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茶法,兼答谢各位:)

本来都写不下去了,看到各位喜欢,顿感精神大振,跟吃了鸦片打了鸡血似地,又写了下去。请你们一定继续拍我,香花就好,砖头轻点,烂菜叶子西红柿先炒炒,加个鸡蛋什么的,再加点梅干菜,特好吃,真的!


关于茶道,常伯熊所做是汉唐时期流行的茶法,叫做煎茶。做茶叶的方法,基本是采茶-蒸茶-用我们捣蒜的玩意儿捣碎-放在模具里拍成圆形或者方形的茶饼-中间穿孔-用绳子穿起来-搞定。蒸茶,其实不容易掌握好尺度,所以到了宋朝,改蒸茶为炒茶,并且不用捣蒜的玩意儿,而改用磨子把茶叶磨成粉,这样更加细腻。

现在我们用的做茶叶的方法,基本是炒茶,所以也叫做炒青。当然,也有少数茶叶保留了古老的蒸青方法,比如恩施玉露,比如仙人掌茶,比如日本的煎茶。炒青和蒸青最大的不同,在于茶汤的颜色。我们普通喝的绿茶,茶水基本是淡黄色,而蒸青做出来的茶叶,泡的茶汤应该是碧绿色的——当然,我没喝过恩施玉露,打算回国弄点回来,尝尝看:)


因为茶叶磨成粒和粉的不同,在唐朝和宋朝就有了不同的喝茶方法,唐朝依然保留煮茶的方式,其实我觉得这主要是制茶的技艺所限制的:茶叶如果比较粗,用比较猛烈的火攻和滚水,就能让茶味生发,而到了宋朝,由于碾茶能将茶碾成非常细腻的茶粉,茶粉娇弱,遇滚水容易老,就有了皎然所用的“点茶”法。现在日本茶道,基本就是宋朝点茶之法。而无论煮茶还是点茶,唐宋两朝都崇尚“饽沫”,就是茶汤上面要有白色的泡沫,这泡沫是由于搅动茶水而产生的,宋朝所谓的茗战斗茶等等,其实就是看饽沫:停留的时间长不长,浓不浓(如果长浓,就叫做“咬盏”)等等。宋朝因为用点茶方法泡出的茶非常浓,饽沫也厚,像蜡一样,所以也称为“腊茶”。

在宋朝,茶艺精深之人,可以用茶筅在饽沫之上,利用击打茶汤角度力度的不同,使泡沫形成诗句或图画。这,叫做茶百戏,或茶中丹青。听起来很玄,其实颇有点像咖啡馆里喝到的咖啡,上面有奶油画出一颗心一片叶子什么的。现在已经有人复原了这个技艺(新浪围脖,去找“茶百戏传承人”)当然,他做的,是不是宋朝的技艺不得而知。他所用的茶汤,颜色太浓,而用绿茶,按他的说法,是图像很容易散去。但据说他研究了很久,到底要用什么方法做茶饼,磨出来,茶汤的图案才不会涣散,感觉还是蛮厉害的!

无论唐朝宋朝,其实都有我们现代喝的散茶(当时也叫草茶),有雀舌啊(像现代的龙井),麦颗啊(像现代的珠茶如碧螺春),蝉翼啊(像现代的猴魁)等等,只是未成气候。大家大概晓得,唐朝初期饮茶相对还是比较少的,后来石头崩裂,从中间蹦出一只鸟叫陆羽,写了茶经,喝茶才进入平民百姓之间。临泽一头常伯熊,是陆羽的粉丝,有一天御史大夫李季卿请常伯熊去泡茶,大约这人特别潇洒,特别能说,人又比较帅,搞得大家都有点神魂颠倒。过了一段时间,李季卿又请陆羽去泡茶,据说陆羽不修边幅,较比邋遢,搞的那一套又和常伯熊一模一样,李季卿就有点看不起他,只打发了几个铜子儿。陆羽觉得受到极大侮辱,写了三卷《毁茶论》。

但是,“今不传”。

宋朝的福建成了最好的产茶区,而唐朝最好的蜀茶,渐渐式微。供给朝廷的贡茶,都从福建(建州)而来。至于怎么好:首先采的就是芽尖(不是茶芽,而是茶芽的那一点点尖,可见成本有多大),然后拍成非常小的饼,饼的形状,也不止是方的圆的,也有梅花形的,和其他形的,到了朝廷,美丽的宫女要在茶饼上面嵌上金丝银钿,然后,用珍贵的油膏去膏茶饼(搞得像圣经里那个用油膏和头发去抹耶稣脚的女子一样),这个,弄完以后,宫女可以戴在头上,作为通草花,或者花簪子。吃的时候,刮掉珍膏和金银,再拿去碾和点。后来明朝人就想不通觉得那茶沾了油还能好吃到哪里去呢?所以风俗这个东西,就是时尚这个东西,你一旦适应了,也就习惯了——咦,我到底想说什么?

