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春华社友们一起读老子第五十六章:
我坦言,自己读的时候特有感觉,但恐怕说出来就言不及义。大家表示可以包容,让我尽管随便说
那我就随便地说了,反正不是“知者”
老子让咱“塞”,让咱“闭”,咱偏要每个礼拜跟人家去教堂“查经”似的讨论心得,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啊
玄同,与道同,keep your mouth closed, guard your senses. 投入到道之自然,在群众和众多因素的互动里,锐得以挫,纷得以解,光得以柔和,尘得以团聚。
这是破了我执之后的通透和放松。不再执着于我之所见所感,不急于站队和表达。
具体表现上,不会拿一件事就判断利害贵贱,不会看一个人就立判亲疏远近---因为把自我交托于大道之后,就超越超脱了基于自我立场上的亲疏,利害,贵贱,的判断。
---------------------------------展开联想之前的分割线-------------------
为了跟同学们交流,我举例一个最长久最近距离的观察:我妈她老人家。
我妈是一个解放前大家庭里面她那一辈里面最小的,5岁就有嫂子过门,亲戚里面七大姑八大姨地来来往往,她自小精明乖巧,把勾心斗角亲疏恩怨等等都看在眼里,炼就了一双透视人心肠的火眼金睛。
我从幼年记事就看她把所有的亲戚朋友同事等等分析得透彻,真是眼里不揉沙子,知识分子成堆的工作环境本来是非就多,她下班后在晚饭桌上跟我爸说起一个个人还带举具体事例的
亲疏贵贱利害,手起刀落,分析得透彻!
问题是,无论她看得多透彻,她还端着从小受到的大家闺秀式的教化,不能为了捍卫和争夺利益而放弃自我形象,所以她的透彻反而让她积累很多的不甘和怨气,长期下去就伤害身体健康。
我大概是从十几岁时候开始试图影响我妈,开始时候只是反叛只是以为自己比她高明,也就没少挨打,后来自己大了,继续劝我妈包容宽厚,就只是出于对她的关心担心,希望她开心和健康。
几十年来,那些亲戚朋友新旧同事等等她还得一直打交道,亲疏利害贵贱,分析得那么清楚有意思吗?
如果这些人这些事都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改变不了也消除不了,何不宽厚理解包容?几十年了,回头看看不是就清楚了?每个人都性格决定她的人生,也在生活历练里被塑造。
这几年,老妈能听进我所说的了,也早就不打我了
--------------------------------割一下,换个人联想-----------------------
那天在文学之城看到有同学贴了小平。邓同志的十几张照片,评讲1980年代以来中美苏三国演义。那些照片上人物神色细节说服了我,在某些原来的判断方面有所动摇。
联想起传说中这位活到90多岁的小个子大人物接受一个后辈的采访:
长征时候你做了什么?
答:跟着走。
文革时候你做了什么?
答:忍耐。
(我不知真假不知出处,有知道者请赐教)
两个多月前,一位后辈子弟跟我讲过日本战国人物故事,跟我们传说的猴子舔辣椒很相像。
说有一只杜鹃,你咋样能让它叫呢?
织田信长说:不叫的杜鹃要它何用?不叫就杀掉!
丰臣秀吉说:想办法啦,给它好吃好喝,或者饿着它,哪个法子好用就用喽~
德川家康说:等待。它该叫的时候自会叫的。
交给大道去和光同尘,挫锐解纷,是一种很放松的人生态度,对身心康泰有好处。
是不是就不担当,不急公好义呢?
也许,应该说,当把自己也交出去给了大道,该在适当的时候,做什么事情是适当,也就会自然担当了吧。
-------------------------------------最后,我想到了鲁迅---------------------
鲁迅的文章,我们从小到大语文课本上学了好多。
百草园,闰土,让我看到他的重情义,他热爱生活里的点滴美好,在这一点上,与他同时代的文化人是一样的。
他有了悟透彻的大智,我毫不怀疑。
他本可以清高地,拿着教授的薪水,过书生的生活,文化人于如何乱的乱世,还是可以就做个文化人的,尤其是大知识分子,毫无问题。
可是他竟然睚眦,竟然“一个都不饶恕”!
这真真地正是活生生地“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的一个反例!!!
太不文化人了也!
然而,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这个选择,与他同时代的很多知识分子相比,恰恰是“为天下贵”的--难能可贵。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是大道运行的结果,所以我们只要闭嘴不轻易说三道四,不轻信自己的感官感觉,玄同就好了。
但是,因为没有神仙皇帝,大道是谁来为你运行的呢??!
我们可以说,是时间。时间可以解开一切。
也对。
时间轴向未来延伸,各种矛盾运动,各种因素互动,这是大道之运行,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但是我们要有信心和信念。
可是这些矛盾运动,这些因素互动,没有人去做为,行吗?
