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

俄国与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左翼领袖,工农红军、第三国际和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以对古典马克思主义 “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独创性发展闻名于世。

中文名:列夫·达维多维奇·布隆施泰因
外文名:Lev Davidovich Bronschtine
别名:托洛茨基(化名)
民族:犹太族
出生地:乌克兰赫尔松县扬努夫卡村
出生日期:1879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1940年8月20日
职业:理论家、革命家、军事家
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
主要成就:领导十月革命
缔造工农红军
创建第三国际与第四国际
代表作品:《俄国革命史》 《过渡纲领》 《被背叛的革命》

个人简介

  1905年俄国革命中26岁的托洛茨基被工人群众推举为彼得堡苏维埃主席(而当时布尔什维克多数干部 却还在讨论是否支持苏维埃,这些干部后来被回到俄国的列宁痛击)。1917年革命托洛茨基率领“区联派”与列宁派联合,并再次被工人推举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对于十月革命这场20世纪最重大的社会革命,托洛茨基赢得了不朽的历史地位。后来成了托洛茨基死敌的斯大林,当时作为革命组织领导者之一却写道:“起义的一切实际组织工作是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同志直接指挥之下完成的。我们可以确切地说,卫戍部队之迅速站在苏维埃方面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工作之所以搞得这样好,党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托洛茨基同志。”(值得一提的是,若干年后,当反托成为政治需要时,此类评价都从斯大林文章中删掉了。)甚至连后来狂热的斯大林派雅克·沙杜尔,当时却也写道:“托洛茨基在十月起义中居支配地位,是起义的钢铁灵魂。”(苏汉诺夫《革命札记》第6卷第76页。)不仅在起义中,而且在无产阶级政权的捍卫、巩固方面和国际共产主义革命方面,托洛茨基也作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外交官、苏联国际革命政策负责人、苏联红军以及共产国际的缔造者)。革命后若干年里,托洛茨基与列宁的画像时常双双并列挂在一起;十月革命之后到列宁病逝之前,布尔什维克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大会发言结束均高呼口号:“我们的领袖列宁和托洛茨基万岁!”在欧美共运中托洛茨基的威望极高。
  由于官僚极权对信息的封锁,后人常常根据极端偏颇的材料而认为托洛茨基只是一个知识分子文人,其实他文武双全,且谙熟军事指挥艺术,还曾亲临战场。正是他作为十月革命的最高军事领袖(十月革命期间他与士兵一起在战壕里作战),并且在1918年缔造并指挥苏联红军,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列宁曾对朋友、著名作家高尔基说,除了托洛茨基,谁还能给我迅速地造成一支上百万人的强大军队?)。国内战争期间,他甚至坐装甲列车冒着枪林弹雨亲临战场指挥作战,差点被炸死;当反革命军队进攻彼得堡时,当时的彼得堡领导人季诺维也夫吓得半死(这事使他丢脸),托洛茨基却从容不迫指挥作战。
  同时托洛茨基又是一个高明的外交家,他曾强硬要求英国政府释放因反战宣传被囚禁在英国的俄国流亡革命者,否则不许英国公民离开俄国,连英国政府方面都觉得此举无懈可击;他还把盛气凌人的法国到访者当场轰出他的办公室(革命前法国一直是俄国的头号债主与政治操纵者),却彬彬有礼地欢迎前来缓和冲突的法国大使,一高一低的姿态显示了托洛茨基高超谋略智慧,堪称有理、有力、有节的外交典范。十月革命前夕,托洛茨基对工人代表议会中的质询做了巧妙答复(托洛茨基说他“代表苏维埃”宣布没有任何武装行动的决定,但他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委员当然没有义务承认党中央的机密决定;苏维埃作为工人民主政治机关的决议是公开的,而党中央有权保留机密决定;但托洛茨基不止于此,他补充说道“如果事变的进程迫使苏维埃决定武装行动,那时工人和士兵一定会像一个人似的站出来响应苏维埃的号召。”)。这样的答复——既保守了即将起义的军事秘密,又鼓舞了革命者的战斗意志,同时严格遵循现代民主与公开原则,这些政治答复被波兰人多伊彻誉为“外交辞令的杰作”(详见伊·多伊彻的托氏传记《先知三部曲:武装的先知》第9章第335页,第11章第390页)。
  托洛茨基在国民经济管理与研究工作中颇有创造: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首先提议者以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首先实践者、提议者。1928年斯大林迟迟开始的计划经济实验,是对1923年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左翼反对派经济纲领的拙劣剽窃和粗暴翻版。因为统治者的政策迟到,使得新经济政策到1928年已产生了一个威胁政权生存的农村资产阶级,而苏俄工人阶级国家不得不强力解决——而且是不得不借助已蜕化为官僚集团的强力来解决冲突——结果导致了1929年到30年代初的大饥荒和对农民的大量冤枉错杀。
