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教授给我们讲“云”
老钱
06/29/2011
" 云计算 " 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最火爆的话题,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和工业界发展的方向。我有一个表哥和表侄在国内的云计算上有些地位,因此,我也一直关注着。继互联网之后, " 云计算 " 可能将成为下一场 IT 变革,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狍子就在 Atlanta168 网上发起了一个 " 云计算 " 的话题,跟网友展开了有趣的讨论,搅得168上,风起云涌。在早先,我和潘毅教授一次闲聊时,得知他的成就状态后,就非常积极地,极力地建议他给亚城华人社区作一个讲座,给我们作科普教育。
多谢ACIT的努力策划组织,这个设想得以实现,出席讲座的人们都赞叹不已,深感受益不浅。听潘教授一席谈,胜读十年书。
潘毅教授,虽然个子比我高。但是,根据平时的交往,在我的印象中,还是文弱书生,谦谦君子,不太张扬,略有一点偌偌。谁知道,他一走上讲台,若判两人。不说是声如洪钟吧,也是丹田特壯,中气十足,神采飞扬。一开口,把UPS的会议室和满座的听众,都震了一下。有如世界台球冠军丁俊晖的一记响亮开球,声震屋宇,轰得金银铜铁球们四散奔走,纷纷落网。潘教授讲到云,就轻驾熟,如数家珍;语言流畅,滔滔不绝,清澈如泉。形象极佳。好一个俊男子,强汉子,真君子。
潘教授介绍了云计算的发展历史。原来这个新概念,新技术,新领域是由Amazon/亚马孙网络商业公司创造出来的。Amazon的巨大的网络商业需要巨大的计算机力量的支撑。这个设备系统的能力,到了晚上就闲置了。怎么能把晚上闲置的资源给利用起来,降低开支,增加利润呢?不知是谁(我们应该记住他)联想到像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为何不在晚上,不把这样强大的资源,租出去,让全社会共享,又为Amazon巧劈全新的巨大财源!
因此,Amazon开拓性地把他们的强大的资源,精心包装,租出去。不是每一个社会单位都能买得起大型计算机的,更不用说巨型计算机。惶论那些小企业,小研究单位,甚至是个人,有时就是一次性的需求,应用。这个市场是无限巨大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超级计算机,可是怎么向全社会开放呢?诸多的问题,几乎不可能。只有像Amazon这样的商业巨人可以做到。根据顾客的要求,任务性质,Amazon给顾客组合一个合适规模的计算机,50个CPU,100个CPU,1000个。。。要多少个CPU,给多少个CPU;要用多长时间,就给多长时间;按时间长度,按CPU个数计费。在技术没有革命的境况下,结构重组一下,概念革命了!商业模式革命了!革命成功了。云计算的创意,只有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才能用用武之地,才能开花结果。只有在象美国这类高度开放的社会里,云计算的功能才能发挥到极致。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阿狗阿猫都一起上了。
这一个创造性的开拓,再一次证明了美国de生命力,创造力。美国,只有美国,最宽松,最能容忍,让善于豪想的人,可以任意地说出常人以为是梦魇痴语的胡思乱想,作出俗人认为是叛经离道de狂妄颠覆之举。往往是这样的“疯子,狂人,怪才”才能有突破,创新,成功。这不是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反复证实了的吗?通过潘教授传递给我们这些信息,在这天寒地冻的经济低谷中,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信心和幢景。
潘教授介绍了云计算的理论基础。他谈到了云计算的前身 – 并行计算机,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还谈到了他们与云计算的相似和不同。新东西永远是在前人的努力的积累和成功中发展出来的。后人永远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而且,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那种什么,在某王八蛋的领导下,“人家花了一个世纪,我们就走了一年”的蛊惑人心,奸猾又愚蠢的欺人之谈。
他谈到了,因为不同的社会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发展前景。云计算的应用分三个层次:把软件作为服务,把平台作为服务和把基础设施做为服务,不同的层次适合不同的需求。他还介绍了几个主流云计算平台,一个是 Amazon 的 Elastic Service 和 Web Service ,一个是 Microsoft 的 Azure ,还有Google App Engine。
潘教授接着给我们讲解了,云计算不同于过去任何类似的概念,在Architectures/构架上的,和功能上的不同之处。
云计算的特点,就派生出了在商业运营上的不同以往的特点。其特点有三:
1。Virtualization of all resources /云里雾里,你不知道在那里;你交钱我完你事,你不需要知道在那里;
2。Dynamical provision on demand/可公开租用,谁都可以来,妇幼病弱老少无欺;不查成分,不翻历史,不问动机;
3。Scalable & Cost Reduction/可大可小,可称“斤”论“两”,灵活组合;按质按时按量,公平计价,省钱省时省事;你节约了,我发财了,皆大欢喜。
说到这里,潘教授停下来,向听众发问,什么学术研究的本质?环视大家,停顿一下,他接着说:
就是,从现有的成就中,找问题,挑毛病。怎么能更好!要不然要我们这些专家学者干什么?
