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意思, 今天早晨在加拿大主要报刊之一的环球邮报看到一整版关于北约轰炸利比亚事件的署名文章, 其中的小标题是这样的:”They said the conflict would be weeks long, but now there seams to be no end in sight”, They say they went in to protect civilians, but now they are pummeling Tripoli”, “They say they don’t want to kill Gadhafi, but they bomb his headquarters and kill his son”, “They promise millions in humanitarian aid, but the UN says ‘An aid crisis could be looming’”. 这是我在订阅这封报纸十六、七年以来第一次看到加拿大主流媒体公然挑战自己的同盟国组织,尽管这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 但这也恰恰说明了北约各成员国在对如何处理利比亚问题上的困惑.
北约的诞生是冷战的产物,随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及前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转向资本主义,北约来自对手从意识形态上到国家安全上的威胁已不复存在,因此它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 但是冷战结束后,北约并没有解散,它在积极地转变自己的角色,那就是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世界上强行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 当然,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一面大旗, 只是为了占领道德的制高点,也就是说政治上正确, 每个行动的后面还是国家利益甚至是主要国家领导者的个人或党派利益. 但恰恰就是这个不能摆到桌面上来的不同利益诉求,会成为北约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1990年的海湾战争,既在政治上正确又符合北约各主要成员国的国家利益,皆大欢喜.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既可以使前社会主义对手进一步解体、又可以打着人道主义的大旗,结果不错. 阿富汗战争,各小兄弟看到了大哥受了委屈帮一把,情理上说得过去,打击恐怖主义的大旗举得高高,但是许多参战国的利益受损,国内怨声载道,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是否会参加将是一个问题. 伊拉克战争, 除美国外的其它国家没有利益诉求,还要派地面部队作战,更会使国家利益受损,清除萨达姆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口号也没有人道主义口号那么响亮,北约第一次陷入分裂. 究其原因,成员国利益诉求不同.
中东、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对于迷信普世价值的小老百姓们来说当然是好事,推翻独裁者、自由选举、民主化, 那不是应该支持的吗. 但是对于许多高举普世价值大旗的国家来说,别的国家真实行了自由民主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哈马斯是民主选举的胜者吧, 内贾德是民选总统吧, 查韦斯是民选上来的吧, 不照样是另一些民主国家的敌人. 俄罗斯从一党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依然是北约的主要对手. 北非的茉莉花革命推翻了假民主真独裁的两个亲美政权, 心里有苦说不出,最多只能暗做手脚,把革命引到反美反西方的国家去. 这样利比亚部族的造反就给了西方一些国家这样一个顺势而盈利的机会. 萨克齐上台后一直想当一个历史人物,因此在国际事务中动作不断. 但在世界舞台上混是要讲实力的,别的大国不夹他,他混了半天也没有混出个名堂. 这次机会却来了.卡扎菲在世界上声明狼藉, 利比亚又是一个人口只有六百万、军队只有几万人的小破国家, 借着其国内的反对势力将卡扎菲搞下去应该是易如反掌的事. 一旦成功将会成为西方盟国眼里的大英雄. 因此抢先接见并承认了利比亚反对派. 不料此举引来了盟国的一致批评,这使萨某认识到自己陷入了一场大赌博,赌博的结果不是卡扎菲下台就是他下台. 恰好此时另一个二愣子出水了,那就是英国的新任首相卡梅隆. 本来英国用洛克比空难罪犯换取国家利益已在利比亚大赚一笔. 但是至今该罪犯未死, 使得英国占领了道德的最低点. 为了改变英国在国际上的猥琐形象,当然要将陷自己于不义之地的臭小子赶下台了. 法英两国的联手,使得萨克齐的倒卡运动有了希望. 再来看美国,对于茉莉花革命, 美国的感觉是极其复杂的, 这是一把双刃刀, 即使下去的是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 上来的却有可能是一股拚命与自己作对的势力. 最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做法就是在下面做些工作、因势利导、让忠于自己的势力上台, 这种方法美国在过去屡试不爽, 给自己在国际上减少了许多麻烦. 但是这次在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利比亚,情况却复杂得多, 各种势力缠绕在一起,必须理清了才能决定如何行动. 但是性急的萨克齐却并没有给美国人足够的时间, 聪明地和英国一起利用过去宗主国的身份成功地说服了非盟和阿盟支持他们打击卡扎菲的计划, 正是非盟和阿盟的态度使得中、俄对打击卡扎菲的安理会决议没有投反对票, 进而使美国被绑到了这部形状奇特的战车上. 显然美国这次是被萨克齐玩了. 这当然是萨氏最得意的时候. 但是世事多变, 萨氏的笑音还未落, 美国人就明白上当了, 急忙往外抽身. 这就出现了北约历史上第一次没有美国主导的军事行动. 美国又反过来把萨克齐玩了. 但是这一切对北约的严重损害却已造成. 北约对美国的突然抽身一开始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进退失据,稳下阵脚后还得硬着头皮进行既定的行动,指望在种种压力下卡扎菲会退缩,从而赢得最后的胜利. 但是,持续的轰炸收效不大,得到北约资金和武器支援的反对派又十分不争气,连续数月战事处于胶着状态,这是法英最不愿意看到的. 气急败坏之下就想把卡扎菲往死了打, 白天这边厢刚说完轰炸的目的不是为了杀死卡扎菲, 晚上就追着他炸; 晚上找目标不容易, 又开始白天找; 战机轰炸效果不佳就要改成武装直升飞机. 殊不知这恰恰犯了大忌. 本来法英的目的确是想把卡赶下台,但是独裁者下台是要有条件的,那就是保证他本人及家人的生命安全. 卡氏人缘不好,其它国家没人愿意接收他, 他只得留在国内与国家共存亡了. 在北约的巨大压力下, 他本已服软, 多次表示了愿意接受国际调停和反对派谈判的意愿, 但是反对派有了北约的支持, 觉得卡扎菲已是囊中之物, 不稀得与其谈判,卡氏平安下台的希望也没有了. 当战事久拖、盼速胜却无望的法英把炸死卡氏作为快速结束利比亚战争的首选之后,卡氏已无任何出路,只能是做困兽斗. 现在利比亚战局基本上是在比卡扎菲活得长还是以法英为主的北约能坚持的长. 北约总部刚刚宣布把对利比亚行动延长三个月, 却并没有得到所属各国的积极响应, 对于北约要求德国和土耳其加大参加北约在利行动的呼吁, 两国置若罔闻. 北约盟国间的裂痕正在加大, 现在着急的是萨克齐和卡梅隆, 如果卡氏能再苟活三个月, 北约还能再把利比亚行动延续下去吗?要是卡扎菲还不死呢?说不定北约的解体就从这里逐渐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