一个葡萄糖的双聚合物,水解后进入人体就是一半葡萄糖,一半果糖;在饮料里大量使用的High-fructose-corn-syrup(玉米糖浆)是多糖类,水解后果糖的比例是大约55%。


在以往的研究中,果糖在人体里的代谢方式和葡萄糖没有太大差别,都是通过人体的酶解过程,分步释放人体需要的能量(一个所谓的生物燃烧过程)。所以多年来没有人太把它当回事。但近来的研究发现,果糖只能在肝脏里代谢,而葡萄糖是所有体内细胞的能源。在一次大量的果糖进入人体后(这和喝饮料的情况相似,液体形式的糖被消化吸收比固体的淀粉消化吸收要快得多),它会在肝脏内很快地被转化成脂肪。


一般人在进食之后,人体内血糖浓度会升高。人体调节血糖的机制是靠分泌胰岛素(insulin)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一部分单糖会被肝脏重新合成为多糖,储存起来,在血糖浓度低时再慢慢释放利用。但当肝脏脂肪含量高的时候,细胞会产生insulin-resistance。这样的后果是血糖下不来而血糖下不来,人体内就不停分泌胰岛素,使血液里胰岛素越来越多。这样就导致血液里的脂肪含量,尤其是低密度胆固醇的含量上升,这是倒导致心脏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关键。而胰岛素和另一种insulin-like-growth-factor在比较新的研究中被证实能促进癌细胞的生长。所以,这个似乎与近几十年看到的情况吻合--饮食里糖使用越多,肥胖症越多,糖尿病越多,癌症也越多。


在动物试验里发现,只喂果糖的老鼠出现上述症状所需时间比只喂正常饮食的老鼠要快得多。但这个试验的争议很大,主要是1。老鼠和人不完全等同;2。生活里没有只含果糖的饮食。所以,要解决这个争议还有待时日。但从美国历史上糖尿病人数的几个大跃进来看,都与人的平均糖消耗量增加有关。这些间接的证据都与果糖的摄取增加有关。


 


阿锚点评:


1。淀粉(大米和面粉)似乎不是本文谴责的对象。可能的解释可能一是固体食物,消化吸收慢;二是因为都是葡萄糖组成。


2。液体形式的饮料看起来是祸根。一是它含有大量的果糖;二是它里面的糖能快速地进入人体。容易导致身体内的血糖调节系统失灵。


3。这些人体效应都是缓慢的过程,别指望科学研究能完全模拟。基本的commonsense还是要适当控制饮料,多吃粗粮,平衡饮食。


4。我个人会注意减少咖啡里的糖,多用蔬菜纤维代替水果(果糖在蜂蜜、水果中也比较多)纤维(这都是近年来偷懒养成的习惯。用水果取代蔬菜,省事味道又好,孩子也喜欢),争取体重不增加。


(二0一一年四月十七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