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计划中的的西班牙葡萄牙自驾大圆环(参见:西班牙与葡萄牙大圆环,世界文化遗产之旅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11&postID=20735),因为同行人喜欢美食,所以特地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美食做了很多作业,还编制了各城市的“美食地图”。另外,作为世界上葡萄种植面积第一,葡萄酒产量第三的西班牙,也有很多美酒值得品尝。
对美食美酒,我属于“门外汉”,但是查找资料做功课是我的强项。尽管网上有很多资料,但是也有不少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现象(参见:世界十大美丽教堂 --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10&postID=29760)。还好,对于数据的分析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些也是我擅长的(与理科背景和工作性质也有关联)。文学城有很多网友是美食专家,也有很多介绍美食美酒的好文章,令我增长见识。下面与网友分享一些我做的功课,关于葡萄美酒,特别是关于世界葡萄酒四大产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的一些介绍。素材都是网上的资料,我只是学习与整理。
=============================================================================
|
=============================================================================
(ZT 葡萄酒的百科全书:木头谈酒)
法国葡萄酒
即使从不喝葡萄酒的人,也知道法国葡萄酒。即使从没去过法国的人,也知道法国葡萄酒。葡萄酒和香水一样,是法国的名片。
法国人说:“打开一瓶葡萄酒,就像打开一本书。”他们酒的内容太丰富太深刻了。法国人说:“欣赏一瓶葡萄酒,就像欣赏一件工艺品。”他们酒的制作太精密太细腻了。
法国人喝酒,慢条斯理,温文尔雅。他们浅酌慢饮,小口细品。酒慢慢地从唇边滑到喉头,缓缓地流过口腔的每一个部位,再轻轻地地咽下去。他们的理论是,酒一进食道,就什麽也感觉不到了。他们还要告诉你:如果在没有欣赏到酒的色泽和芳香之前即把酒喝下去,那是放弃了对酒的基本享受,所以喝酒之前要拿着酒杯看啊,闻啊,晃啊。一口酒下肚,他们要大发议论,口感如何,质感怎样,深度几许,重量哪般,这个酒柔软了点,那个酒坚硬了些,这个堪称复杂,那个可算轻盈。有的应在华氏四十五度喝,有的要配牡蛎才有味。还有什麽古典般的酒,音乐般的酒,梦幻般的酒…云山雾罩,天昏地暗,木头听着是一头雾水,两眼发直,恨不得找个地道,逃之夭夭。
就连他们的酒瓶子,也有国家标准。波尔多的酒用直身酒瓶,勃艮第的略带流线型,罗纳河谷的矮粗,阿尔萨斯的细长,普鲁旺斯的颈部多一个环。远处一看瓶子,就知道酒是那里出的。他们的酒杯,更有讲究,精致悦目,光滑细腻,给嘴唇的触觉舒适。红酒用高脚郁金香,白酒用小号窄而高酒杯,香槟用纤长直身,都有科学的说法。
这就是法国人,他们把喝酒这麽一件简单的事弄得那麽复杂,那麽讲究,那麽深奥,那麽庄重,使得有的人着迷上火,兴致盎然,也有的人不知所措,敬而远之。
葡萄酒能滋补强身,防癌益寿,美容养颜,减肥健体,功能大了去了。但法国人不把这个挂在嘴上。他们也从不比海量,争豪饮,这个竞赛那个记录。酒令猜拳,一醉方休。法国人喝酒,把注意力集中在嘴,用它体会葡萄酒的博大精深,领略葡萄酒的丰富内涵,品尝葡萄酒的千滋百味。对他们,葡萄酒是一种享受,一种学问,一种知识,一种文化。
