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幸灾乐祸联盟"刺痛英国(图)
这是8月8日在英国伦敦北部恩菲尔德地区拍摄的一家在前夜骚乱中受损的店铺。 新华社/法新
“坏学生”俨然变成老师,老师则变成了“坏学生”,这就是伦敦骚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制造的“奇观”。从伊朗总统内贾德到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再到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这些以往被西方指着鼻子教训的“国际弃儿”(《法兰西晚报》语)在过去两天接连开炮,抨击英国警方对示威者的“野蛮镇压”,要求首相卡梅伦 “下台”。卡梅伦的态度是:任何“骗人的”人权关切都不能阻止英国政府让愤怒的示威者安静下来。按照英国《卫报》的说法,现在出现了一个针对英国的“幸灾乐祸联盟”,印度、伊朗、澳大利亚,甚至中国都被列在其中。英国是西方老牌帝国,一直相信自己是人权的“榜样”,它过去几年在人权问题上批评他国的分贝大大高于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实际分量。伦敦骚乱一下子让英国陷入了“自己挖的坑”中,英国政府坚持称本国的骚乱者是“罪犯”,那些人发动的不是类似中东国家的“革命”,但它明显没能捂住众多质疑者的嘴巴。
“幸灾乐祸联盟”刺痛英国
“我们不允许恐惧文化在我们的街头存活。骚乱震惊了整个国家,这完全是犯罪,对此绝对没有任何借口。”卡梅伦昨天在议会如此表达打击本国骚乱和暴力的决心。他宣布,英国警方已在全国抓捕1200人。骚乱数天的英国在11日恢复平静,但英国《地铁报》称这是一种“令人心神不安的平静”。德国《柏林日报》发表社论说,即使火焰被扑灭、街头被清理,但所有东西可能都没有改变,英国人平静下来往前走,直到下一场骚乱发生。
英国开始评估骚乱造成的名誉和经济损害,最终清单估计短期内很难提交,但有一样损失似乎已成定局:英国素来自豪的人权教师地位。“一个国家骚乱蔓延。一个政府面临对其警方执法的质疑。其领导人被指失去合法性。听上去是不是熟悉?但本周,不是另一个国家被一场‘阿拉伯之春’式的民主运动席卷,而是英国感受到了灼热。”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0日的上述评论透着唏嘘。报道说,“角色逆转,先前遭到西方持续批评的专制政权如伊朗和利比亚幸灾乐祸,嘲笑发生骚乱的英国。同时,其他国家重估通常对英国的和平看法,改变对去英国的旅行者的官方建议,刊登报道和评论将伦敦比之于问题地区,如索马里的摩加迪沙。”
英国《卫报》说,现在有一个“世界幸灾乐祸联盟”,而伊朗是这个联盟中的老大。英国《独立报》11日写道,内贾德愉快地利用了让不列颠陷入抽搐的骚乱,指责联合国和人权组织对英国警方行动的“沉默”,要求安理会采取行动反对卡梅伦政府。内贾德称,“如果这种情况的1%发生在那些反对西方的国家,(联合国和人权组织)就会发出尖叫,直到嘶哑。”路透社称,内贾德唿吁英国减少对示威者的“野蛮”行为,质问“什么国家会这样对待自己的人民?”法国《观点》说,一直被西方揪着镇压德黑兰骚乱小辫子的内贾德总算扬眉吐气,得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好机会。美国《外交政策》特意用一张图片展示内贾德的心情,图片上,内贾德开怀大笑,笑得满脸都是皱纹。
正遭受北约导弹轰炸的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也“不甘寂寞”,要求卡梅伦下台,因为骚乱震动英国,卡梅伦“失去了所有的合法性”。德国《柏林评论报》11日称,的黎波里是在“以牙还牙”,而在英国骚乱的背景下,的黎波里的这一要求似乎“合情合理”,英国的骚乱让西方处于外交被动,也给独裁国家抓住了“把柄”。发起反击的还有被西方鄙视的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他发表讲话,建议英国应正视本国社会的平等问题,而非干预别国内政并加以制裁,“我们这里没任何骚乱,我们不希望他们在我们国家制造不必要的事端”。
“非西方的反击”?
