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们应该怎样厮混?

谈歌有个朋友(隐去姓名),前几天心血来潮,想买书(谈歌怀疑,哪根筋搭错了?你已经多年不看书了呀!),想买上个世纪20年代某位作家的文集,而且得是美国国家图书馆原版的。 那……就买吧。网上买(便宜呀!)。一查竟发现,还有两种共两册,一册精装版,一册平装版。价格:精装本卖191元,平装本也卖191元(白精装了)。朋友欣喜若狂,每种只剩一本?什么概念?孤品呀!赶紧掏钱吧!可是呢,当他要确认付款的时候,竟然发现底下还有一套色彩明丽的同样文集,仔细一看,竟是前面的精装与平装两册文集,套了个盒子。价格:383块。贵1块钱。也不算贵。但是呢,这一套要3个月才能到货。 3个月算什么?不就100多天么,买! 他真就买了盒版。 谈歌有些奇怪,当下就质疑:就为个盒子?你就等3个月?为啥不买一本散装的呢,都是塑封新书么!而且是现货。再则,你干么非要买两本内容都一样的书呢? 朋友呵呵一笑:不!我就买那盒版,完整! 完整?谈歌有些发懵(书是完整了,你脑子肯定残缺了!),想问:你究竟是看书呀还是看盒子呀?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是呢,英文原版,书,他未必能看懂,没准儿呢,他或是只能看懂个盒子了。 便想起起了一段旧事:美国2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纽约有一群倜傥有名的作家,搞了个文学小组,取名“阿尔冈昆圆桌”。小组成员如下:作家、剧作家、评论家、演员、画家音乐家……总之,从《纽约客》杂志创始人,到美国公法学家,各路文学艺术界人士种种。总结为一个特点,有名,但就是——穷! 他们选择了“阿尔冈昆”——全纽约最奢侈的酒店。忙时,每周一赴宴;闲时,每日一聚餐。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坚持就是胜利?这一“坚持”,就是10个年头儿。混在一起干嘛呢?您猜猜,写作?不对!除了写作,什么都干!凑在一起说俏皮话、抖机灵、喝酒、打牌、聚餐、跳舞、抽烟、相互吹捧、恶作剧种种(或许还有吸毒?)。总之,誓死不动笔!奇怪吗?那样保守的年代还这么疯玩儿,不怕老婆骂?呵呵哟,别操心,他们都想到了,索性一同带了去,只说哈罗德罗斯——大名鼎鼎《纽约客》杂志创始人,就拖家带口的过去了。一大群作家聚在那里赌钱摇骰子,你说这那年代……完蛋不完蛋? 他们觉得无聊绝对是清高,发牢骚绝对是优雅,很自恋地称自己为:“邪恶七人组”。牛伯不? 谈歌想说的是,这十年,他们没付过钱。真牛! 或许打个比方,您理解得更深刻些:如果,您有一天找到了一段野史,说屈原或李清照,欠了一屁股债坚决不还,还花天酒地……您会作何感想?文学之父之母耍无赖,这也……太不像话了呀!哇呸!呸! 呸完了,接着说。 他们把酒店顶层的高级餐厅长期包下来,一个蹦子儿也不掏。大萧条时期么,都不景气。因为他们是名人,老板自然稀罕(脑子进水了?或是门挤了?)。 他们把酒店顶层的高级餐厅长期包下来,一个蹦子儿也不掏。大萧条时期么,都不景气。因为他们是名人,老板自然稀罕(脑子进水了?或是门挤了?)。当时狗仔队还稀少,相机是高档玩意儿,也没人给他们拍照曝光。于是乎,这帮文学贵人!),当机立断把作家们聚会的房间取消了。直白点儿说,就是不容许他们在这儿继续蹭饭了。不过呢,他们也不在乎,原始股的文学小组成员,也差不多都快死光了,够本儿了呀! 文人要聚群才够响亮,文集要精装才够靓丽。 细想想,这跟买书差不多呢。单本书——就算是往皮革上刻,保证从不粗制滥造,您能卖多少钱?若做了成本大套的精装书,汇聚各路名家,封皮花花绿绿,那就赏心悦目了。作家聚群、打包出售,才有嚼头呢。英国企鹅出版社曾做过实验,他们出版了一套印刷顺序有误的书,愣是卖了一个月,才有读者反映里面是错误的。兴许读者们买回一套漂亮的精装书,目的就是把壳子做花瓶摆在家里。所以当时有位记者很想冒失地问了一句:“那您买书皮多好呢”。 设想一下,如果谈歌某日心血来潮,召集中国所熟识的知名作家,不!不妨把范围再扩大一点儿——全国所有知名艺术家(包括写字儿的画画儿的唱歌的跳舞的说相声的种种),每个人在一张纸上吐口唾沫,风干塑封,谈歌再把这些纸装订成册,硬皮烫金精装,会不会卖个高价钱呢?谈歌相信:肯定行!唉,没准儿哪天呢,看我家书架时,会突然发现孩子买进了1套10本的《世界文艺大师指纹精选集》,然后呢,我会把这本选集先翻到最后,或许发现:定价:每册250元。总价:2500元。 记住!只有在文学糜烂之时,作家才会捆绑销售。而读者们绝不会在乎,因为他们只看皮儿,不会看里面是啥。 读者的理论是:你欺世盗名是你的事,只要你有名就行。我在乎的是,是否可以收藏、引述。 或是在这一瞬间,文学就这么乌七八糟地产生了某种新的意义? (或是一群贱人?),就靠着集体出动的数量优势,连好莱坞都没去过,就硬敢白吃白喝不干活儿,就能红翻了全美国?别不相信,这是真的!

