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虐待少年兵战俘——《南太平洋祭》(21)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三章
 
残酷的战俘劳工岁月(7)

 在新不列颠岛的苦工生涯(4)

4、残酷虐待少年兵战俘

 1930年代,中国剧作家夏衍曾写有一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揭露当时在中国的东洋纱厂里,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未成年女孩子悲惨的生活和超强度的非人劳动状况。其中的“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是对日本在华垄断资本对未成年的中国人残酷剥削压榨和无情虐待奴役的强烈控诉。这一作品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震撼着人类的良知。

    而在亚包的中国战俘劳工营地,日军对于未成年人战俘劳工的虐待奴役,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根据吴棪中校战后的证词,在亚包的中国战俘中,有30名当时年龄在13岁以下的少年兵,被编在他所率领的战俘劳工队里,在日军第八方面军所属第26兵站管辖下的军队和机构做苦工。在中国战俘抵达亚包被编组之后,尽管中国战俘的带队军官向日军第26兵站司令官广田明少将通告了上述少年兵情况,但广田明却丝毫不动心,仍然命令所有的这些未成年小兵与成年人同等对待。即他们要与成年人一样,从事同样的工作,而且工作时间也一样,执行日军为中国战俘劳工制订的同样纪律。这些可怜的中国战俘小兵,本来身体就赢弱不堪,不久之后,就有3人被日军枪杀;2人因被日军残酷虐待,鞭打得奄奄一息,实在难以忍受而上吊自杀;另外20人则由于长期与其他成年战俘一样做工,加上长年病饿吃不饱,贫病交加之下,最终体力不支而死亡。总计这30名中国战俘小兵,最后只有5人熬到了日本投降,才获得解救。从1946年在亚包待遣返之幸存中国官兵的名单中,我们可以找到几位士兵,他们当时的年龄就是介于15-17岁之间。

     另一个证据是,日军对待其他从中国强征或强掳来的平民劳工中的未成年人,也同样是违反人道,对他们残酷虐待及迫害,毫不手软。

 1943年,被编组在日军第八方面军所属第26兵站管辖下做苦工的,还有一大群被日军从中国广东等地掳来的劳工。这些从广东和香港掳来的劳工,后来被称为“广东民众大队”,于194210月被日军从香港转运到亚包及其周围海岛做苦工,抵达时共有2380人。他们中的1600人,也被分到在亚包的日军第26兵站所属部队和相关单位做苦工。在这些广东平民劳工中,还有50名被日军强掳或骗招来的未满13岁的少年。但日本人同样对此全然不顾,仍要求他们与其他成年人一样同工同时。面对如此超长的工作时间和无休止的劳动强度,那50名体力不支的少年,仅仅在抵达亚包的头三个月里,就死去了40人。到19458月日本投降、战争结束时,只剩下8人侥幸活了下来。而那1600人的平民劳工,在二年多的时间里,也有1080人被日军枪杀和虐待致死。[1]


[1]“吴棪中校1946518日证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