法国是整个世界葡萄酒文化的开路先锋,群龙之首。正像了解德国人要听他们的古典音乐,要了解法国人就要喝他们的葡萄酒。
按葡萄的产量,法国不如西班牙。按葡萄酒的产量,法国不如意大利。按葡萄酒的历史,法国不如希腊。但是法国当之无愧地坐在“葡萄酒王国”的宝座上,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顶尖的质量让任何其他国家望尘莫及。当然高档的法国琼脂玉液价格不菲,令人乍舌。它们也成了葡萄酒鉴赏家,收藏家,投资者竞相追逐的对象。可以说最有名的,最贵的葡萄酒都出产在法国。
位于波尔多的裴特鲁(Petrus)庄园生产的红酒以墨尔乐为主,售价至少一千美元一瓶。位于勃艮第的罗曼尼—孔蒂(Romanee Conti) 的黑比诺酒价格更高,三千元,还只卖给老顾客。新顾客,对不起,排队去。它的一瓶一九七八年的产品拍卖出了两万四千元的高价。更新的纪录是二OO六年九月二十八日,一个阔佬一口气买了十二瓶一九四五年波尔多的穆冬-豪特什尔(Mouton-Rothdhild),每瓶28,750元。
但是葡萄酒价格的历史记录属于一瓶波尔多的法国五大一流酒荘之一的拉斐特(Lafite)一七八四年产品。它在一九八五年卖出了十六万元。这瓶酒已经不能喝了,所以这麽值钱,是因为它来自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的酒窖,瓶子上刻有Th.J的字样。杰弗逊曾经在巴黎当过五年驻法大使,对法国葡萄酒钟爱有加,痴迷忘我,不断收藏,一生致力于向美国人介绍法国葡萄酒文化。
法国葡萄酒里还有一个记录:位于鲁瓦尔歇尔河区的一个葡萄园里有一株最老的葡萄秧,高龄达一百五十岁,还能酿出好葡萄酒。不仅生姜老的辣,葡萄也是老枝好,产量低质量高。
法国得天独厚,上帝赏赐了它优良自然条件, 世界上最好的酿酒葡萄除了雷司令几乎都起源于法国。
一提优良的自然条件,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词:土地肥沃。其实恰恰相反,好葡萄酒一定要长在贫瘠的土地上,才不会糖分过高,适于酿酒。种植期间施肥越少,酒越能卖出大价钱,因为人工的痕迹越少。法国的最大葡萄酒产区波尔多,土地贫瘠得别的什麽庄稼都不长,在那里看不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只有葡萄。法国南部的罗纳河地区是寸草不生的鹅卵石地带,鹅卵石白天吸收了阳光,夜晚再散发给葡萄树,葡萄更加成熟,酿出的酒酒精度高,是世界最高的,16.2度(再高酵母就死了)。
优良的自然条件也不等于雨水充足,实际法国大部分地区偏于干旱。雨水太多往往会给葡萄带来麻烦,汁太多,皮太薄,酒味淡,单宁不足。法国政府甚至规定,葡萄种植期间不准浇大水。木头到葡萄园看过,每棵葡萄珠连着一根细细的自来水管,水非常缓慢地滴着,只是保持着土地不太干。雨水多的地区应该配以排水好的砂烁土壤。在这方面,河流对土地的湿度比降雨重要得多。而法国重要的葡萄产区全在河流流域。 许多葡萄高产地区,意大利,西班牙,葡萄芽,加州,都比法国纬度靠南,阳光多,温度高。不过,法国政府规定的葡萄从开花到摘菜的日照时数一千三百小时,在其所有产葡区都满足了。近一二十年里,法国气候条件最好的是二OOO年,所谓葡萄大年。各大酒厂都把这一年的酒按
住不发,等待时机卖出高价钱。你如果恰巧有这末一瓶,一定等个重要场合再拿出来呦。
法国的最大特点其实是它的气候和土质的多样性,因而形成了它葡萄酒文化的多样性。对法国酿酒人,没有”众口难调”这一说,他们什麽口味的酒都能造。从十元以下的到上千元的,从买来就喝的到需要存放几十年的。三面环水,南有高原,北纬45度线当中穿过。大的方面,波尔多地区的海洋性气候,勃艮第和阿尔萨斯地区的大陆性气候,以及南罗纳河流域的地中海气候。不同的小区又有不同的小气候,海拔高的不同于海拔低的,山坡上有别于山脚下,一条河的两岸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土质,石灰石