虽然平静,却极其深刻。朴素的言辞,却振聋发聩,掷地有声。太高了,说得太精彩了。这就是,拒绝停止,没有莺歌燕舞,不要歌功颂德,不接受任何权威的约束。更不能容忍专制!专制是学术发展的死敌。
那当然,下面就要讲讲,云计算的局限性是什么,还有那些问题。太多的学术内容,我就省去了。最主要问题,最大的局限性,潘教授说,就是Security/安全问题,和Trust/信任问题。到你那儿去计算,你在云里雾里,我怎么能信任你?我的东西放到你那里去,不都被你一目了然了吗?你要使坏怎么办?同样地,你到我这儿来计算,我怎么能信任你?你要偷我东西怎么办?你要在我这里搞破坏怎么办?
我是软件工程师,但是工作在软件世界的最底层,贴着计算机的母板,Embedded Software/firmware/固件。在这软硬交界的地方,速度,效率是生命线。所以,我必然地要考虑云计算系统中的网络速度。任何机器,要上云,必须经过网络。就是超高频无线网络通宵,也绝不了有线网络。所以,云计算很难应用到实时控制的领域里。云计算会很适合于科研,医学,工业等巨量数据的处理和运算,解方程。把数据和方法交给,教给云,过些时候,或者,睡一觉再去看看。
要把多片云连接起来,除了信任问题,网路速度将是技术上瓶颈。即使在同一片云里,板与板,机与机,层与层之间的连接的方式和条件都将是非常严酷的。在网络上,数据是按Train/车厢来发的,又叫Package/包裹。一包只有1500个字节;一部电影要有数十上百亿的字节。和铁路网络不一样的是,铁路上把12节车厢组成一个客车列车组来发车(我数过美国的火车,一个列车组近100个节,一节可载4个高柜集装箱);而且,各发车场站之间,严格通讯,精密协调,决不可以发生撞车。可是在电讯网络上无法协调。一个局部网域里,就有成千上万的计算机,还有各种各样的联网设备,千变万化的工作状态和随机的请求,根本没法协调。而且电波一上路,立刻就传布向整个局部网(因为电磁波的速度就是光速,每秒30万公里)。在网上,任意时刻只能有一列车运行。每一个计算机要通讯时,就虎视端端的探测着(整个局网)。没有车,立刻抢发(人家就被堵住了);探到有车,立刻加一个等待时间,时间一到,再探,。。。无论谁被堵住了,都叫Collision/撞车了。撞车的事是必然会发生的,经常发生的。
在计算机的能力及网络的速度,与人们的需求之间,永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个竞争,激烈峻酷,永无休止。人类欲求的无限扩张:有了数据,不够,要图像,还不够,要声音,仍不够,要视频,还要看电视!二维还不满足,要三维,四维。。。人类的贪得无厌,就像普希金的长诗《金鱼和渔夫》里描写的老太婆一样。我不知下面会是什么了?说不定,哪天,一按键,就要生成实物,饮料,牛排,汉堡包。。。说不定,哪天,要俊男给俊男,要美女出美女。Who Knows/天知道!
我记得,连Bill Gates/比尔。盖茨都留下过这样的臭话:PC嘛,有80M/兆的硬盘,就够用了。哪知道,很快就突破了,进而800兆都不够用,很快就上G/1000M了。一个CD/光碟760M曾经足够放一个电影了。很快就不够了,要高清晰,很快要能装一整部电视连续剧,DVD/8G双面高密度,还要高压缩!我记忆犹新的事,十年前,好摄跟我说,他处理音像,要13G的硬盘才够用。现在已经是80G都是小意思了。800G也不当回事了,手提电脑的硬盘都上T/1000G了!
网络也是一样。不管网路一再革新,带宽一再拓宽,都不够用。速度是永远不够用的。撞车是肯定要发生的。撞车可就破坏了云与云之间的协调,连接。
所以,我提问时,问潘教授,那么现在的“云”还是孤立的云。一片一片的云,Amazon云,Microsoft云。他回答说,是的。
不一会儿,潘教授说,老钱,不完全是。他又回到我的问题上来。他说,虽然,云与云之间现在还不能做到直接联系,但是间接的合作仍然是可以的。
云计算是一个概念,让常人听着云里雾里不着边际。云计算机在那里?不用知道,像在云端里。叫云计算,很形象通俗。所有的图解都是这么画的。作为设备,却是确确实实在那里。在Amazon,在Microsoft和在Google 的巨型楼里。但是,其规模,其能力,其前景,像无边无际的云层,像绵延深厚的云层,无限深厚。作为设备,应该叫“计算云”(哈哈,这是老钱的专利)。
所以,计算云,依我的想象,只有像Amazon 的 Elastic Service 和 Web Service ,Microsoft 的 Azure 一样。将来还有Google的计算云。想象一下,在一个巨大几近立方形的建筑里,在巨大的屋顶底下,十几层楼面,每一层上,整排整排,一片一片的机架,每个框架上插满了巨型母板,每个母板上,排布了成千上万的CPU/芯片,一个芯片里,可以是Double Core/双芯,四芯,八芯。。。尽可能地减少网路,减短联接,尽可能地用印制板,插件,尽可能地减小元器件的体积,尽可能地提高集成度,尽可能地减小插件数量。。。肯定的,计算云又会催生新材料,新技术。。。
暂时写到这里,打住。再一次感谢潘毅教授和ACIT。
请潘教授那一天能带我去看看这样的“计算云”,这将是我的梦。
廉颇老亦,尚能咀嚼,虽老眼昏花,尚能码字;总有不周之处,准备接砖,挨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