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朋友家聚会,酒足饭饱后人们就坐在主人家的院子里海阔天空的一通胡侃,直到凌晨人们才依依不舍的散去。而第二天起床后,让我记忆犹新的只有女主人的一席话,因为它颇对我的心思。她说:
"不能为了保持房子的清洁就不做中国饭了,如果那样住再好,再大的房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享受生活才是我们的目的。"
是啊,中国胃都没有了,对我们这些在中国长大的人来说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也是我一贯主张,身体力行并长期坚持的一项原则。不然对吃穿从不讲究的老婆就会改变我的中国胃,继而改变我的中国心,当然如果有病就另当别论了。我总喜欢在家里煎炒烹炸,也因此每每受到老婆百般刁难,甚至辱骂,对此我很不以为然。我们出国时都三十好几了,世界观早已行成,饮食习惯更是已经变成生命的一种必然,怎能说改就改了呢?!还好在国外,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饭馆,有中国城,有中国食材可买,使得我们可以‘身在西方,胃在汉’,否则生活真就索然无味了。我遇到许多中国人,刚步入中年就不再吃肉了,成了一个光吃草的兔子。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怕三高(血脂,血压,血糖高),把生活过得像在尼姑庵和尚庙里一样。不满你们说,我顿顿不离肉,从无忌口,而每次去医院检查都是正常,我父母地快90岁的人了,还不是天天吃肉,也没有什么三高啊。
说海外中国人爱国,我以为一半原因来自他们的中国胃。因为胃离心最近,所以如果改不了中国胃就无法改变中国心。再说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有多少能孤立于饮食文化而存在呢? 大到政治,外交,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哪一样能少了饮食文化。而‘先吃饭,后办事’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承袭的文化亮点,渊源深远,而且像宗教一样不可替代。
什么是人生? 生,老,病,死是本质,它的外延就是吃,喝,玩,乐。后者是形式,也是基础。吃为首啊!其顺序是不容颠倒的,因为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东西和生命的基础。一天三餐,不可或缺。只要中国胃不变,中国心就不会变。人有国籍,胃也有“胃籍”,即使生活在异国他乡,但那个中国胃,却很难改变。不信看看你们周围的华人,就完全可以看到中国胃和中国心的关联,那些从意识形态就不喜欢中国的人,一定也没有了中国胃。
说到中国的饮食文化,它有诸多特征,首先体现在饮食特征上,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因此长期以来吃穿不愁难以办到,所以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证据不胜枚举。
此外,我们可以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许能够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饮食,由于最初是主要以畜牧为主,肉食在饮食听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由于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没有必要对饮食进行装点,内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饪的发展,欧洲人在显示富裕的时候,多是饮食的工具来表现,如各种的器皿的多少和豪华成为讲究的内容。另外也不把吃这种人生易于满足的事情作为人生的至乐来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国的俗语语可以高度概括,即“饱暧思淫欲”。他们更多地追求情爱,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情爱文化”,而中国文化则体现出一种“吃的文化”。 文化无优劣,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
要说中国在那些方面最值得骄傲和先进的恐怕就是饮食文化了。而海外华人远离祖国,在饮食方面自然落后于国内,所以他们往往有比国人更多的想法和渴望。而回国次数越多的人就越能体验国内国外饮食方面的差别,也就越希望能天天吃到国内的美食,当然不包括那些放了添加剂的食品。有了一个中国胃,哪能没有中国心? 爱中国胃的人,就一定有一颗爱中国的心。这完全不涉及政治,而是一种生活需要和文化价值的荣耀。再说我们海外华人除了在饮食方面可以在西方人面前津津乐道,引以为荣,而在其它方面中国还很落后,真就没有什么值得我们骄傲的了。
有中国胃,就有中国心!多数国人去台湾旅行就是为了品尝那些具有文化内涵,又名闻遐尔的台湾小吃,所以把中国的食品卫生搞好了就是最高的统战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