土质适于白葡萄,而粘土土质适于红葡萄。法国人把这所有自然条件归为一个词:土地(terroir)。他们认为,在决定葡萄酒质量的所有因素中,土地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就象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两个葡萄园具有完全相同的土地。
这个理念和美国人完全不同。在美国,葡萄的品种是最重要的,是命名葡萄酒的基础。而在法国,酒以产地命名。我们无意当葡萄酒专家,法国的十大葡萄酒产区的名字,知道三个就够了:波尔多,勃艮第和香槟。
波尔多(Bordeaux)在法国西部,”葡萄酒的王后”,生产多种葡萄的调制酒,红酒。勃艮第(Burgundy)位于法国东部,以单一的葡萄酒闻名,”葡萄酒的国王”。 地区命名系统很复杂。在一个地区(region)之下,又分为若干区域(district),然后分为不同村庄(village),最后是葡萄园(vineyard)。葡萄酒的命名在这个系列越靠下,也就是越细,酒的档次越高,价钱越贵。比如一瓶只标着Bordeaux的酒,肯定不如标有酒荘(Chateau)名的酒值钱。记住,所有这些命名酒厂无权决定,都是政府控制管理的。对于酒荘,很多地区还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级别,有点像教授副教授讲师之类,这个级别是终身制,提拔晋升要等猴年马月。一旦坐当老大,享用终生,财源滚滚来,等于中国的院士。
进入酒店或超市买美国酒,面对琳琅满目的商标品牌,一般只能碰运气,好价钱未必肯定买好酒。法国不同,把酒分为四大等级。一等叫“法定地区”(AOC)产酒,占总量百分之三十五,严格控制只用原产地葡萄。 品种,种植数量,酿造过程,酒精含量都经专家论证。二等叫优良地区餐酒(VDQS),占百分之二,是向一等的过渡。三等是地区餐酒(Vins de pays),占百分之十五,造酒时可以用标明的产区内不同葡萄勾兑。四等叫日常餐酒(Vins de table),占百分之三十八,最低档,可以用不同产区的葡萄汁混合。等级不同,都写在标签上了,一目了然,要想做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根本没门。
这是法国葡萄酒管理法规与美国的又一个不同。美国是自由竞争,法国是政府控制。美国是群雄混战,法国是等级森严。法国的这一套比较灵,所以它是老大,别人服它。欧洲的“老世界”都学法国,地区命名,等级分类。美国也撑不住了,开始学,定出一个American Viticultural Area (AVA)的概念,即特殊产葡萄地域。比如在纳帕,索诺玛等地有一百七十五个。现在很多美国酒的商标上也出现地名,纳帕,索诺玛,甚至加州。但往往这只告诉你酒厂的所在地,不代表葡萄的严格来源。中国的机制好像更落后一点,基本是三强鼎立,瓜分市场:张裕,王朝,长城,其他小厂在夹缝中生存。
西班牙雪利酒
说起葡萄酒,就不能不说西班牙。它按葡萄产地面积是世界第一,按葡萄酒产量是世界第三。
但是西班牙的葡萄酒没有名气。人们想到西班牙,眼前浮现的是惊心动魄的斗牛场面,狂热豪放的弗拉明戈, 风景如画的巴塞罗那,热情似火的西班牙女郎,甚至与风车作战的唐吉珂德和让人看不懂的毕加索。西班牙葡萄酒?对不起,没喝过,没听说过。
其实西班牙有一个大名鼎鼎的酒,叫雪利(Sherry),是它的国酒,相当于中国的茅台吧,不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比茅台高,任何一个有酒卖的超市都可以看到它的踪影。