当时狗仔队还稀少,相机是高档玩意儿,也没人给他们拍照曝光。于是乎,这帮文学贵人(或是一群贱人?),就靠着集体出动的数量优势,连好莱坞都没去过,就硬敢白吃白喝不干活儿,就能红翻了全美国?别不相信,这是真的! 大萧条算屁事么?反正他们自在得很,失业下岗跟他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不说烦不烦,且说闲不闲? 更让人呕吐的是,铸就美国文学如此10年传奇的真谛,和那383块精装书一样——全靠数量上稀缺的组合优势。假如,其中有一个人,比如最有名的乔治卡夫曼单独出现在前台,说一句:“我想占用你们的餐厅白吃白喝,几天来一次,可以吗?”结果呢?必定会被撵出去!但再设想一下呢,一堆名人(虽名不副实,但的确有名)出现在宾馆前台,腆着肚子端着架子说了:“我们要借用顶层的高级餐厅,搞艺术创作,可否行个方便?” 结果呢?这一堆仁兄在这家倒霉催的酒店,竟然白吃白喝了10年之久。 这……还有谱儿吗? “那十年我们啥都没写出来,没有文学巨匠——海明威是文学巨匠,菲茨杰拉德是文学巨奖,可又有几个疯子像他们一样寻死觅活的呢?这里人们都浅薄的要死,我们就是在一起打哈哈,耗时间。放松、胡闹。就是几个拿过笔杆子的小丑。”——美国剧作家之父考夫曼如是说。 细想想,这话其实太对,若非克求,何妨无赖?文学这东西,何必如此刁钻刻薄?文人这个词儿,本来就象征着懒散宽容、得过且过的生存空间与状态。哪儿存在什么精益求精,更不消说功利心了。 经验告诉人们:作家群聚绝非好事。因为总要有个倒霉蛋要埋单。文人本来就是因为清闲风月而暴得薄名,但文人却不应该如此无聊厮混呀!因为惰性,必定理所当然地繁衍成一群“蹭吃蹭喝”,不招群众待见的人物。穿越时空估计一下——当年大概就是这样——想玩玩乐乐,个人又负担不起,于是乎,就打着群体的名义招摇撞骗? 骗得时间久了,便混成了“真事儿”。全城比赛文明,圆桌变得越发嚣张,摇身一变,成了上流社会活动场所。桃乐丝帕克当时腆着脸说:“浪得虚名,那还能咋办呢,这是20年代,我们必须学聪明点。” 文学界有句成语:“因出名而出名”。或许很少人知道,这个典故,就是出自这个文学小组。后来,这个文学小组规模扩大,演员政客频频加入,文学小组更是红透了半边天。想呢,来的都是名人,凡是加入的都红了,比如笑星马克思哈勃的小舅子,连职业都没有,进来之后,就成了“自由艺术家”。 个顶个儿的油光水滑,不像作家,更像当代的昙花一现的明星与广告代言人。时间长了,底线水准自然每况愈下,比如,其中有个作家名叫艾德那,加入这个小组之前便申明,终生不写宠物专栏和时装分析。言之凿凿,可敬可佩!可后来呢,她却在《服饰与美容》杂志做了总编辑,每每冲着闪光灯,总是笑得合不拢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1942年春天,饭店老板换人了——终于换了个脑子没进过水的(幸事呀 大萧条算屁事么?反正他们自在得很,失业下岗跟他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不说烦不烦,且说闲不闲?

