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大三角回到原点 美国远大前程毁于一旦
2012-1-25 08:56 来源:新华网
【德国《青年世界报》2011年12月28日文章】题:回到原点(作者赖纳·鲁普)
-
华盛顿—莫斯科—北京这个战略三角间的关系今年发生了显着变化。俄罗斯和北京显然走得更近,两国与美国的关系则持续恶化。奥巴马政府对俄罗斯的所谓“重启”政策在2 0 0 9年满怀期望地启动,在2011年却被华盛顿搞得越来越糟。就在2 0 0 9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还曾和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在日内瓦当着新闻记者的面一起按下象征重启双边关系的按钮。在布什总统执政期间,美俄关系曾受伊拉克战争和美国在所谓“反恐战争”中实施全球干预的影响而持续恶化。
目前,由于美国无意妥协,有关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谈判回到了原点。莫斯科认为导弹防御系统是种工具,作用是削弱其对美国突然发动的核攻击的威慑力。其他协议如《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或《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目前也悬而未决。与此同时,人们越发明显地看出,华盛顿并未放弃让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以进一步削弱俄罗斯战略安全的目标。此外,美国任意对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利比亚的决议———中俄没有阻挠该决议———作出新解释,这种做法给莫斯科和北京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尤其影响到了俄中两国对美国及其领导的北约的帝国主义企图的评估。联合国有关利比亚的决议被用来为一场违背国际法的进攻战和随后的政权更替作辩护。美国的这种做法也促使俄罗斯和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抵制美国针对叙利亚的干涉主义计划,并在伊朗问题上明显与西方保持距离。
然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2011年12月5日轻率地指责俄罗斯国家杜马在前一天举行的选举中有所谓的舞弊行为,令俄美间充满不和谐的气氛。随后开始的莫斯科和华盛顿间的激烈争辩有可能令“重启”政策最终失败。在这种棘手的局面下,北京迅速作出了明确反应,它对莫斯科表示理解。今后一段时间这有可能决定许多地区问题和国际问题的新嫌隙。
在美国的声望遭受沉重打击之后,在怀着扩张主义思想的新保守主义者于布什政府从2001年到2009年的两届任期内推行的战争政策付出了高昂代价之后,美国的权力精英们在奥巴马政府的带领下再次加强了对宿敌俄罗斯和中国的关注。过去10年,美国的主要精力用在了根据自身好恶改造“大中东”并确保以色列今后几十年掌握地区霸权上。但莫斯科和北京拒不接受美国的全球霸权诉求。前美国副国务卿尼古拉斯·伯恩斯最近在《纽约时报》撰文表明了这点。他抱怨道:“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把我们拴住了10年,把我们的注意力从重要得多的挑战上面引开了,而这就是中国正威胁着美国力量在全球的扩张。”
事实上,今天华盛顿在世界各地都面对着北京的经济和政治活动,甚至在被美国视为后院的拉丁美洲也是如此。中国注重与该地区国家的互惠互利和公平交易,“可恨的美国人”在与中国人的竞争中越发落后,而这个东亚经济巨人强大的财力发挥着影响。美国则仍然毫无希望地在危机中颤巍巍地缓行。但北京也清楚,只有与莫斯科密切合作,才能排除在军事上仍然具有绝对优势的美国的阻挠,实现自己的意图。中国人认为,普京担任总统能为中国与莫斯科的紧密合作提供担保。
美报:美国远大前程毁于一旦
2011年12月18日最后一批美国军队撤出伊拉克12月17日,美国士兵在伊拉克南部地区准备撤离伊拉克。新华社法新社
文章认为,美军撤离伊拉克,尽管少了一些戏剧性,但同样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11年12月17日文章】题:美国撤离伊拉克标志着美国远大前程的终结(作者美国波士顿大学历史与国际关系教授安德鲁·巴切维奇)
美国历史上,我们总是能够获得一个明确的结局。1929年10月的经济大萧条终结了美国兴旺的20世纪20年代;对日作战胜利日终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本月撤离伊拉克,尽管少了一些戏剧性,但同样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远大前程毁于一旦
伊拉克战争始于2003年,当时确信会迅速取得胜利,结果近9年之后才结束,而且美国得到的东西也要少得多。这场战争本来担负着显示我们统治地位的使命,但却显示了美国力量十分有限。它使一度被认为将确定未来的后冷战时期的远大前程毁于一旦。
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情景:苏联经历着解体的阵痛,而美国则一路高歌吗?冷战出现了一个和平的结局,于是历史翻开了新篇章,似乎充满了希望。在美国的带领下- 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肯定了其卓越性——世界由黑暗走向光明。