雪利是一种fortified wine(加烈葡萄酒,或叫强化葡萄酒),在葡萄酒里加了些白兰地,提高度数,一般十五至二十一度。它的产地是Jerez,在西班牙的西南角安达鲁西亚地区,和画坛巨匠毕老算是同乡。因为它成名在英国,按发音得了个英文名字,有王子的意思,早先的西班牙名字渐渐就被人忘了。就象木头的有些朋友,麦克,弗兰克,珍妮,木头根本不知道他们中文叫什麽。
其实Jerez这个名字本来是想让人牢记流芳百世的。当年波斯统治者Shiraz占领西班牙,为了名垂千古下令造了一种酒,按他的名字叫Jerez才有了这个地名。
这个地方是一片白垩土,属石灰岩。夏天一眼望去,阳光照得白花花的大地闪光耀眼。葡萄株一律南北排向,以得到更多的阳光。
Sherry酒最早属于小家碧玉,从不抛头露面一类的。十六世纪前,西班牙是海上霸王,殖民地遍及全球,非洲美洲都有,也不领它到各地看看。可是金屋藏娇瞒不了北方的英国人。英国气候冷,葡萄种类少,葡萄酒产量低,对西班牙的这种度数高的葡萄酒心仪已久垂涎三尺。一五八七年,按捺不住的海军中将马丁—弗诺比舍突发奇兵,袭击了西班牙的加迪斯港,将1450万升(3000桶)雪利酒一网打尽席卷而去。
海上霸王西班牙哪能受这个羞辱,全国震怒,同仇敌忾。第二年,国王腓力二世派出历史上阵容空前的无敌舰队,水陆并进,浩浩荡荡,排山倒海,驶向英国,开始了改变世界历史的一场恶战。
结果是西班牙大败,无敌舰队沉船海底,全军覆没。英国从此取而代之,当上新的海上霸主,那些美味的雪利成了他们的庆功酒。
木头没看过新编历史电视片“大国崛起”,不知道那里是怎麽讲的,可能我说的有点野史的味道。
不管如何,雪利是一战扬名,彻底征服了英国。连伊丽莎白女王都对它大力推荐。它抹掉战火的痕迹,带着时代的见证,登上大雅之堂,出入盛宴之席,成了上流社会的必需品,象征着高雅,标志着尊贵。随着英国人向世界扩张,它被带到世界各地,名扬四海,风光全球。2001年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出售了一瓶一七七五年的雪利,价格四点三五万美元,是历史最贵。酒是俄国的克里米尔(Crimea)酒窖提供的,它是沙俄时最好的酒窖,存有百万瓶名酒。西班牙人输了战场赢了酒场,雪利得感谢英国这个伯乐,感谢那场战争。直到现在,西班牙年产一亿瓶雪利,有三千万是卖给了英国人。
雪利酒扬名世界,还得益于它的知己大文豪莎士比亚。莎翁对雪利情有独钟,推崇有加,他有一句名言:“如果我有上千个儿子,作为第一条男人的原则我会叫他们饮用雪利。”
时过境迁,如今雪利已经走出了它那高贵典雅的殿堂,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物美价廉的饮料。木头建议同学们买一瓶甞甞, 价位在一二十美元,绝对付有所值。要知道,雪利是世界上工序最繁琐制作最复杂的酒。
它的第一个特点是葡萄在榨汁前先经晾晒。用的两种葡萄Palomino Fino 和Pedro Ximenez成熟度高,含酸低,不适合做其他酒,唯独用于雪利。九月初,当葡萄变为金黄色,就标志着成熟。从八日起,葡萄按照成熟先后分批摘菜,然后一串串在稻草席上排紧摆好,白天暴晒,晚上盖严,四五天后,葡萄含糖量大大提高。这种做法是雪利酿酒与众不同之处。
第二步是破碎榨汁,采用古老的工艺,用脚踩。木头在电视里看过,十来个人手搭着肩,排成一排,在充满碎葡萄的槽里踏着步子踩啊踩。有人说要由姑娘们干这个事,葡萄酒有香气,可是木头看到的都是小伙子。据说后来研制机器代替人工,效果总不好,无法完全模拟人体的温度和力度。
清亮的汁流入大橡木桶里,发酵三周后加入白兰地,这是加烈葡萄酒的特色。根据作哪一种雪利,白兰地加入量不一。如果做淡色的菲奴(Fino)型,酒精度加到低于15%,如果是深琥珀色的欧罗素型(Oloroso),加到18%。对前者,发酵液的表面长出一层非常独特的真菌膜(flor),隔开了空气,所以陈化在无氧状态下进行,生物陈化。对后者,酵母被高浓度酒精杀光,没有膜产生,是有氧陈化。很显然,这两种酒的颜色品格口味将大不相同,但都是无糖干型。
