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光环褪去后的尴尬 大幅亏损 凄凉清盘
文章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于 2011-07-04 08:45:29
[导读]今年上半年,私募基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与2010年年底之前相比,头顶的光环不再。
泽熙投资操盘风格凶悍,业绩表现出众,但其盈利模式难脱“私募提前潜伏、公募帮忙拉抬”的老模式,其可持续性有待观察。2010年二季度,“泽熙瑞金1号”与“浙商汇金1号”杀入问题股ST大地,2010年下半年,广发系基金重仓跟进,甘当轿夫。
随着小盘股泡沫的破裂,A股市场泥沙俱下。继公募基金之后,专户、私募等各类机构也纷纷跌落“神坛”。
今年上半年,私募基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惨淡的业绩、凄凉的清盘、困难的发行、被查的风波⋯⋯与2010年年底之前相比,私募基金不仅头顶光环不再,隐藏其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唱衰公募,吹捧私募,这曾是2008年至2010年流行于业界的一种“时尚”。每当有明星基金经理在积累了一定的身家,实现“公奔私”之际,类似的论调就会更加高亢,并成为诸多公募基金的高管们索要股权激励的重要依据。
然而,如今私募基金整体陷入困境的状况证明,在二级市场生存和发展的机构,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都只能“靠天吃饭”。与公募基金树大好乘凉相比,大多数私募基金因规模较小,更加禁不起风浪。“碰到熊市,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可能会多生出一些白发,而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则可能会被迫跳楼。”一位明星基金经理说。
在上半年的熊市中,私募基金未能再现2008年的抗跌优势,这使其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由于在股市未来止跌回升之后,私募基金的股票仓位通常会低于公募,且需从基金收益中提取20%的业绩激励,因此,私募将面临更加尴尬的局面。
大幅亏损
与大多数公募股票基金有60%的最低股票仓位限制不同,私募基金在股票仓位方面通常没有任何限制,既可以清空至零股票仓位,也可以提升至100%的满仓。
不过,私募基金在股票仓位方面可以灵活变动的优势,并没有能够在今年上半年体现出来。
截至6月24日的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87只阳光私募基金的亏损幅度超过20%,其中,由华润信托发行、深圳时策投资公司任投资顾问的“时策1期”亏损41.81%。这与公募基金形成强烈反差:只有两只基金亏损超过20%,最大亏损为23.31%。
三年前“公奔私”时,吕俊、石波、何震、江晖等诸多名声较大的前明星基金经理都曾在基金业掀起了较大的波浪。但近年来在私募的业绩表现也大多不尽如人意,难以再现在公募时的风光。
2007年,原上投摩根副总经理、明星基金经理吕俊在成名之后,与公司原总经理王鸿嫔间因管理分歧和权力分配发生冲突,愤而辞职,创办上海从容投资公司。2008年4月8日和4月18日,上海从容投资的头两期私募产品“从容优势1期”和“从容优势2期”相继成立。截至2011年6月17日,“从容优势 1期”和“从容优势2期”今年以来的跌幅双双超过15%。
相对于吕俊的从容投资而言,石波所管理的私募基金跌幅更大。作为原华夏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石波也在2007年创办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上海尚雅投资公司,2007年12月20日和12月29日,“尚雅1期”和“尚雅2期”相继成立。截至2011年6月10日,“尚雅1期”和“尚雅2期”今年以来的跌幅双双超过18%。
