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四十,漫漫对茶有了浓厚的兴趣。茶的淡淡清香,丝丝苦味,透着饮茶人的一份悠闲,一刻静思,有时又是一份回忆。不知是年龄的缘故还是身在异国他乡,茶中飘出了缕缕的乡愁与思念。
说起茶我的脑中永远存留着一幅这样的画面。夏天深蓝的夜色中,静静的院子里,两把竹椅中间一张不高的凳上放一把"万寿无疆"的茶壶,不大不小,爸爸和妈妈一边摇着杷樵扇,一边你一口我一口地对着喝茶。有时他们谈谈家常,有时也就这么坐着什么都不说,偶然相视一笑,甜甜的静静地。蝉虫的声音让小院显得更加安静,无所惊扰,直到我和姐姐从外面满头大汗跑回来,妈妈会招招手,让我们喝口茶再玩。渴了我会喝上一口,又怨茶苦了,放下壶就走。小时候我确实不喜欢喝茶,但这份情景却深深地印在脑中。现在已不记得茶的苦,想起来的是那份生活的甜。
爸妈是极喜欢饮茶的人。七十年代的中国家家都不富裕,物资也不那么丰富。茶不是一种奢侈品,是人们在平淡和平穷中对精致生活的最传统意义上的追求。小时候我对喝茶不感兴趣,对茶叶纸包却很喜欢。每次爸爸买回一方方的茶叶包回家,我总喜欢凑上去闻闻,那股清香由里及外渗透出来,好闻极了。纸包的中间写一大大的茶字,绿色的红色的都有,这也是我一生最先认得的中文字之一。现在包装已不再似从前,精美漂亮,外面什么也闻不到,据说更适合保存,但我觉得少了点茶本身该有的那份味儿,或许是我对过去怀念过多。直到两天前朋友从国内带茶叶给我,我惊喜地看到久违的茶叶纸包,立刻凑上去闻闻,真的好香,也把我带回了过去。那时没有什么高档的茶叶,爸妈常喝的是茶叶末,或许是为了省钱。爸妈喝起来是那样津津有味。在我想来饮茶不仅仅是品茶的本身,更多的是感悟饮茶那一刻的心境。
后来长大点对茶有兴趣是从茉莉花茶开始的。我想可能好多人与我有相似的经历。家在扬州地区,茶不是上等的,但茉莉花是最香的。记得儿时我还创造一款适合夏季的餐饮,茉莉花茶泡饭。简单而好吃,茉莉花茶泡完后,完全凉下来,再把凉米饭泡进去,几分钟后即食。爸妈也有高招,在便宜的茶中加一两根人参须,茶中透着一丝丝甘甜味,就有点现在的乌龙参茶味儿。
八十年代后生活好了些,物资流通起来,爸妈喝茶的品种也多了起来。每次品尝一种新茶,爸爸会露出孩子般的兴奋。传统的东西在我们家不缺,茶,二胡,毛笔是爸爸的钟爱。爸爸也喜欢收集一些茶壶,瓷的,紫砂的,不那么精品,花少钱就能买到,爸爸也似乎乐在其中。小时候不理解,生活在这样一个巨变的年代,觉得爸爸那么老土。基因是玩固的,秉性和兴趣是浅移默化的相承的。我现在已不知觉地成了我当时所不屑一顾的那付"德行",尽管在美国生活了十五年,也自认自己很现代,但现代和传统一点不矛盾。
感谢爸妈给了我天生敏感的味觉和对茶的钟爱。看形,观色,闻香,品味乐在其中。开启这份爱的还是在美国生活了十一年后的第一次回国探亲。走进茶社你可以先品后买。看了茶道演示才知原来茶是可以这么泡这么喝的。水温,泡法,时间,器皿都有讲究,体验一下确实不同。再去西湖边的龙井村,走走云山雾绕的油油茶田,看看茶农的亲手炒制,再喝喝农家的新茶,人已完全融化在那遍茶山溪水之中了。自然买了满箱的各种茶叶回美,加之亲友的赠送,似乎要把十一年在美的无茶空白补回来。
茶喝的是一份心情,除了茶本身的品质外,与之相随的东西似乎很有意思。这种感觉说不准,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地存在,我想那该是一种心情,思绪,甚至是对过去的思考,对现在的享受,和对未来的期盼,说小了,也许什么也不是,只想静下来歇一歇。在哪儿喝,独自的或与家人好友一起喝;是在聊天,聊什么,还是在听一段音乐,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喝茶时心是淡定的还是满脑的浮躁••••••;所有的一切都能左右茶的味道。有名的,没名的,贵的,便宜的,时令,地域,气候决定茶有三六九等,但只要能静下来品品,总有一份滋味。好茶者常取笑不常喝茶的人只识茉莉花茶,言下之意喝花茶者还很初级,我不以为然。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你能喝出茶的那份愉快,那你感受到了,喝进去了。现在美国有些茶店,把茶和香料配一起,有时加糖,加奶,吸引了好多老外。我也会去品尝一杯,虽不是我的最爱,只要健康,开启人们对茶的喜爱,这点创新很好。相反国内炒完普洱炒大红袍,天价让人不解。这样的狂热浮躁与茶的清淡内敛格格不入,还是还茶本身一份清静吧。
朋友很多,也知道我爱茶,常互赠好茶,也不定时地在我家有tea party。几样茶点小菜,配上淡淡香香的茶,音乐响起,海阔天空,非常小资。我喝茶没有那么固定,什么茶都愿意去品尝。每次尝试一种新茶,一种渴望和兴奋无以言表。这时常让我回忆起爸爸那张兴奋的脸,可惜妈妈在我十几岁时早逝,爸爸也早已不在,在我创业最困难的时候。现在安定了,家境好了,可以品尝好茶,却不能孝敬他们,也不能与他们分享快乐,遗憾••••••
人走茶凉,自然属性,无奈而不能更改。我所能做的是人来茶香,真诚而淡定地对待自己,家人和朋友。愿心灵的茶香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