雪利酒的陈化采用了独此一家的“索勒拉(Solera)方式”,把桶摆成许多层,越下面的,年代越老。销售时,从最下层的桶里倒出三分之一,用上一层的补满,再用更上一层的补这一层,依此类推,新酒总放在最上一层。这样,最下层的酒桶里,永远含有一些“老汤“,老到酒窖刚刚建时的酒液。如果你看到一个商标上写年代一八九四,其实就是这个意思,那个年代的酒说不定只有几个分子而已。
这样取出的酒,一般还不直接卖,而是和一定量的新酒混合,或者和葡萄汁混合成为甜酒。它不用软木塞封口,无需与外界呼吸交换,也不用平倒者存放。时间越久,越是香醇。
Sherry有了个英文名字,英国人就想偷梁换柱,说它起源自己国家。经过漫长的官司,一九六七年,西班牙的Jeres终于赢得了冠名权。全世界很多国家生产雪利,只有那里产的酒有权用这个名字。比如英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品种,叫Harveys Bristol Cream,深蓝的瓶子,拨开封口的塑料膜酒就可以倒出,懒人和急性人喜欢。据说一八六O年有一个人尝了这个酒,说和布里斯托的牛奶一样好喝,从此得名。我看店里加州出的雪利,都叫Cream Sherry。打个擦边球吧。
雪利虽然中文名字女性化,实际是个很男性的酒,度数高酒力大,清晰透明,入口热烈,芬芳浓郁,复杂深沉。如果法国葡萄酒是温柔优雅的贵妇,雪利就是刚阳豪迈的男人,像西班牙斗牛士一样热烈奔放。菲奴型雪利一般作开胃酒,喝冷的,欧罗素型则适于作餐后酒,室温喝,都可以加片柠檬,弥补酸度不足。当然这都不是死规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己舒服就行。
(ZT,中国葡萄酒网,中国葡萄酒旅游网等)
西班牙 Rioja 里奥哈酒
Rioja 里奥哈酒,是西班牙葡萄酒的代表。
里奥哈位于西班牙北部埃布罗河(Ebro)上游,河流为两岸的土地提供了最好的滋养。产地北面的坎塔布里亚山脉(Sierra de Cantabria)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挡住北方吹来的寒冷大西洋海风。这里的土壤多含白垩(石灰质)、以及富含铁质的粘土、还有一些沙岩土,阿尔瓦里奥哈以含铁质的冲积土为主。
里奥哈介于北方凉爽湿润的大西洋气候与南方炎热干燥的气候之间,这里是生产优质葡萄酒的黄金地带。阿拉维萨里奥哈和上里奥哈的葡萄园四季分明,下里奥哈气候则更加炎热干燥,所以葡萄成熟相对早,酒的酒精度高,酒质浓厚,属于粗犷型的里奥哈酒。
里奥哈的葡萄酒四分之三是红酒,其余是15%的玫瑰红酒(Rosado),以及10%的白酒,被允许用来酿酒的有七个葡萄品种,全都是本土品种。里奥哈出产的白葡萄酒产量和知名度都远远不如红酒。
里奥哈的葡萄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Joven, Crianza, Reserva, Gran Reserva。每个等级都需要经过更长时间的橡木桶陈酿和瓶中陈酿才能够上市销售,最长的Grand Reserva需要3年的橡木桶陈酿和2年的瓶中陈酿,一些酒庄甚至将Grand Reserva的陈酿时间延长至10年左右。
追溯源头,其实早在公元前两世纪,罗马人来到此地之前就已经有了酿酒的文化。罗马军团改进了当地的酿酒方法,使其能满足军队的需要。之后,西哥德人与摩尔人先后占领里奥哈,在摩尔人的统治下,葡萄酒的产量锐减,直到12世纪末才恢复了葡萄酒的贸易。里奥哈是通往天主教圣地(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必经路,教会仪式衍生出的需求,开启当地的酿酒事业。当然,如今再喝里奥哈的酒,那种严肃紧张的教会气氛已经荡然无存,但那份对自己土地的神圣热爱却留了下来。