更让人呕吐的是,铸就美国文学如此10年传奇的真谛,和那383当时狗仔队还稀少,相机是高档玩意儿,也没人给他们拍照曝光。于是乎,这帮文学贵人(或是一群贱人?),就靠着集体出动的数量优势,连好莱坞都没去过,就硬敢白吃白喝不干活儿,就能红翻了全美国?别不相信,这是真的! 大萧条算屁事么?反正他们自在得很,失业下岗跟他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不说烦不烦,且说闲不闲? 更让人呕吐的是,铸就美国文学如此10年传奇的真谛,和那383块精装书一样——全靠数量上稀缺的组合优势。假如,其中有一个人,比如最有名的乔治卡夫曼单独出现在前台,说一句:“我想占用你们的餐厅白吃白喝,几天来一次,可以吗?”结果呢?必定会被撵出去!但再设想一下呢,一堆名人(虽名不副实,但的确有名)出现在宾馆前台,腆着肚子端着架子说了:“我们要借用顶层的高级餐厅,搞艺术创作,可否行个方便?” 结果呢?这一堆仁兄在这家倒霉催的酒店,竟然白吃白喝了10年之久。 这……还有谱儿吗? “那十年我们啥都没写出来,没有文学巨匠——海明威是文学巨匠,菲茨杰拉德是文学巨奖,可又有几个疯子像他们一样寻死觅活的呢?这里人们都浅薄的要死,我们就是在一起打哈哈,耗时间。放松、胡闹。就是几个拿过笔杆子的小丑。”——美国剧作家之父考夫曼如是说。 细想想,这话其实太对,若非克求,何妨无赖?文学这东西,何必如此刁钻刻薄?文人这个词儿,本来就象征着懒散宽容、得过且过的生存空间与状态。哪儿存在什么精益求精,更不消说功利心了。 经验告诉人们:作家群聚绝非好事。因为总要有个倒霉蛋要埋单。文人本来就是因为清闲风月而暴得薄名,但文人却不应该如此无聊厮混呀!因为惰性,必定理所当然地繁衍成一群“蹭吃蹭喝”,不招群众待见的人物。穿越时空估计一下——当年大概就是这样——想玩玩乐乐,个人又负担不起,于是乎,就打着群体的名义招摇撞骗? 骗得时间久了,便混成了“真事儿”。全城比赛文明,圆桌变得越发嚣张,摇身一变,成了上流社会活动场所。桃乐丝帕克当时腆着脸说:“浪得虚名,那还能咋办呢,这是20年代,我们必须学聪明点。” 文学界有句成语:“因出名而出名”。或许很少人知道,这个典故,就是出自这个文学小组。后来,这个文学小组规模扩大,演员政客频频加入,文学小组更是红透了半边天。想呢,来的都是名人,凡是加入的都红了,比如笑星马克思哈勃的小舅子,连职业都没有,进来之后,就成了“自由艺术家”。 个顶个儿的油光水滑,不像作家,更像当代的昙花一现的明星与广告代言人。时间长了,底线水准自然每况愈下,比如,其中有个作家名叫艾德那,加入这个小组之前便申明,终生不写宠物专栏和时装分析。言之凿凿,可敬可佩!可后来呢,她却在《服饰与美容》杂志做了总编辑,每每冲着闪光灯,总是笑得合不拢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1942年春天,饭店老板换人了——终于换了个脑子没进过水的(幸事呀块精装书一样——全靠数量上稀缺的组合优势。假如,其中有一个人,比如最有名的乔治卡夫曼单独出现在前台,说一句:“我想占用你们的餐厅白吃白喝,几天来一次,可以吗?”结果呢?必定会被撵出去!但再设想一下呢,一堆名人(虽名不副实,但的确有名)出现在宾馆前台,腆着肚子端着架子说了:“我们要借用顶层的高级餐厅,搞艺术创作,可否行个方便?”