“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鲁迅先生的选择,恰恰是把他自己无私地投入到了大道中去,是谓玄同!一个个体生命的力量和价值,在一个合适的时候,最大化地实现。
--------------------以上所感所言,矛盾么?纷乱么?随手记下,留待未来继续领悟吧---------------
引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我坦言,自己读的时候特有感觉,但恐怕说出来就言不及义。大家表示可以包容,让我尽管随便说
那我就随便地说了,反正不是“知者”
老子让咱“塞”,让咱“闭”,咱偏要每个礼拜跟人家去教堂“查经”似的讨论心得,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啊
玄同,与道同,keep your mouth closed, guard your senses. 投入到道之自然,在群众和众多因素的互动里,锐得以挫,纷得以解,光得以柔和,尘得以团聚。
这是破了我执之后的通透和放松。不再执着于我之所见所感,不急于站队和表达。
具体表现上,不会拿一件事就判断利害贵贱,不会看一个人就立判亲疏远近---因为把自我交托于大道之后,就超越超脱了基于自我立场上的亲疏,利害,贵贱,的判断。
---------------------------------展开联想之前的分割线-------------------
为了跟同学们交流,我举例一个最长久最近距离的观察:我妈她老人家。
我妈是一个解放前大家庭里面她那一辈里面最小的,5岁就有嫂子过门,亲戚里面七大姑八大姨地来来往往,她自小精明乖巧,把勾心斗角亲疏恩怨等等都看在眼里,炼就了一双透视人心肠的火眼金睛。
我从幼年记事就看她把所有的亲戚朋友同事等等分析得透彻,真是眼里不揉沙子,知识分子成堆的工作环境本来是非就多,她下班后在晚饭桌上跟我爸说起一个个人还带举具体事例的
亲疏贵贱利害,手起刀落,分析得透彻!
问题是,无论她看得多透彻,她还端着从小受到的大家闺秀式的教化,不能为了捍卫和争夺利益而放弃自我形象,所以她的透彻反而让她积累很多的不甘和怨气,长期下去就伤害身体健康。
我大概是从十几岁时候开始试图影响我妈,开始时候只是反叛只是以为自己比她高明,也就没少挨打,后来自己大了,继续劝我妈包容宽厚,就只是出于对她的关心担心,希望她开心和健康。
几十年来,那些亲戚朋友新旧同事等等她还得一直打交道,亲疏利害贵贱,分析得那么清楚有意思吗?
如果这些人这些事都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改变不了也消除不了,何不宽厚理解包容?几十年了,回头看看不是就清楚了?每个人都性格决定她的人生,也在生活历练里被塑造。
这几年,老妈能听进我所说的了,也早就不打我了
--------------------------------割一下,换个人联想-----------------------
那天在文学之城看到有同学贴了小平。邓同志的十几张照片,评讲1980年代以来中美苏三国演义。那些照片上人物神色细节说服了我,在某些原来的判断方面有所动摇。
联想起传说中这位活到90多岁的小个子大人物接受一个后辈的采访:
长征时候你做了什么?
答:跟着走。
文革时候你做了什么?
答:忍耐。
(我不知真假不知出处,有知道者请赐教)
两个多月前,一位后辈子弟跟我讲过日本战国人物故事,跟我们传说的猴子舔辣椒很相像。
说有一只杜鹃,你咋样能让它叫呢?
织田信长说:不叫的杜鹃要它何用?不叫就杀掉!
丰臣秀吉说:想办法啦,给它好吃好喝,或者饿着它,哪个法子好用就用喽~
德川家康说:等待。它该叫的时候自会叫的。
交给大道去和光同尘,挫锐解纷,是一种很放松的人生态度,对身心康泰有好处。
是不是就不担当,不急公好义呢?
也许,应该说,当把自己也交出去给了大道,该在适当的时候,做什么事情是适当,也就会自然担当了吧。
-------------------------------------最后,我想到了鲁迅---------------------
鲁迅的文章,我们从小到大语文课本上学了好多。
百草园,闰土,让我看到他的重情义,他热爱生活里的点滴美好,在这一点上,与他同时代的文化人是一样的。
他有了悟透彻的大智,我毫不怀疑。
他本可以清高地,拿着教授的薪水,过书生的生活,文化人于如何乱的乱世,还是可以就做个文化人的,尤其是大知识分子,毫无问题。
可是他竟然睚眦,竟然“一个都不饶恕”!
这真真地正是活生生地“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的一个反例!!!
太不文化人了也!
然而,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这个选择,与他同时代的很多知识分子相比,恰恰是“为天下贵”的--难能可贵。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是大道运行的结果,所以我们只要闭嘴不轻易说三道四,不轻信自己的感官感觉,玄同就好了。
但是,因为没有神仙皇帝,大道是谁来为你运行的呢??!
我们可以说,是时间。时间可以解开一切。
也对。
时间轴向未来延伸,各种矛盾运动,各种因素互动,这是大道之运行,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但是我们要有信心和信念。
可是这些矛盾运动,这些因素互动,没有人去做为,行吗?
“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鲁迅先生的选择,恰恰是把他自己无私地投入到了大道中去,是谓玄同!一个个体生命的力量和价值,在一个合适的时候,最大化地实现。
--------------------以上所感所言,矛盾么?纷乱么?随手记下,留待未来继续领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