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about : 文 革



 评:刘少奇与毛泽东 的诀别  一文 


1967年刘少奇与毛泽东最后的诀别:蕴藏大苦衷()


刘原本是毛的接班人,后来两人怎么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分歧呢?有人说是权力之争,而毛在 


  《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说的是“1962年右倾和1964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62年前无分歧


王光美说,少奇同志1922年和毛主席相识,19433月第一次担任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成为毛的亲密助手。


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中央分一线、二线,少奇同志主持一线工作。工作中,少奇同志与毛主席难免有些不同看法,但都属于正常的意见差异,从无权力之争,也没有影响两人感情。


1956年党的八大上,少奇同志以毛讲的《论十大关系》为基准,作《政治报告》。八大闭幕不久,毛认为决议中有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还不够完善,对决议中的一句话的提法表示怀疑。这句话是:“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的八大前后,国内外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首先是波匈事件和苏联领导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影响极大;接着,国内也出现了不少群众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农民闹退社、闹缺粮的严重风潮,甚至出现殴打闹事、要“共产党下台”的事件。为了巩固新中国和执政地位,以毛为首的党中央一致决定,从政治思想和经济建设两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于是,58年,毛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大家都是一致赞成和拥护的。大家都以为找到了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没想到结果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造成很大损失。大家也有些不同看法和意见,但大都认为主要是下面执行的问题。59年庐山会议本来是要纠“左”,却又错误地批判了彭老总,在全国掀起“反右倾”运动,促使“左”的错误更加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三年经济困难,新中国遭受巨大灾难,这才感到问题的极端严重性。


1962年总结三年困难原因、寻找克服困难的办法问题上,两位伟人之间才开始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意见分歧。


“四清”运动起分歧


62年初,中央扩大工作会议(一般通称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58年以来的成绩和经验教训,共克时艰。少奇同志在大会口头报告中,提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种在当时听起来颇有些刺激性的话,对毛来说不会是愉快的。可以说,这是两人分歧的开端。


七千人大会之后,少奇同志仍然主持中央工作,又在解决困难的措施上同毛产生了分歧,这就是农业生产中的包产到户问题。1962年初,田家英从湖南农村调查回京向少奇同志汇报工作,提出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意见。少奇同志表示赞同,并同意田家英向毛汇报。但出乎少奇同志意料,毛不仅没有同意包产到户的主张,而且严厉批评了田家英等人。尽管田家英汇报说是个人意见,但毛在同少奇同志谈话时,仍对少奇同志前一阶段在京主持工作表示不满,指责他在包产到户问题上为什么没有顶住。


毛从反修防修战略出发,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场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少奇同志对此是赞同的,随着运动的深入进行,毛和少奇同志主要在运动的性质和工作方法上出现了分歧。


6412月至651月,政治局在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毛多次对少奇同志进行不点名的严厉批评。首先是在运动的性质问题上,少奇同志的着眼点主要放在整顿基层组织的基层干部上,他虽然提出过“追上面的根子”,但仍认为问题主要在下面。毛更多考虑的是党内当权派会不会出修正主义的问题,反复强调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反修防修的严重形势。他坚定地认为,党内有产生修正主义的危险,特别是那些“当权”的腐败干部最危险。在运动的具体做法上,毛对少奇同志也是不满意的,后来还不点名地进行了严厉批评,主要是批评工作队搞“人海战术”、“繁琐哲学”、“扎根串联,搞神秘化”。


这次会议起草和通过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会后,少奇同志主动找毛,做了自我批评。尽管少奇同志做了很多努力,但毛和少奇同志之间的裂痕并没有消除。197012月,当斯诺问毛从什么时候明显感到必须把少奇同志从政治上搞掉时,毛回答说是制定“二十三条”那个时候。


林彪等人推波助澜


“二十三条”下发全党后,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轰轰烈烈”的效果,反倒更加冷冷清清,搞不下去。