结果呢?这一堆仁兄在这家倒霉催的酒店,竟然白吃白喝了10年之久。

!),当机立断把作家们聚会的房间取消了。直白点儿说,就是不容许他们在这儿继续蹭饭了。不过呢,他们也不在乎,原始股的文学小组成员,也差不多都快死光了,够本儿了呀! 文人要聚群才够响亮,文集要精装才够靓丽。 细想想,这跟买书差不多呢。单本书——就算是往皮革上刻,保证从不粗制滥造,您能卖多少钱?若做了成本大套的精装书,汇聚各路名家,封皮花花绿绿,那就赏心悦目了。作家聚群、打包出售,才有嚼头呢。英国企鹅出版社曾做过实验,他们出版了一套印刷顺序有误的书,愣是卖了一个月,才有读者反映里面是错误的。兴许读者们买回一套漂亮的精装书,目的就是把壳子做花瓶摆在家里。所以当时有位记者很想冒失地问了一句:“那您买书皮多好呢”。 设想一下,如果谈歌某日心血来潮,召集中国所熟识的知名作家,不!不妨把范围再扩大一点儿——全国所有知名艺术家(包括写字儿的画画儿的唱歌的跳舞的说相声的种种),每个人在一张纸上吐口唾沫,风干塑封,谈歌再把这些纸装订成册,硬皮烫金精装,会不会卖个高价钱呢?谈歌相信:肯定行!唉,没准儿哪天呢,看我家书架时,会突然发现孩子买进了1套10本的《世界文艺大师指纹精选集》,然后呢,我会把这本选集先翻到最后,或许发现:定价:每册250元。总价:2500元。 记住!只有在文学糜烂之时,作家才会捆绑销售。而读者们绝不会在乎,因为他们只看皮儿,不会看里面是啥。 读者的理论是:你欺世盗名是你的事,只要你有名就行。我在乎的是,是否可以收藏、引述。 或是在这一瞬间,文学就这么乌七八糟地产生了某种新的意义?      这……还有谱儿吗?

“那十年我们啥都没写出来,没有文学巨匠——海明威是文学巨匠,菲茨杰拉德是文学巨奖,可又有几个疯子像他们一样寻死觅活的呢?这里人们都浅薄的要死,我们就是在一起打哈哈,耗时间。放松、胡闹。就是几个拿过笔杆子的小丑。”——美国剧作家之父考夫曼如是说。

细想想,这话其实太对,若非克求,何妨无赖?文学这东西,何必如此刁钻刻薄?文人这个词儿,本来就象征着懒散宽容、得过且过的生存空间与状态。哪儿存在什么精益求精,更不消说功利心了。

