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街头小鸭
芷江人喜欢吃鸭子,农历八月十五家家吃鸭子是芷江的风俗。那些鸭都是当年四月
分孵化,到中秋节长成半大,一斤一二两重的仔鸭子,宰杀后做成芷江鸭。这些鸭
子也叫麻鸭,都是鸭农在乡下水田或小河里放养大的。城里人偶然也养一种旱鸭子,
芷江人叫“洋鸭”,应该是国外来的品种。比本地土鸭子要大,肥肥笨笨的。但它
们不需要下水,比较安静,所以可以养在家里。
这次回家,看到大街上有几只小麻鸭,就是本地的鸭子。毛茸茸的,很可爱。是一
个开店的女士养的。已经十月了,中秋早就过了,还养这种小鸭,好像不是为了中
秋节吃的。过去芷江街上有人养旱鸭子,那是鸭比较肥,笨笨的,比较安静,不需
要水。但这种水鸭子喜欢到处跑,而且喜欢水,在城里没有见人养。
过去街上居民养鸡养鸭比较容易,因为街上没有什么车辆。十几分钟才可能有一辆
车驶过,连自行车都不多,鸡鸭在门口觅食很安全。现在不一样了,芷江城机动车
可能上万,车辆来来往往非常忙碌,街道上看不到有居民养鸡鸭了。
这几只小鸭子不怕人,也不怕车。由最大的鸭子带领,在街边店铺前觅食。有时竟
跑离百米开外,女主人不得不跑很远把它们赶回来。邻居们对它们很友好,随它们
在自己门口游来晃去,偶然还丢点东西给它们吃。
那一段时间,气温比较低。有一天黄昏,我路过时,见这几只小鸭靠着店铺门口,
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取暖,围成一圈,屁股都冲外,脑袋贴在一起,毛茸茸的一团,
非常可爱。可惜当时没有带相机。后来我专门带了相机,看见他们正在街边摩托车
轮子边寻食,照了几张照片。
这种小城独有的景象让人觉得很温馨。
2,宣传车
小时候经历过文革,街上常常有宣传车。上面有口号,彩旗,高音喇叭。在街上慢
慢开,里面有播音员现场播音,慷慨激昂地宣传毛泽东思想,或发布革命委员会告
示。印象最深刻的是揪斗走资派的宣传车,后面一大批挂牌子游街的走资派跟着,
两边是红卫兵押着,宣传车上的高音喇叭震耳欲聋:“打倒反革命分子XXX!”,
“揪出大走资派XXX!”,。。。。。。
这种景象消失了很多年了,年青人只能在电影上偶然看到了。
2009年回去时,一天在大街上走着,突然听见一声高音喇叭,吓了我一跳,以为回
到了文化大革命了。愣过神来一看,原来百米开外的大街上,有一辆很像文化革命
时期的宣传车慢慢开过来,上面的高音喇叭在高声宣讲着什么。虽然还是抑扬顿挫,
铿锵有力,但讲得都是现代的内容,比如“共建和谐社会”,“提倡文明礼貌”什
么的。也有宣传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反对赌博等方针政策的。只是借用了当年宣
传车的方法来做,让我感觉很新鲜。
文化革命时,录音机很稀罕,宣传车都带有播音设备,有播音员现场播音。而现在
一个人开,车上放录音就行了。这次回去又看见了,还不止一辆。很多部门都喜欢
用这种形式的宣传,因为一个人就可以了,效率很高。只是这样的宣传有多大效果
就不知道了,街上的人似乎都在自己忙自己的,几乎没有人去听。也可能,天天来
播,早就听熟了,也就不再去注意了。
3,板车新娘
一天上街,老远就听见腰鼓声。走到钟鼓楼附近,见一队长龙慢慢从北边过来,最
前面的是腰鼓队。大概二十几个女士,穿着红色绸缎对襟衣(现在叫唐装。不过我是
不太清楚唐装与对襟衣的区别),步调整齐,打着腰鼓,慢慢往前走。后面紧跟着的
是一个穿着古装的小伙子,胸前戴着大红花,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再后面是一些豪
华奔驰之类的汽车队,扎着彩带。最后是穿着婚纱的新娘,坐在一辆板车上,被人
拖着走。
后来听同学说,那些腰鼓队的中年妇女因为爱好打腰鼓,所以组队练习。但现在常
常有人请她们出来为结婚,或其他喜事打鼓。她们也乐意,一来锻炼身体,还可以
赚点钱。
看着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走过,我觉得他们一定很有钱,而且也很敢想。把古今中
外的东西都搁在一起了。古装小伙,骑马,腰鼓队,奔驰车,婚纱新娘,板车。既
有东方文化风采,也有西方科技;既有古代神韵,也有现代美感。唯一搞不懂的是
那辆板车代表什么?
正在琢磨,就听旁边有两个人在议论:“这也太不相配了。新郎既然穿古装,骑马,
新娘就应该坐轿子才对”。另一个说:“新郎不管坐什么,新娘都不应该坐板车,
坐在汽车里也好,就是走路也比坐板车强”。
呵呵,这小城明白人还不少。
后来我想,人家也有难处。既然人家请人打鼓,在大街上走一遭,当然就是要风光
一下。小伙骑在马上,很风光。如果让新娘窝在轿子里,谁看得见呢?长得再漂亮,
婚纱再好看,没有人看得见啊! 坐在奔驰车里别人也一样看不见。板车是差了一点,
但至少大家可以一睹新娘容貌。那种盖着头巾,坐在谁也看不见的轿子里的迎亲方
式太过时了,完全不懂得现代青年人的想法。
对于这样长得漂亮又大方的新娘,不妨考虑把轿子做成两边没有布帘的,新娘的头
巾用透明的红色纱巾。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可以让新娘有一展娇美容颜的机会。
看来芷江城极需一家有水准的婚礼策划咨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