《法兰西晚报》称,伦敦骚乱和英国政府笨手笨脚的应对,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民主的坏榜样,尤其是那些“国际弃儿”们算是找到个发泄怨气的场合。英国媒体对外界的评论十分敏感,对《印度时报》担心伦敦举办2012年奥运会的安全,《卫报》怀疑,这可能是因为2010年英国报纸对新德里筹办英联邦运动会表露焦虑,现在印度在报复。《卫报》还不满地说道,澳大利亚2005年曾对付国内的骚乱,现在却提醒国民去英国旅游要注意“暴乱、抢劫和纵火”。报道称,对英国发生骚乱,中国也毫不掩饰喜悦。或许最让英格兰人感到刺痛的是近邻苏格兰首席部长萨蒙德。萨蒙德说,苏格兰是一个不同的社会,不会出现英格兰的骚乱事件。英国《信使报》抨击这是“最糟糕的民族主义面孔”。
卡梅伦宣布,“一场反击正在进行中”,英国未来可能动用军队打击骚乱,而“骗人的”人权关切不能阻止英国政府让愤怒的示威者安静下来。伊朗 Press TV说,就在2010年11月卡梅伦还在人权的重要性上给中国上课,但仅几个月后,卡梅伦把对人权的这种关切描述成“骗人”。
巴林的独立报纸《海湾每日新闻报》在一篇社论中称,英国政府罪有应得,因为它在干涉外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英国不是忙于结交巴林的政治反对派,协助利比亚政变,撤离伊拉克乱局和跟塔利班在阿富汗斗,那么,它可能早就意识到自家后院状况不佳。俄罗斯英国问题研究中心专家库利科夫11日接受该国“新大陆”网站采访时质问:去年底莫斯科马涅什广场球迷发生骚乱时,俄政府出动特警进行驱赶,当时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此举提出批评,认为俄这是限制群众集会,侵犯人权。现在英国出动警察镇压骚乱者又应当如何说呢?
埃及阿因·夏姆斯大学学者侯赛姆1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利比亚、伊朗等中东国家的官方公开嘲笑西方,而事实上还有不知道多少国家在暗中窃笑,认为在阿拉伯、中东发生的事情完全可能在西方发生。对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政府来说,富裕的西方国家也有这些问题,这样就可以指引和疏导民意,转移国内民众对政府不满的巨大压力。侯赛姆称,现在阿拉伯媒体上有关英国的言论,其实是对英国乃至西方的一种反击,在英国和西方的眼里,阿拉伯国家在人权、民主等很多问题上是差等生,西方才是优等生,现在,局面发生变化,双方处在同样的境地之中,都有骚乱,谁也不是差等生和优等生,大家彼此彼此。
BBC11日报道说,42%的英国人认为发生骚乱是因为犯罪分子参与,英国天空卫视新闻台称,绝大多数英国人支持警方在镇压骚乱中使用催泪弹、电击枪和橡皮子弹,1/3的人甚至支持警方使用实弹。
西方媒体中,有人为英国说话,更多的人在指出英国的问题。加拿大《温哥华太阳时报》10日发表评论,将英国社会称为“病态”。法国评论员艾格尼丝对BBC说,英国是欧洲“最不平等的社会”,“利润、投机和消费是英国的三位一体”。美国《外交政策》以“英格兰街头暴力的历史”为题说,这并非英格兰第一次被暴力瘫痪,历史看上去是在重复。
“伦敦式骚乱”,下一个是谁?
伦敦骚乱期间,智利9日也发生骚乱,数万人上街,且发生暴力冲突,只不过新闻被国际媒体相对忽略。韩国《中央日报》称,英国的事件让韩国无法安心,韩国青年雇佣率仅为40.3%。日本富士电视台11日称,意大利、希腊等国对英国暴乱惊恐不已,唯恐“大火烧到自己家”。
英国公共政策研究所的学者提姆·芬奇认为,这次骚乱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有社会教育欠缺、失业率无法控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外来移民的不满等等,不仅英国存在,德、法乃至北欧国家都存在,有了挪威、英国的前车之鉴,其他欧洲国家目前没人敢说类似景象不会在当地重演。美国《洛杉矶时报》将 2011年称作“被剥夺者叛乱的一年”:先是阿拉伯国家,接着是以色列,现在轮到世界上最富有的民主国家之一。该报问道,如果骚乱可在任何一个国家发生,那美国会是下一个吗?
《华盛顿邮报》10日的评论文章认为,美英具有共同点,“从伦敦到费城,年轻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偷而爆发”。《爱尔兰中央报》称“英国骚乱对爱尔兰和美国有重要教训”。美国《国际商业时报》则认为,“美国不会发生英国式骚乱”。文章引述纽约大学学者格曼的话说,欧洲的年轻人将走上街头抗议不公视为他们天生的权利,而美国年轻人不会。现在,美国梦仍在闪光,街头战斗被视为与获取某些东西的途径相对抗,在这一点上来说,可能美国的年轻人仍信任这个制度。
据美国“大西洋连线”10日报道,美国军方有应对“伦敦式骚乱”的预案。《国民日报》白宫记者艾姆宾德尔称,美国的预案即 CONPLAN3501和3502。CONPLAN3502是美国军方在突发暴乱或重大骚乱情况下协助国家和地方当局的计划,“军方的任务可能包括与执法部门联合巡逻、保障关键建筑、纪念馆、交通路口和桥梁的安全,充当快速反应部队”。根据环球安全网,37.5万名国民卫队和1.4万预备役军人接受平乱训练。陆军预备役有三个步兵旅属于控制内乱的联邦应急部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