当时狗仔队还稀少,相机是高档玩意儿,也没人给他们拍照曝光。于是乎,这帮文学贵人(或是一群贱人?),就靠着集体出动的数量优势,连好莱坞都没去过,就硬敢白吃白喝不干活儿,就能红翻了全美国?别不相信,这是真的! 大萧条算屁事么?反正他们自在得很,失业下岗跟他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不说烦不烦,且说闲不闲? 更让人呕吐的是,铸就美国文学如此10年传奇的真谛,和那383块精装书一样——全靠数量上稀缺的组合优势。假如,其中有一个人,比如最有名的乔治卡夫曼单独出现在前台,说一句:“我想占用你们的餐厅白吃白喝,几天来一次,可以吗?”结果呢?必定会被撵出去!但再设想一下呢,一堆名人(虽名不副实,但的确有名)出现在宾馆前台,腆着肚子端着架子说了:“我们要借用顶层的高级餐厅,搞艺术创作,可否行个方便?” 结果呢?这一堆仁兄在这家倒霉催的酒店,竟然白吃白喝了10年之久。 这……还有谱儿吗? “那十年我们啥都没写出来,没有文学巨匠——海明威是文学巨匠,菲茨杰拉德是文学巨奖,可又有几个疯子像他们一样寻死觅活的呢?这里人们都浅薄的要死,我们就是在一起打哈哈,耗时间。放松、胡闹。就是几个拿过笔杆子的小丑。”——美国剧作家之父考夫曼如是说。 细想想,这话其实太对,若非克求,何妨无赖?文学这东西,何必如此刁钻刻薄?文人这个词儿,本来就象征着懒散宽容、得过且过的生存空间与状态。哪儿存在什么精益求精,更不消说功利心了。 经验告诉人们:作家群聚绝非好事。因为总要有个倒霉蛋要埋单。文人本来就是因为清闲风月而暴得薄名,但文人却不应该如此无聊厮混呀!因为惰性,必定理所当然地繁衍成一群“蹭吃蹭喝”,不招群众待见的人物。穿越时空估计一下——当年大概就是这样——想玩玩乐乐,个人又负担不起,于是乎,就打着群体的名义招摇撞骗? 骗得时间久了,便混成了“真事儿”。全城比赛文明,圆桌变得越发嚣张,摇身一变,成了上流社会活动场所。桃乐丝帕克当时腆着脸说:“浪得虚名,那还能咋办呢,这是20年代,我们必须学聪明点。” 文学界有句成语:“因出名而出名”。或许很少人知道,这个典故,就是出自这个文学小组。后来,这个文学小组规模扩大,演员政客频频加入,文学小组更是红透了半边天。想呢,来的都是名人,凡是加入的都红了,比如笑星马克思哈勃的小舅子,连职业都没有,进来之后,就成了“自由艺术家”。 个顶个儿的油光水滑,不像作家,更像当代的昙花一现的明星与广告代言人。时间长了,底线水准自然每况愈下,比如,其中有个作家名叫艾德那,加入这个小组之前便申明,终生不写宠物专栏和时装分析。言之凿凿,可敬可佩!可后来呢,她却在《服饰与美容》杂志做了总编辑,每每冲着闪光灯,总是笑得合不拢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1942年春天,饭店老板换人了——终于换了个脑子没进过水的(幸事呀

经验告诉人们:作家群聚绝非好事。因为总要有个倒霉蛋要埋单。文人本来就是因为清闲风月而暴得薄名,但文人却不应该如此无聊厮混呀!因为惰性,必定理所当然地繁衍成一群“蹭吃蹭喝”,不招群众待见的人物。穿越时空估计一下——当年大概就是这样——想玩玩乐乐,个人又负担不起,于是乎,就打着群体的名义招摇撞骗?

骗得时间久了,便混成了“真事儿”。全城比赛文明,圆桌变得越发嚣张,摇身一变,成了上流社会活动场所。桃乐丝帕克当时腆着脸说:“浪得虚名,那还能咋办呢,这是20年代,我们必须学聪明点。”