在鱼龙混杂的私募基金中,北京星石投资公司以追求“绝对回报”独树一帜。今年以来,该基金继续采取低股票仓位的策略,亏损总体较小。即使如此,今年5月,市场仍曝出在年初的投资者见面会上,有投资者与江晖以及公司工作人员发生“肢体冲突”的传闻。对于该传闻,星石投资市场部执行总经理刘畅予以否认,但承认确有客户因星石错失2010年9、10月份的反弹行情而情绪激动。
私募排排网的李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规模是业绩的杀手, ”这句魔咒也应验在私募基金表现上,“私募基金经理一朝成名,规模急剧膨胀,业绩却出现大面积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规模扩大,直接加大了基金经理操作管理的难度,投研实力的扩大也难以跟上规模的迅速扩张。”
凄凉清盘
财经评论人曹中铭撰文说:“如果说去年是私募基金的‘发展年’的话,那么,今年就是私募基金的‘清盘年’。”
今年4月13日,由山东信托发行、上海好望角投资公司任投资顾问的“深蓝1号”悄然清盘。当日,该私募基金的单位净值为0.6107元,亏损近39%。
上海好望角投资公司成立于2009年9月1日,由前明星基金经理郑拓、陈晓秋等联合创办。在“公奔私”前,郑拓曾先后在海富通、交银施罗德任基金经理,而陈晓秋曾先后在富国、嘉实、交银施罗德任职,两人在管理公募基金期间都具有较好的历史业绩表现。
2009年11月13日,上海好望角成立了旗下首只私募基金“深蓝1号”,募集资金8400万元,信托期5年。“深蓝1号”成立后,因郑拓对市场走势的判断出现重大失误,一直在1元面值以下运行,并呈每况愈下之势。2010年10月,市场传出郑拓因在公募基金期间涉嫌“老鼠仓”被查的消息,这令该私募基金的运作状况雪上加霜,2011年1月25日,“深蓝1号”最低见0.5510元。
在“深蓝1号”4月13日清盘前,郑拓的另一只私募基金“深蓝3号”已于2010年12月29日终止。“深蓝3号”通过中信信托发起设立,存续期为20年。根据信托合同,该私募基金设有严格的止损线,在净值公布日,如果基金净值低于0.7元,那么将被清盘。截至2010年12月29日,“深蓝3号”的单位净值为0.6614元,亏损近34%。
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5只阳光私募基金遭遇清盘。其中,既有“上海模式”的结构化产品,也有深圳模式的“非结构化产品”。除“深蓝1号”外,今年已被清盘的私募基金有:新东风成长、以太3号、以太5号、宝华1号、新泉1期(汇富22号)、新华同威1号⋯⋯
业绩不佳,或遭遇大额赎回后规模过小,这些都可能成为私募基金遭遇清盘的重要原因。不过,也有很多私募基金尽管亏损累累,仍在继续坚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24日,有44只阳光私募基金的单位净值低于0.80元,其中低于0.70元的有“隆圣3号”、“智博方略快乐人生1号”等。
今年5月,上海从容投资旗下的“从容医疗2期”跌破0.80元,市场出现关于该基金面临清盘风险的传闻。5月27日,从容投资在公司网站公开声明称:“目前产品成立时间尚不满一年,虽然遭遇了2005年以来医药板块最大的一次回调,我们仍然坚信医药行业的增长是不容置疑的。” “从容医疗二期的产品净值出现波动属于正常情况,没有清盘的情况发生。”
截至6月20日,“从容医疗二期”的单位净值为0.7727元,亏损近23%。
发行困难
亏损的折磨、清盘的冲击,令私募基金的发行陷入困境。
来自万得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多只阳光私募基金在推介期结束约两个多月后,仍没有成立的消息。据《证券时报》报道,今年4月份,深圳一家券商系阳光私募由某大型国有银行深圳分行发行,因募集资金太少而宣告失败。
为了避免发行失败的厄运,更多的私募基金选择了延长推介期的做法。5月24日,由博弘数君任投资顾问、外贸信托发起设立的“博弘定向23期”开始推介,6月23日,外贸信托发布公告称,“由于该项目目前未满足成立条件,故延长发行期至2011年7月7日。”
此前,由江苏信托发起、上海高汉新豪投资公司任投资顾问的“郎基金一号”也曾延长推介期。今年6月9日,江苏信托公告,该私募基金的推介期延长至7月8日。6月20日,“郎基金一号”公告成立,募集资金规模为3700万元。
目前,私募基金的主要发行渠道包括信托、银行、第三方理财机构、券商营业部等。与公募基金的发行状况类似,私募基金的数量众多,而销售渠道相对紧张,这也加剧了私募基金发行困难的局面。