一贯爱窥视和揣摩毛心事和想法的林彪、康生和陈伯达一伙早已看在眼里,极力拉拢江青达成交易。林彪帮江青从部队打开文艺界缺口,树江青为全国“文艺旗手”;而康生则敏感地发现北京大学“四清”运动中聂元梓等人对学校党委的不满大有文章可做,制定了“从北大点火,往上搞”的策略,派老婆曹轶欧到北大直接策动他们造学校和北京市委的反,贴出火药味极浓的大字报,震动了中央高层领导。


少奇同志、周总理和小平同志都支持北京新市委的严肃批评。以康生为首的中央文革小组,对少奇同志的表态极为不满,暗地里写信向毛告状。


6661,毛批示同意,向全国全世界播发了聂元梓他们的大字报。林彪、江青、康生和陈伯达他们一伙特意抬出“毛亲自发动”的名义点火造势,终于以学校为突破口,使“文化大革命”哄然而起。少奇同志请示毛后,主持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商量对策,并经毛同意,决定派工作组控制混乱局面,维护社会稳定。而以康生为首的中央文革小组却鼓动造反学生抵制,掀起反工作组浪潮。66718日晚毛回到北京,陈伯达他们“恶人先告状”,少奇同志赶到丰泽园时却吃了“闭门羹”。


围绕工作组问题,少奇同志和毛发生了严重矛盾和激烈冲突。6684,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小会上,


毛大发脾气,严厉批评少奇他们害怕群众,少奇同志忍不住当面顶撞:“革命几十年,死都不怕,还怕群众?!”


毛批评派工作组是镇压群众运动搞专政,少奇同志又当堂抗辩:“怎么能叫专政呢?!派工作组是中央决定的。”而且决心抗到底:“无非是下台,不怕下台!”这是少奇同志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毛正面冲突。


毛也不曾想到少奇同志会当众这么坚决地对抗自己和群众运动,回想起以前的分歧更为生气,


第二天就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表明他决心搬掉少奇同志和小平同志这两个“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最大障碍。


然而凭心而论,毛虽然对少奇同志很不满,但还是当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是自己同志犯错误,并没有立案审查,更没有要把少奇同志整死。在 196610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毛还说:“不能完全怪刘少奇同志、邓小平同志。他们两个同志犯错误也有原因。”“对少奇同志不能一笔抹杀。”少奇同志提出要到群众中去锻炼,毛劝他:“你年纪大了,就不要下去了。”建工学院造反派“勒令”少奇同志去“检查”,毛立即批示周总理“我看还是不宜去讲。请你向学生方面做些工作”,从而保护了少奇同志。


 


1967113夜里,毛在人民大会堂单独召见少奇同志,也没有批评少奇同志。当少奇同志当面请求辞去全部职务、回老家种地,恳请解放广大干部,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使党和国家少受损失的时候,毛没有生气,也没有表态,一直沉吟不语,只是不停地吸烟。毛藏在内心深处的苦衷,就连少奇同志都看出来了,回家以后他对王光美说:“主席对我是有限度的,但是,群众发动起来了,主席自己也控制不住。”这次相见,竟成永诀。


================================================


点评文革本质     有人说:"  刘少奇是死不认错。"???   ===> 确实是  "  刘少奇扭转了三年困难局面。" !!!


---------------------------------------------------------------------------------------------------------


本文  实质  是:    为何 会“非法”发动” 文革“


 


   简单说:  毛一生仅仅会搞: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对经济 生产斗争一窍不通,他的大跃进一团糟后,


 


                   毛本意是让刘收拾烂摊子,没想到刘却三年就扭转乾坤,


 


                   党内外威信大增,毛感到要控制不住中央全会了==


 


                    急忙  非法(已不可能正常扳倒刘)从  上海  发动 ”文革“。。。


                      …………………………………………………….


 


确确实实  这是一场 震撼 全球   人类浩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