文学界有句成语:“因出名而出名”。或许很少人知道,这个典故,就是出自这个文学小组。后来,这个文学小组规模扩大,演员政客频频加入,文学小组更是红透了半边天。想呢,来的都是名人,凡是加入的都红了,比如笑星马克思哈勃的小舅子,连职业都没有,进来之后,就成了“自由艺术家”。 当时狗仔队还稀少,相机是高档玩意儿,也没人给他们拍照曝光。于是乎,这帮文学贵人(或是一群贱人?),就靠着集体出动的数量优势,连好莱坞都没去过,就硬敢白吃白喝不干活儿,就能红翻了全美国?别不相信,这是真的! 大萧条算屁事么?反正他们自在得很,失业下岗跟他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不说烦不烦,且说闲不闲? 更让人呕吐的是,铸就美国文学如此10年传奇的真谛,和那383块精装书一样——全靠数量上稀缺的组合优势。假如,其中有一个人,比如最有名的乔治卡夫曼单独出现在前台,说一句:“我想占用你们的餐厅白吃白喝,几天来一次,可以吗?”结果呢?必定会被撵出去!但再设想一下呢,一堆名人(虽名不副实,但的确有名)出现在宾馆前台,腆着肚子端着架子说了:“我们要借用顶层的高级餐厅,搞艺术创作,可否行个方便?” 结果呢?这一堆仁兄在这家倒霉催的酒店,竟然白吃白喝了10年之久。 这……还有谱儿吗? “那十年我们啥都没写出来,没有文学巨匠——海明威是文学巨匠,菲茨杰拉德是文学巨奖,可又有几个疯子像他们一样寻死觅活的呢?这里人们都浅薄的要死,我们就是在一起打哈哈,耗时间。放松、胡闹。就是几个拿过笔杆子的小丑。”——美国剧作家之父考夫曼如是说。 细想想,这话其实太对,若非克求,何妨无赖?文学这东西,何必如此刁钻刻薄?文人这个词儿,本来就象征着懒散宽容、得过且过的生存空间与状态。哪儿存在什么精益求精,更不消说功利心了。 经验告诉人们:作家群聚绝非好事。因为总要有个倒霉蛋要埋单。文人本来就是因为清闲风月而暴得薄名,但文人却不应该如此无聊厮混呀!因为惰性,必定理所当然地繁衍成一群“蹭吃蹭喝”,不招群众待见的人物。穿越时空估计一下——当年大概就是这样——想玩玩乐乐,个人又负担不起,于是乎,就打着群体的名义招摇撞骗? 骗得时间久了,便混成了“真事儿”。全城比赛文明,圆桌变得越发嚣张,摇身一变,成了上流社会活动场所。桃乐丝帕克当时腆着脸说:“浪得虚名,那还能咋办呢,这是20年代,我们必须学聪明点。” 文学界有句成语:“因出名而出名”。或许很少人知道,这个典故,就是出自这个文学小组。后来,这个文学小组规模扩大,演员政客频频加入,文学小组更是红透了半边天。想呢,来的都是名人,凡是加入的都红了,比如笑星马克思哈勃的小舅子,连职业都没有,进来之后,就成了“自由艺术家”。 个顶个儿的油光水滑,不像作家,更像当代的昙花一现的明星与广告代言人。时间长了,底线水准自然每况愈下,比如,其中有个作家名叫艾德那,加入这个小组之前便申明,终生不写宠物专栏和时装分析。言之凿凿,可敬可佩!可后来呢,她却在《服饰与美容》杂志做了总编辑,每每冲着闪光灯,总是笑得合不拢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1942年春天,饭店老板换人了——终于换了个脑子没进过水的(幸事呀 个顶个儿的油光水滑,不像作家,更像当代的昙花一现的明星与广告代言人。时间长了,底线水准自然每况愈下,比如,其中有个作家名叫艾德那,加入这个小组之前便申明,终生不写宠物专栏和时装分析。言之凿凿,可敬可佩!