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赶赴重大事故现场,握手,慰问,道歉,保证,成了温家宝总理的经典做法。有人说温家宝是个很好的演员,虽然解决不了多少实际问题,但有一定的公关效果。
本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文章,详细分析温家宝的处境,看了让人实在有点哭笑不得,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总理,说了也不算,不说也不行,真是难呀。
深深地鞠一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723温州动车重大事故现场。
上个月底,温家宝在事故现场承诺政府要对事故进行“公开和透明的”调查。 他认为“关键是人们是否可以得到真相。”
没成想,第二天,所有媒体关于事故的报道受到严令禁止,并殃及在事故发生后成为传播信息,反应事件实际情况和群众意见有效工具的微博。
这种对温家宝公开的羞辱并非首次,作为排名第三的国家领导人这么多年,温家宝似乎在奋力保持自己在政治制度中的相关性,以他仁慈的公众形象,而与他的想法无关。
作为中国政治改革的主要发言人,温家宝在思想上与政治局其他常委分道扬镳。不止一次,他的意见在党内遭到公开的或不公开的拒绝。有提示,他和国家主席胡锦涛之间存在裂痕。
被一些老百姓称为“温爷爷” 的他,体谅普通人的痛苦,为他们谋福利,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政治家。但是在党的内部,强硬派加强其控制,温对政治改革的倡导反而日益在削弱他的影响力。
由于温已成为高风险人物,一个官方新闻媒体的编辑说,去年一个保守派主导的国家广播电台拒绝他想和听众当场交换看法的要求。
“八年前温家宝出任总理时人们曾寄予厚望,因为他的发言总给人以希望。” 一个开放的北京法律学者贺卫方说。“但现在已经8年了,他的任期即将结束。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正具有改革的坚强意志,因为他没有采取足够的令人信服的行动来抵制保守派”。
实际上,温家宝从来未被看作是特别坚定。中国领导层的学者说,温家宝对民主和人民力量的一般性呼吁实际上很适合党的绝对统治规则。
也有人说他实际上远非改革者,而是坏警察系统中的好警察而已。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中国问题专家谢淑丽说:“温家宝成为当局的面孔,他做得一直非常有效。”另一种可能性是,温家宝有两副面孔。他在公开声明中主张透明度,但仅仅是因这样做不会威胁到党的权威。”
在几乎不露面,口风很严的领导人阶层中,没有人象温家宝蒙受这么多的难堪。面临明年新的政治局和下一代最高领导人的选择, 这种格局加剧了。
温州动车事故就很能说明问题。一位接近高级官员的政治分析家说,温家宝本来没有打算访问灾难现场,是由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副总理张德江处理此事。但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包括掩埋车头的做法激起了民众的强烈抗议,指责政府掩盖事故真相。结果,在解放军医院里养病的温家宝文被派往温州抚慰群众。
温家宝似乎是有意地提到他一直在生病 – 中国领导者的罕见披露- 然后呼吁真实,公道,及每一步都要接受“公众监督”的调查。官方媒体把这当作暴露铁道部的无能的绿灯。
但是随后发生的显示出党的宣传部门敢于对抗总理关于开放政策的承诺。通常跟随温家宝出现在每一个灾难现场的中央电视台,这次没有现场直播温家宝的讲话,促使一个播音员在自己的微博上抗议。一天之内,新闻报道转向喜庆的文章,像为北京至上海的高铁唱赞歌。
这表明,领导国务院的温家宝总理已经无法控制国务院的调查 - 事实上,即使是胡锦涛也难控制中国四分五裂的统治精英。
无独有偶,温家宝在2008年也曾站在四川大地震的废墟上,承诺对造成数以千计儿童死亡的坍塌学校进行透明的调查。媒体报道,有2,500名之多的调查者被派出。但是最后没有任何不法行为被披露 - 相反,要求追究不法行为的几个活动家倒被关押。
温家宝也可以施展计谋。2010年4月,分析家们对他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文章大惑不解-当时,胡锦涛在巴西访问- 文章歌颂党的前领导人胡耀邦,其突然去世引发了1989年的天安门广场民主运动。文章描述了胡耀邦当年对贵州省村民的秘密访问,访问是由温家宝安排的。温家宝写道,因为胡耀邦不信任当地的领导人能够让村民畅所欲言。
当时的贵州省党委书记是胡锦涛。一般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看不出这之间的联系, 但与高层有关系的一位编辑说胡锦涛得知后非常不高兴。
更多的时候,温家宝是更直接的。去年8月他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发源地深圳讲话时警告说,“不进行政治改革,中国可能会失去它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就)。”
随后,他在10月份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人民对民主和自由的愿望和需要是不可抗拒的”,中国应允许老百姓更自由地批评政府。政府媒体,曾无视他2008年类似的采访,同样忽略了这次采访。
不久,人民日报开始连续刊登5篇关于党的纪律的编辑部社论,据说这是出自两个政府媒体编辑之手,由胡锦涛的智囊们策划,得到高层领导批准的。有一个句子脱颖而出,“所谓政治改革严重滞后的概念”,不仅“违背客观规律,也与客观事实不符。”
在温家宝的CNN采访后,两名与党的高级官员关系密切的记者警告他,不要发表与党的路线格格不入的声明。
已68岁接近退休的温家宝可能不在意这种举动。但有迹象显示他的做法有损于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因为政府的行动一直在与他的诺言背道而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问,’为什么这些话不兑现?’” 法律学者贺卫方说。温州动车重大事故幸存者的朋友,23岁的陈建平说:“我只相信温家宝所说的一部分。政府不能履行它所承诺的一切,他说的有些话可能只是姿态“。
然而,对政府的怀疑似乎在与日俱增,姿态可能是聊胜于无。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领导层学者Cheng Li说:“我真正担心的是中国下一代领导人中是否将会有像温家宝这样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