明朝老朱是个大老粗,觉得老赵家那一套忒杀是太小资,太浪费,主要是太文青了,于是下令不准再造茶饼。于是,我们现在喝的散茶,逐渐当道了,直至今日。大家都可以理解,散茶比起碾茶那一堆东东,方便了不是一点半点。

所以,衡量来看,唐朝,是普茶,宋朝,是文茶,而明朝,就是……你们懂的(大眼小眼表情)

而近代才发展起来的发酵茶(乌龙茶和红茶),我以为,也可以在唐五代找到蛛丝马迹。比如五代的毛文锡写过《茶谱》:“泸州之茶树獠,常携瓢置,穴其侧。每登树采摘芽茶,必含于口,待其展,然后置于瓢中,旋塞其窍。归必置于暖处。”茶叶发酵以后,和绿茶的味道就完全不同了。绿茶,一般是豆香,和栗香,而发酵茶,可以有酸枣香和蜜香,和其他许多复杂的香气。说到这里,鄙人就来吹上一吹,鄙人这次回国,买了一两非常好的红茶(肉痛表情),名字说出来大家要挺住,要淡定,叫“极品滇红”!(当当当当!)那个茶,用暖水暖了杯子,把茶叶放进去,稍微浸润一下,那种酸酸的,淡淡的蜜味,不要太好闻哟!极品滇红,全部是茶芽做的,茶袋壁上,全是金毫,茶汤泡出来,不要说冷后浑了,热的时候就是那么浓浓的……算了反正你们也喝不到,俺就不馋你们了。

皎然是谢灵运的十世孙,是陆羽的忘年好友,陆羽写茶经,肯定和皎然有过讨论唱和。说到谢灵运,那个诗不要太憋了,跟便秘似的(主要我好多字都不认识,认识的字又不晓得意思,主要还是怪我,怪我,都怪我……),但是皎然就好很多,诗句相对轻灵。但是,皎然是很推崇他祖宗的。他的山水诗,我以为在谢诗与陶诗之间取中庸。他写《诗式》,说“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所以,他是典型的文青,他要的,是自然,而典丽。而这自然典丽,来源于灵感,也来源于雕琢。所以皎然泡茶,走的就是这个路子:方法全是极细腻的,但用器全是竹陶。不夹富贵,风流自生。

当然,说到谢灵运,也有小品,颇清新,吉庆有余用民歌结尾,我也用谢灵运辑录的民歌唱和,曰:

可怜谁家妇?缘流洒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颇有十八摸之味(流口水表情)。

玉垒关 发表评论于
三弟这篇轻灵。也有六朝烟水气。 
玉垒关 发表评论于
哈哈。。。原来老谢是十八摸的原作者。。ddddddd
碧薇 发表评论于
"说到谢灵运,那个诗不要太憋了,跟便秘似的" 哈哈。
n年前有一次上诗歌课,读到老谢,俺张狂地说偶不喜欢,工笔画似的。话一出口就后悔了。咱可爱的老师那年轻美丽的妻子据说画一笔好工笔。结果老师乐呵呵地说,这个比方好。
不过俺现在也喜欢工笔了。去年在波士顿美术馆,在老赵家那个著名的败家子画的花鸟画前一顿狂拍。现在也觉得老谢的文字,水晶玻璃似的,看着挺养眼的。
出喝酒 发表评论于
回复wushu的评论:是啊,人一胖,就自卑,我发誓,不瘦到一个月前的地步,不出去买衣服,一不出去买衣服,就跟家里呆着,一跟家里呆着,就开始想吃东西,一想吃东西,就转移注意力……ddd.

俺以前没做过呢,俺画画小时候老得零蛋的,你小时候画画好不好?
wushu 发表评论于
酒儿写得果然好,这几天一定收心敛性了,没有什么鸦片,鸡血味道,烟味都没闻到。:-)请继续,继续。
皎然的烹茶/点茶过程好像写得还不过瘾。
你这里提到咖啡,那茶中丹青真是和cappuccino画画异曲同工啊,你以前写过吗?

淼~~ 发表评论于
酒酒太棒了。崇拜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