可后来呢,她却在《服饰与美容》杂志做了总编辑,每每冲着闪光灯,总是笑得合不拢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1942年春天,饭店老板换人了——终于换了个脑子没进过水的(幸事呀!) 文人们应该怎样厮混? 谈歌有个朋友(隐去姓名),前几天心血来潮,想买书(谈歌怀疑,哪根筋搭错了?你已经多年不看书了呀!),想买上个世纪20年代某位作家的文集,而且得是美国国家图书馆原版的。 那……就买吧。网上买(便宜呀!)。一查竟发现,还有两种共两册,一册精装版,一册平装版。价格:精装本卖191元,平装本也卖191元(白精装了)。朋友欣喜若狂,每种只剩一本?什么概念?孤品呀!赶紧掏钱吧!可是呢,当他要确认付款的时候,竟然发现底下还有一套色彩明丽的同样文集,仔细一看,竟是前面的精装与平装两册文集,套了个盒子。价格:383块。贵1块钱。也不算贵。但是呢,这一套要3个月才能到货。 3个月算什么?不就100多天么,买! 他真就买了盒版。 谈歌有些奇怪,当下就质疑:就为个盒子?你就等3个月?为啥不买一本散装的呢,都是塑封新书么!而且是现货。再则,你干么非要买两本内容都一样的书呢? 朋友呵呵一笑:不!我就买那盒版,完整! 完整?谈歌有些发懵(书是完整了,你脑子肯定残缺了!),想问:你究竟是看书呀还是看盒子呀?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是呢,英文原版,书,他未必能看懂,没准儿呢,他或是只能看懂个盒子了。 便想起起了一段旧事:美国2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纽约有一群倜傥有名的作家,搞了个文学小组,取名“阿尔冈昆圆桌”。小组成员如下:作家、剧作家、评论家、演员、画家音乐家……总之,从《纽约客》杂志创始人,到美国公法学家,各路文学艺术界人士种种。总结为一个特点,有名,但就是——穷! 他们选择了“阿尔冈昆”——全纽约最奢侈的酒店。忙时,每周一赴宴;闲时,每日一聚餐。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坚持就是胜利?这一“坚持”,就是10个年头儿。混在一起干嘛呢?您猜猜,写作?不对!除了写作,什么都干!凑在一起说俏皮话、抖机灵、喝酒、打牌、聚餐、跳舞、抽烟、相互吹捧、恶作剧种种(或许还有吸毒?)。总之,誓死不动笔!奇怪吗?那样保守的年代还这么疯玩儿,不怕老婆骂?呵呵哟,别操心,他们都想到了,索性一同带了去,只说哈罗德罗斯——大名鼎鼎《纽约客》杂志创始人,就拖家带口的过去了。一大群作家聚在那里赌钱摇骰子,你说这那年代……完蛋不完蛋? 他们觉得无聊绝对是清高,发牢骚绝对是优雅,很自恋地称自己为:“邪恶七人组”。牛伯不? 谈歌想说的是,这十年,他们没付过钱。真牛! 或许打个比方,您理解得更深刻些:如果,您有一天找到了一段野史,说屈原或李清照,欠了一屁股债坚决不还,还花天酒地……您会作何感想?文学之父之母耍无赖,这也……太不像话了呀!哇呸!呸! 呸完了,接着说。 他们把酒店顶层的高级餐厅长期包下来,一个蹦子儿也不掏。大萧条时期么,都不景气。因为他们是名人,老板自然稀罕(脑子进水了?或是门挤了?)。,当机立断把作家们聚会的房间取消了。直白点儿说,就是不容许他们在这儿继续蹭饭了。不过呢,他们也不在乎,原始股的文学小组成员,也差不多都快死光了,够本儿了呀!