一直到1850年之前,里奥哈还是维持着以脚踩汁的传统酿酒方式生产简单易饮的新鲜红葡萄酒。1850年,一位名为Luciano Murreita的西班牙侯爵从波尔多购买了大量橡木桶,并引用波尔多的酿酒技术,开始了里奥哈酿酒史上一次重要的技术革新。而19世纪50年代,根瘤蚜病几乎让法国葡萄园全军覆没,因此,波尔多的酒商们不得不跨越比利牛斯山找寻可替代的产区。他们到里奥哈地区寻找优质的葡萄,同时也将栽种与酿造的技术带到了西班牙,里奥哈与波尔多的渊源就此开始,跟着这些酒商一起到来的就是更严谨的酿酒技术,以及更精良的酿造设备了。从此,里奥哈的葡萄酒逐渐转向更复杂、更耐久存的形态。
在1975年,长达36年的佛朗哥(Franco)独裁政权结束之后,西班牙的对外贸易终于开始蓬勃发展,葡萄酒行业也引来了大笔外来资金的挹注,开始了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转型。当全球的葡萄酒消费者逐渐习惯来自新世界温暖产区的浓郁口味葡萄酒时,西班牙酒又再次受到喜爱与关注。里奥哈转型的结果相当成功,以本土葡萄品种田帕尼优(Tempranillo)为主酿造出的里奥哈红酒,亦已在长时间的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那种热烈激情明朗的性格,与更为内敛深沉的波尔多相比,的确又是另一种风韵。本产区在1991年被提升至DOCa (Denominación de Origen Calificada)的法定产区等级,这是一个高于DO (Denominación de Origen)的等级,只授予连续多年都能保持优越稳定品质的产区。
葡萄酒说到底都是需要你尝试过才能体会的东西。至于里奥哈的魅力,当你有一天,踏足在西班牙的土地上,被这里的阳光、快节奏的语言、美味的西班牙小吃(Tapas)、西班牙生火腿、以及似火般的佛朗民哥舞裙包裹的时候,你定能深切体会到这独一无二的的迷人,那是一种带着民族性的葡萄酒 Rioja,无法将它单独割裂来评价。
=======================================================================
《木头谈酒》的文章我最初是在多维论坛中看到的。从字里行间看可能是在美国的华人网友。当时看到有十多篇,但是,现在在多维上找不到这些文章了,还好当时我存下了部分章节。零零散散在其他网站可以看到某些片段,很难说哪个是最初的链接了。所以没有给出链接,只给出了原作者和原来的系列文章的题目《葡萄酒的百科全书:木头谈酒》。
木头网友博学多才,他的文字诙谐幽默,流畅易懂,是不可多得的“谈酒”佳文。可惜找不到全集和原始链接,只能把我自己当时存下的部分与大家分享。
多维论坛中的《木头谈酒》原文是繁体文,我把它改成了简体文。个别文字错误或漏字做了改正,个别地方有一些小改动或删减。
其他的ZT文字也可能有个别的改动或删减。
===============================================================================
谢谢观看。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的游记与旅游经验,请到文学城看风景博客: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27715。
个人网页: 随我去看风景 www.KanFengJing.net
==================================================================================
• 说的是性格,不是特指某件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了法国人,没忘了华夏老祖宗的话吧 -看风景- ♂ (0 bytes) (0 reads) 12/23/11
