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好中国版“全球鹰”(图)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外媒看好中国版“全球鹰”
2011年07月   来源: 中青在线 

互联网上流传的“翔龙”无人机照片

    今年6月中旬,一架造型前卫的大型无人驾驶侦察机在中国西南某地现身。据称是当地军事爱好者拍摄的照片被转发到互联网上后,引起了国外多家专业媒体的兴趣。有评论称,这架代号“翔龙”的神秘飞行器,是中国迄今为止建造的最先进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主要性能指标向大名鼎鼎的美制“全球鹰”无人机看齐。

    称中国无人机青出于蓝

    俄罗斯《纽带》网刊登文章指出,从照片上看,中国最新推出的无人机装有一台喷气式发动机,在气动布局上采用了新颖的菱形联翼设计,也就是将前后翼连接成一个菱形框架。与常规机型相比,连翼飞机具有结构坚实、抗坠毁能力强、抗颤振能力好、飞行阻力小、航程远等优点,非常适合高空长航时的任务需求。

    俄媒还引用珠海航展上公布的数据称,这款代号“翔龙”的无人机长14.3米,高6.4米,翼展25米,标准起飞重量7500公斤,巡航高度18000米,巡航时速750公里,最大续航时间10小时,航程达7000公里。美国《航空周刊》也在其官方博客中提到,“翔龙”的机体采用了雷达隐身设计,表面还可覆盖吸波涂料,有助于增强其隐蔽侦察能力。

    以日本《外交学者》杂志为代表的部分媒体则强调,近几年,中国无人机的研发工作快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翔龙”的设计和定位就与美国的“全球鹰”无人机非常相似。它的亮相,表明中国研发无人机的重点已从“拥有”向“批量+多功能”倾斜,俄、美、以色列等国的技术和经验被中国军工单位广泛借鉴,令中国的无人机研发大有青出于蓝的势头。

 

    能与侦察卫星一较高下

    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只是为了取代有人驾驶的高空侦察机。因为不用飞行员驾驶,这种机型可以做得很轻,从而飞得更高。美国最先规划了3种不同等级的设计指标,其中的“蒂尔”Ⅱ方案由军方接手后发展为大名鼎鼎的“全球鹰”。

    美军的实践经验显示,一架“全球鹰”在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和侦察面积相当于老式战术侦察机的40至70倍。加之其可以通过战术数据链和移动式数字卫星通讯装置,要覆盖一片方圆数万平方公里的战区,同时有5~8架“全球鹰”升空就足够了。

    另外,高空无人机居高临下,方便使用大视场镜头或宽波束扫描雷达监视车队行进、大批量流动的人员、海面零星目标等动态趋势,可以完成大范围战术信息的统计和判别,这是传统低空侦察机难以实现的功能。和侦察卫星相比,卫星虽然可以提供更广的观察范围,但分辨率远远不如长航时无人机。如果美军的KH-12“锁眼”卫星能分辨出地面汽车的型号,那么“全球鹰”就可以看清驾驶汽车的人是谁。

    同时,高空无人机的飞行路径比较自由,可以长时间在同一个地方盘旋,通常只要交替出动两三架就能保证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控。不仅如此,当卫星受到云、雾等干扰时,无人机还可以下降到6000米以下高度观察,受气候限制非常小。

 给解放军指挥官更多选择

    美国《连线》网站分析认为,参照美国无人机在近几次局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中国开发一种相似的装备亦属顺理成章。从中国军队的现实来看,它长期缺乏集团军或师级使用的高效快速空中侦察系统。现在,能够提供实时数据的“翔龙”无人机的出现,将令这一状况得到改观。今后,解放军指挥官在远距离侦察和攻击方面有望拥有更多选择。

    对于中国在无人机领域取得的进步,部分西方媒体并未掩饰自身的不安。美国“环球战略网”就忧心忡忡地猜测,中国正在为海军部队研发特种侦察无人机,“一旦这些无人机瞄准了美军航母,高速飞行的巡航导弹也就离后者不远了”。

    其他一些西方防务专家评论称,中国会利用无人机强化其反介入和区域封锁能力,以及执行持久监视与打击任务。在实战中,“翔龙”从大陆机场起飞,可将远至关岛的西太平洋海域纳入自身巡逻范围。接敌后,该机可以凭借自身的低可探测性实施隐蔽跟踪,使用机载设备确定海上船只的航行参数,再通过数据链和通讯卫星把信息转发给后方指挥中心。之后,该机还可以占据有利位置,引导己方其他打击兵器展开突袭。

    外媒指出,从中国公开更多的无人机发展计划来看,无人机在未来战场上的应用正在中国的国防规划中变得更加明确。随着这类装备的服役并实现和其他武器系统的一体化,中国海空军及“二炮”部队执行远海防御任务并有效实施海上阻绝战略的能力将再上台阶。(《青年参考》特约撰稿 陈光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