文人要聚群才够响亮,文集要精装才够靓丽。

细想想,这跟买书差不多呢。单本书——就算是往皮革上刻,保证从不粗制滥造,您能卖多少钱?若做了成本大套的精装书,汇聚各路名家,封皮花花绿绿,那就赏心悦目了。作家聚群、打包出售,才有嚼头呢。英国企鹅出版社曾做过实验,他们出版了一套印刷顺序有误的书,愣是卖了一个月,才有读者反映里面是错误的。兴许读者们买回一套漂亮的精装书,目的就是把壳子做花瓶摆在家里。所以当时有位记者很想冒失地问了一句:“那您买书皮多好呢”。

设想一下,如果谈歌某日心血来潮,召集中国所熟识的知名作家,不!不妨把范围再扩大一点儿——全国所有知名艺术家(包括写字儿的画画儿的唱歌的跳舞的说相声的种种),每个人在一张纸上吐口唾沫,风干塑封,谈歌再把这些纸装订成册,硬皮烫金精装,会不会卖个高价钱呢?谈歌相信:肯定行!唉,没准儿哪天呢,看我家书架时,会突然发现孩子买进了1 文人们应该怎样厮混? 谈歌有个朋友(隐去姓名),前几天心血来潮,想买书(谈歌怀疑,哪根筋搭错了?你已经多年不看书了呀!),想买上个世纪20年代某位作家的文集,而且得是美国国家图书馆原版的。 那……就买吧。网上买(便宜呀!)。一查竟发现,还有两种共两册,一册精装版,一册平装版。价格:精装本卖191元,平装本也卖191元(白精装了)。朋友欣喜若狂,每种只剩一本?什么概念?孤品呀!赶紧掏钱吧!可是呢,当他要确认付款的时候,竟然发现底下还有一套色彩明丽的同样文集,仔细一看,竟是前面的精装与平装两册文集,套了个盒子。价格:383块。贵1块钱。也不算贵。但是呢,这一套要3个月才能到货。 3个月算什么?不就100多天么,买! 他真就买了盒版。 谈歌有些奇怪,当下就质疑:就为个盒子?你就等3个月?为啥不买一本散装的呢,都是塑封新书么!而且是现货。再则,你干么非要买两本内容都一样的书呢? 朋友呵呵一笑:不!我就买那盒版,完整! 完整?谈歌有些发懵(书是完整了,你脑子肯定残缺了!),想问:你究竟是看书呀还是看盒子呀?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是呢,英文原版,书,他未必能看懂,没准儿呢,他或是只能看懂个盒子了。 便想起起了一段旧事:美国2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纽约有一群倜傥有名的作家,搞了个文学小组,取名“阿尔冈昆圆桌”。小组成员如下:作家、剧作家、评论家、演员、画家音乐家……总之,从《纽约客》杂志创始人,到美国公法学家,各路文学艺术界人士种种。总结为一个特点,有名,但就是——穷! 他们选择了“阿尔冈昆”——全纽约最奢侈的酒店。忙时,每周一赴宴;闲时,每日一聚餐。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坚持就是胜利?这一“坚持”,就是10个年头儿。混在一起干嘛呢?您猜猜,写作?不对!除了写作,什么都干!凑在一起说俏皮话、抖机灵、喝酒、打牌、聚餐、跳舞、抽烟、相互吹捧、恶作剧种种(或许还有吸毒?)。总之,誓死不动笔!奇怪吗?那样保守的年代还这么疯玩儿,不怕老婆骂?呵呵哟,别操心,他们都想到了,索性一同带了去,只说哈罗德罗斯——大名鼎鼎《纽约客》杂志创始人,就拖家带口的过去了。一大群作家聚在那里赌钱摇骰子,你说这那年代……完蛋不完蛋? 他们觉得无聊绝对是清高,发牢骚绝对是优雅,很自恋地称自己为:“邪恶七人组”。牛伯不? 谈歌想说的是,这十年,他们没付过钱。真牛! 或许打个比方,您理解得更深刻些:如果,您有一天找到了一段野史,说屈原或李清照,欠了一屁股债坚决不还,还花天酒地……您会作何感想?文学之父之母耍无赖,这也……太不像话了呀!哇呸!呸! 呸完了,接着说。 他们把酒店顶层的高级餐厅长期包下来,一个蹦子儿也不掏。大萧条时期么,都不景气。因为他们是名人,老板自然稀罕(脑子进水了?或是门挤了?)。10本的《世界文艺大师指纹精选集》,然后呢,我会把这本选集先翻到最后,或许发现:定价:每册250元。总价:2500元。

记住!只有在文学糜烂之时,作家才会捆绑销售。而读者们绝不会在乎,因为他们只看皮儿,不会看里面是啥。

读者的理论是:你欺世盗名是你的事,只要你有名就行。我在乎的是,是否可以收藏、引述。

或是在这一瞬间,文学就这么乌七八糟地产生了某种新的意义?

花儿朵朵 发表评论于
大哥,商量点事行吗?能“摘抄”一下重点不?大谢!
gene2007 发表评论于
Are you trying to test the readers?
秦伯 发表评论于
1994年的电影“Mrs. Parker and the Vicious Circle”就是描述这段时间的事。一大群文人,在圆桌上面闲谈,或者去那个别墅逍遥。的确幸福的恨。里面的Mrs. Parker后来去了好莱坞为电影写剧本。真是令人羡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