http://bbs.wenxuecity.com/sports/349666.html
没这么小人之心的云燕,我在同DIMI说话呢:片子完了再见。你这是怎么啦? 整个贴是写给DIMI的呀
总是自作聪明,说了你几回了,也改不了。。。。唉你呀~~~~
杜马昨儿不是还满口享受费费球技精彩绝伦的,咋今儿他一输球立马就翻脸说再见了呢,这变化反差也恁大了点儿吧,哈哈。
好了,大家以后看贴都仔细点,别到时候又误会谁冒充了自己的ID...
Again, I'm sorry for "WHAT HAPPENED",which includes your reaction!
http://bbs.wenxuecity.com/travel/329627.html
"...贴什么是楼主的事,看什么是观众的事,评论是别人的自由,各抒己见是很正常的。每个坛有自己的风格,风情坛里的主要风格是将自己游览中的见闻如实书写出来,炫耀自己不是主要目的,让读者得益并作为他们将来旅游的借鉴,这才是写的目的。所以当有意见和看法不同的时候,不用先想着是别人对自己的嫉妒,而只能说明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不同。"
"但是在风情坛,人们最注重的是信息,最受惠的是旅游的方法,或许这是你以后要向大家多介绍的。与你同样写游记精彩的熊猫媳妇,是你的榜样。"
关于阿姆斯特丹附近Zaanse Schans称为风车村的解释 [世界风情] - changjia(883 bytes ) (375 reads)2011-03-13
荷兰的风车景点,确实有一个在鹿特丹附近的小孩堤防(Kinderdijk),有19个风车,附近有一个小村庄(Village of Kinderdijk)。此地是现存老式风车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游客常去的景点。但是这里只有一个风车,在旅游高峰季节开放参观(http://hotels.glo-con.com/article.php?article_no=28)。
阿姆斯特丹北部的 Zaanse Schans 附近一处河湾有7部风车,而且专门建了一个荷兰民俗村。游客可以参观多个风车,观看风车的运行原理,还可以参观荷兰其他特色木屐与奶酪的制造生产过程等。这个小村子是常年开放,而且因为其地理位置与交通方便,旅游配套设施比较齐全,游客比较多,名声比较大。所以,人们提起荷兰的风车村,多数是指的这一个。不论是中文网搜索荷兰的风车村,还是英文网搜索,十之八九都是介绍 Zaanse Schans。比较有权威荷兰旅游网站,下面这个链接,也提到 Zaanse Schans 风车村。http://us.holland.com/e/62775/The-Zaanse-Schans-Windmill-Village.php
最后,我觉得分享经验是最重要的。个人的知识面和观察角度,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便是公认的旅游大师,也可能有长处和短处,更何况我们平常人呢。不需要争论某个说法一定是错误的,或者自己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只要是网友自己的亲身体验,都无关是否正确,更没有高下之分。即便是同一个景点,旅友们看法不同,观感不同,都是很正常的。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学习补充,快乐旅游,这才是最重要的。
• 同感:我觉得分享经验是最重要的,不需要争论某个说法一定是错误的。 -金色的麦田- ♀ (0 bytes) (33 reads) 3/14/11 01:58:07
