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学才艺的效果(2011年总结)


 


 


今年孩子们的才艺学习终于到了可以表演一下的程度。先是儿子在歌剧图兰朵的后台唱了几句茉莉花。然后,唱了卡门里的儿童歌曲。最后女儿在芭蕾舞胡桃夹子中跳了一分钟中国舞和一分钟小花朵。


 


为了这几分钟的演出,孩子大人都有点儿呕心沥血了。


 


(1)


 


儿子唱歌,每次只唱几十秒或者一两分钟,身心投入是每次演出三到五个小时。对家长的回报,是得到两张演出前最后一次带妆彩排的门票。


 


因此,我们生平第一次去剧院听了歌剧,图兰朵。听罢,老公对歌剧评价甚差。


 


然后,我们又生平第二次去剧院听了歌剧。这次,是卡门。听罢,女儿对他们评价甚差。


 


我居然没什么感觉。只是揪心孩子的时间表。我只能说卡门热热闹闹的,似乎更有娱乐价值。


 


第二次听歌剧之后,老公开始在网上听各种歌剧片段。终于,他坠入情网,不可收拾。上班下班都把耳机塞在耳朵里听歌剧。说是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同事看他老是听着什么,都不好意思来找他说话。晚上回家,随手拿起一个手机就赶紧播放油管里的歌剧,几近疯狂。


 


老公和儿子一致认为图兰朵更好,那是一首真正的歌,很长,很有意思和感觉。卡门,大概是给我这样的人看的,中间有大量对话,歌都很短。而对话和歌词又是法语的,丫头说,演出中演员的法语很差。结果我的结论是,这么著名的歌剧卡门,被弄得,不懂法语的人听不懂,没意思,懂法语的人听着别扭,也没意思。但热闹是真的。


 


(2)


 


女儿参加演出,受益的其实也还是大人。我趁机混入缝纫组,跟着看到后台操作的一些细节。


 


舞台的魅力,还是很大的。往哪儿一站,便是站在一个巨大的阳谋之中。这个阳谋,就是要作出一台戏,让观众恍惚,然后热烈鼓掌,让演员恍惚,以为自己站在了世俗生活之外。为了这场阳谋,诸多妈妈默默奉献自己。


 


后台,到处是倒在地上的油瓶。等着后勤人员一一扶起。


 


后来发现,在后台最努力的一些妈妈们,多年来,一场现场演出都没看过。每场演出,她们都坚守在后台,不停地给这个孩子缝缝鞋,给那个孩子钉扣子,还有各种意外,诸如服装与衣裤之间产生了静电什么的。


 


让人感动的,是一个自己孩子已经毕业了的妈妈。她自己是夏威夷长大的日本人,在夏威夷读书的时候也跳芭蕾。她的芭蕾老师要求跳舞的孩子自己缝制舞蹈服装。因此她学会了不少缝纫技巧。她的女儿在这里跳舞的时候,她就慢慢成了这里的主任缝纫师。服装的要求是既要漂亮,也要穿着能蹦能跳。结果,缝纫组所有的妈妈,都有被主任缝纫师要求返工的经历。俺数次当众检讨,没能好好消化主任的指点。她的孩子已经毕业了,她却无法从这里毕业,仍旧坚守岗位。


 


有的孩子特别喜欢芭蕾,从来就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第二种选择,只能这么不停地跳下去。跟中国的舞蹈学校不同,这里的孩子要妈妈跟随。有个女孩儿住在Santa Cruz,为了她跳舞,她妈妈一周六七天,每天开车140英里顺便坐等4、5个小时,陪读。妈妈说,有一次试图劝说女孩儿,不这么疯狂,咱不跳了好不好。女孩儿死的心都有了,妈妈从此不敢开口劝说。


 


也有的孩子不那么喜欢芭蕾,但是她们喜欢排练、演出。所以她们的妈妈除了开车接送,还得做思想工作。排练演出是对上课的奖励,你想演出,不上课怎么行?


 


在后台看到不同的孩子的表现,基本上知道自己的孩子还能走多远。


 


然后也开始在油管里看各种芭蕾舞的片段,学习欣赏和珍惜演员的一举一动。


 


一个朋友特意来看了女儿的演出,过后给我的邮件里说,舞蹈是各种艺术形式中最低级的,也是她最喜欢的。我还在对这句话进行消化中。可以肯定,没有女儿参加演出,我自己大概不会主动学习欣赏这种艺术形式。


 


观看舞蹈学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也给家长很多教育方面的启示。无论世界如何变迁,培养艺术家和运动员的过程,总是很直接,很犀利地展现出培养专业人才的步骤。简直就是贴在冰箱上的育儿cheat sheet.


 


(3)


 


老公比我更陶醉于希望孩子们能更深入地学习艺术的梦想里。他对养孩子的感悟是,我们也一直努力想让孩子们朝这个方向走走,那个方向走走,最后哪个方向都走不下去的时候,只好对孩子说:算啦,算啦,你们还是去当医生吧。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