自2007年以来,国内私募基金公司出现爆炸性增长,至今已达472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很多私募基金公司马不停蹄地发行新产品,国内每个月都有少则四五十只、多则上百只新产品发行。
为了激励销售渠道,一些私募基金公司不但免收认购费用,而且还给出了6%,甚至10%的高比例佣金。“监管层现在对公募基金管得很紧,新基金发行期间认购费用禁止打折,并严禁一次性激励;但是,对于私募基金的管理却处于真空状态。
这不但很不公平,而且也在客观上容易引发金融风险。那些不但免收认购费,而且一次性拿出6%,甚至10%高比例佣金的私募基金公司,是否在进行变相的非法集资呢?”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不无担心地对本刊记者说。
被查风波
在国内私募界,上海重阳投资的地位举足轻重。重阳投资的董事长裘国根是国内资本市场赫赫有名的大鳄,早年通过与招商系的多次“亲密合作”而掘得巨额财富。2009年9月,交银施罗德的投资总监李旭利投奔重阳,令重阳投资如虎添翼。
与裘国根的刻意低调相反,李旭利在加入私募后显得十分意气风发。在2009年12月初的“第八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他公开取笑华夏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说:“最早一批20多名基金经理只有王亚伟还在基金公司,不是我们不正常,而是王亚伟不正常。”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2009年至2010年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公奔私”的背景下,李旭利的过度高调让证监会的一些官员们颇为不安。2010年10月,在原证监会处级官员、原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莫泰山加盟重阳,任职总裁后不久,关于李旭利在公募基金任职期间涉嫌“老鼠仓”被查的传闻,不胫而走,随后,李旭利以身体原因为由仓促离职,从而把对重阳投资的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
李旭利和他在交银施罗德时的老同事郑拓同期受到查处,令国内私募界蓦然发现,证监会的监管领域不仅包括公募基金,而且也可以随时通过秋后算账的方法,辐射到私募基金。私募基金随着资产规模的快速壮大,过去那种处于监管真空的优越状态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与李旭利、郑拓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上海的另一家私募泽熙投资也遇到了麻烦。从表面上看,泽熙投资比重阳投资更加低调,在泽熙投资的公司网站上,甚至没有公司管理层成员的介绍。“这家公司交给市场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媒体不要报道他们。”一位比较了解该公司的业内人士说。
然而,在圈内,泽熙投资的名号却不在重阳之下。泽熙投资的掌门人徐翔出身“宁波涨停板敢死队”,有“私募一哥”之称。2009年12月7日,他创办了泽熙投资,注册资本3000万元。2010年,他先后发行了泽熙瑞金1号、泽熙2期至5期共5个产品,从社会上募集了数十亿资金,投入A股市场。
泽熙投资操盘风格凶悍,业绩表现出众,但其盈利模式依然难脱“私募提前潜伏、公募帮忙拉抬”的老模式,其可持续性有待观察。2010年二季度,泽熙瑞金1号与浙商汇金1号杀入问题股ST大地,2010年下半年,广发系基金重仓跟进,甘做轿夫,就是其中一例。
2011年5月,因泽熙投资的重仓股出现较大波动,市场传出徐翔被查的传闻。5月31日,泽熙投资发布《告投资者书》,予以否认。6月16日,《时代周报》发表《私募一哥泽熙徐翔被查溯源》的报道,6月17日,泽熙投资再度书面声明,认为该报道完全失实,缺乏依据。
一位资深投资者认为,关于泽熙投资是否存在涉嫌操纵股价行为的争论,事关重大。对于这个至今仍云遮雾绕的重要问题,证监会不应一直保持沉默,宜尽快查清事实真相,让更多的阳光照进私募,以保护股市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