• 加一条,阿姆斯特丹附近的那个不是真正的风车村,那几座风车是后来重建的,荷兰真正的风车村在鹿特丹附近总共有18座之多。 [世界风情] - 云燕假日(0 bytes ) (78 reads)2011-01-21 |
• 加一条,阿姆斯特丹附近的那个不是真正的风车村,那几座风车是后来重建的,荷兰真正的风车村在鹿特丹附近总共有18座之多。 [世界风情] - 云燕假日(0 bytes ) (78 reads)2011-01-21 |
阿姆斯特丹附近有几个可以看风车的地方, -看风景- ♂ (528 bytes) (178 reads) 10/5/10 07:01:57
阿姆斯特丹附近有几个可以看风车的地方,春天时去郁金香花园,那里保存了一架风车。比较集中的地方是风车村,有6架风车,是一个景点,有小博物馆,坐船游河,很多纪念品商店,奶烙木鞋作坊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日出或日落时看风车。
荷兰最著名的看风车的地方是在鹿特丹附近的小孩堤防(kinderdijk),那里有十几架风车,是世界文化遗产。一般需要从鹿特丹乘汽车,或跟旅游车/包车去。与风车村相比,优点是风车多,但是其他旅游配套设施与交通便利方面,风车村占优。从风车的保存与风景优美,可能要凭个人感觉。我自己认为风车村更美一些,比较上镜头。
http://bbs.wenxuecity.com/travel/359488.html
• 呵呵,披上马甲才敢出来“煞风景”才真够自信!!! -云燕假日- ♀ (147 bytes) (18 reads) 2/7/13
专门写一篇博客去骂别人,真是天下奇谈:
http://bbs.wenxuecity.com/myhouse/2671044.html
一篇巴黎游记引来的风波
去年夏天,一位在风坛潜水的网友冒泡,贴了她的巴黎之行。文字很优美,叙述很详实,真实感受娓娓道来,受到很多网友喜欢。城管看到这篇好游记,高挂城头,吸引了更多的眼球。
但是,一位法国文化的卫道士出场了,对这篇游记的作者横加指责。并且追到人家的博客,反复的留言,出言不逊。严重时竟然几分钟就贴一条(参见下面的截图,这个截图还是这位卫道士自己作为“战利品”,贴到自己的文章和博客里面)。这个卫道士,还专门写了一篇博文,继续谩骂和攻击网友,并把她自己对网友的攻击,作为战利品放在文章里面,并贴到风情坛和家坛。这样的“大字报”,口水贴,实际上就是骂人的帖子,一出现当然就引起更大的波澜。后来在网管和班长的干预下,她才去掉了一些过分的内容。但是,她的大作还是留在了文学城,大家可以瞻仰这篇大作:http://bbs.wenxuecity.com/myhouse/2671044.html。
大家来论坛就是图个乐子,分享经验,互通有无。希望能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也分享自己的经历可能帮到别人。谁也不是专家,难免有些不准确的地方,比如地名,人名,某种物品或食物的名称等等。再说,笔误也是会经常发生的,记忆也会出错,有必要为这些小事大动干戈吗?
喜欢的帖子,就叫声好,顶一下,感谢楼主的辛苦。不喜欢的,那就不看,绕着走就是了,有必要上去吵架吗?
如果一个人,在风坛,在家坛,在流坛,在体坛,在各个坛子,到处跟人吵架,是否需要自我检视一下,看看自身哪里有点问题?
如果一个人,到处用不同的马甲,或者攻击他人,或者自我吹嘘,到处树敌,那是神马东东???
就是这个人的攻击,使世界风情坛失去了一位“新星”,一霖。她的法国行游记,也止步于第二篇。本来她的博客“心情的后花园”有一些不错的文章。但是有洁癖的她,不能忍受来自某个自诩法国人的华裔,疯狂的扔垃圾,从而关闭了这个刚诞生不久的博客。
这是一个神马东东??? 如此大的破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