在美国准备与萨达姆·侯赛因进行第一次军事对抗时,老布什总统宣布了 “世界新秩序”的到来。因为缺少诗意,他的表述从来都没有流行过。所以在华盛顿,政客和评论员们很快就竞相提供了对该时代更生动的种种描述。这种努力产生了三种广泛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意识形态上的:共产主义的崩溃意味着自由民主主义的胜利,这种胜利被视作不能改变且不可逆转;第二种说法是经济上的:冷战的结束释放了全球化的力量;畅通无阻的商品、资金、思想和人员流动,这些诱人的创造财富的机会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第三种说法是军事上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正在使战争发生革命;能够利用这种革命的武装军队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效率。
美国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自己的民主方式应该并且可以在全球推广。他们认为,他们比任何一个未来竞争者都能更好地利用全球化优势。至于高科技军事力量,“沙漠风暴”已证实了美国的威力;所谓军事革命可能会将一个明确的优势转化为永久的霸主地位。
历史不再青睐美国
接下来发生了9·11事件,这个无所不能的超级大国因此看起来更像是历史的受害者,而不是创造者。从一开始,小布什总统对这次蓄意冒犯事件的反应不仅仅是寻求避免对美国本土的进一步袭击,而是要打消公众的下述疑虑:历史可能不再偏向美国了。
-
小布什在2001年9月20日向国民保证: “只要美国有决心并强大,这就不会是一个恐怖时代。这里以及全世界都将是一个自由的时代。”对于那些阻碍自由时代启动的人,小布什称他们为 “20世纪所有罪恶的意识形态的继承人”,注定将走进“由唾弃谎言堆砌的历史无名冢”。
因此“对恐怖主义的全球战争”暗中——甚至主要——是一场美国争夺全球霸权的战争,旨在使华盛顿有关后冷战时期的共识的说法得到认可。消除对美国决心和力量的所有疑虑成了当务之急。
这意味着隐藏的拳头要出动了。毕竟,20世纪的战争,无论是冷战还是热战,在证明美国信仰和实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布什政府期望21世纪的战争也能获此成就。确认美国军事霸主地位对于维护美国在意识形态和经济领域的权威是至关重要的。在全世界,华盛顿的文书会变成法律。
从这个角度看,将萨达姆·侯赛因视为头号敌人也就能讲得通了。假设,伊拉克没有涉及9·11的恐怖袭击。萨达姆政权只与“基地”组织有着极其微弱的联系。当然,伊拉克的核武器和生物武器后来被证实是子虚乌有。但是,用这些事实来控诉小布什政府狡诈或无能的批评家漏掉了更重要的一点:“伊拉克自由行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显示美国仍然能够左右历史。出于这个目的,萨达姆的脆弱政权刚好提供了一个理想目标。
道德政治资本消失
选择战争永远像是掷骰子。然而,在这场战争中,考虑到萨达姆政权的脆弱以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不言而喻的力量,这似乎就是个灌铅的假骰子。剩下的事就是不可避免的取得胜利和收获成果。
-
有一瞬间,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2003年3月20日,美军进入伊拉克。4月9日,美军攻陷巴格达。5月1 日,小布什身着空军飞行服,来到“亚伯拉罕·林肯”号航空母舰甲板上庆祝美军取得胜利,写有“任务完成”的一条横幅是其演讲的背景。
然而,在伊拉克,随后的局势复杂化了。那里的战争只是刚刚开始,一拖就是好几年,夺走了许多无辜者的生命。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美国人坚信的未来几乎不是命中注定的。
按照美军士兵阵亡、伤残或受到其他伤害的数目来看,伊拉克战争是一场规模相对不大的战争。但这场战争要排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前面——因为后二者都没有导致历史发生决定性的转折——甚至可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列。早在1945年,美国就积累了大量的道德和政治资本。由于伊拉克战争,这些资本现在几乎消失殆尽了。
人们对全球化将(或应该)决定经济未来所抱的信心已经大幅下降。我们一直在进行战争,而一些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却一直抓住时机进行发展,而且还往往以牺牲美国的利益为代价。同时,在国内,对市场的顺从滋生了腐败、鲁莽以及大萧条后最糟糕的经济危机。此外,即使全球化对某些方面起作用,但不能肯定能够对许多方面有作用——这是“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坚持要人们加以注意的一点,也是政治领袖们冒险忽略的一点。
冷战的结束使得人们产生了这样一些想法,即自由民主取得了胜利,全球化成为了要实现的下一个宏伟目标,通过一种新的战争方式确认了美国支配地位——所有这些看法均在为失败思想预留的无名冢里安息了下来。那些鼓励和坚持伊拉克战争的人挥动着曾经帮助挖掘这个洞穴的铁铲。这将决定他们遗产的实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