  另外,托洛茨基还对文学理论有很高的造诣,其著作《文学与革命》甚至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国际左翼知识分子(包括中国的陈独秀、鲁迅、胡风、王实味等人)。他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留下了150多卷《托洛茨基全集》,其生动而真诚的自传和大量私人日记、信件,给人留下了研究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宝贵财富,更是追求社会进步与解放的历史道路上的重要知识库之一。托洛茨基在哈佛大学留下的《托洛茨基全集》属于无价之宝。
  托洛茨基1879年10月26日祖先是犹太人。原姓布隆施泰因。1896年开始参加工人运动。1897年 ,参加建立南俄工人协会 ,反对沙皇专制制度。1898年在尼古拉也夫组织工人团体,被流放西伯利亚。1902年秋以署名“托洛茨基”的假护照逃到伦敦(他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个名后来比他的真名更著名),参加V.I.列宁、G.V.普列汉诺夫等人主编的《火星报》的工作。一度热烈拥护列宁的主张,曾被人安上绰号“列宁的棍子”。1903年在党的二大上却激烈反对列宁的“雅各宾主义”,倾向于马尔托夫等人(后者开始被称为“孟什维克派”),也与当时的罗莎·卢森堡(对列宁派“独裁的组织方法”的激烈抨击)的观点一致(参见卢森堡《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1904年7月)。1904年9月脱离孟什维克,长期游移于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之间。俄国1905年革命期间从芬兰回国,12月被推举为彼得堡苏维埃主席,经历了短促却异常激烈的革命高潮,不久被捕。1906年在彼得堡狱中写了《总结与展望》,提出他一生活动的理论基础——不断革命论,即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国际革命的不断性,认为俄国的民主革命必然要由工人阶级通过建立起自己的阶级专政来领导、完成,并由此发展成社会主义革命;并且率先预言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很可能将从俄国革命开始。1906年12月被判处被判终身流放西伯利亚。次年2月在押解流放地途中逃脱,流亡国外。1912年组织“八月联盟”,反对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内部出现的错误倾向。1912-1913年曾作为一家自由派报纸《基辅思想报》的记者奔赴巴尔干半岛采访,托洛茨基成功地扮演了一名精力充沛而独立敏锐的新闻记者、报人以及分析出色的史学家,“他写的所有巴尔干通讯……都具有新闻写作的宏伟风格,体现出革命前俄国的激进自由派报纸的特点……至今还是1914年巴尔干编年史的无价之宝”(伊·多伊彻的托氏传记《先知三部曲·武装的先知》第七章第224页)。在1903年特别是1905年革命之后长期鼓吹布派与孟派之间的统一,并且强调自己的“非派别性”。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后,托洛茨基先在欧洲后赴美国,坚持国际主义,主张革命,反对战争。但他既不愿公开接受“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列宁派口号,也反对第二国际各党支持各自所在国战争的沙文主义右翼势力,仍在布派与孟派之间斡旋。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还在进行时,托洛茨基就采取了最激进的不断革命立场(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张把革命推向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匆忙启程由美国辗转回国以参与革命,途中遭英国政府非法逮捕于加拿大某集中营里(英国政府视托洛茨基等俄国流亡者为极端危险的人物),后遭到(在苏维埃的巨大压力下)俄国临时政府的强烈抗议而获释放。5月17日返抵彼得格勒,当即发表演说鼓吹将革命立即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当即被推为彼得格拉苏维埃执委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布尔什维克内部长期对革命阶段论(先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完成民主革命、再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不断革命论的关系混淆不清,列宁也一度宣扬革命阶段论,导致二月革命后当列宁从瑞士回国后鼓吹立即把革命推向社会主义革命时(这几乎与托洛茨基同时主张),布尔什维克干部纷纷反对(甚至像诺根、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资深老革命家也起来反对),当时许多人指责列宁犯了“托洛茨基主义”错误,结果被俄国临时政府逮捕。同时他也因这一戏剧性的天真冒险在工人群众中赢得了巨大声望(当然,后来1919年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的被暗杀证明列宁是更有先见之明的)。同年7月坐牢中的托洛茨基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缺席选为党中央委员。9月初代表革命工人的布尔什维克党员包括托洛茨基被怯懦的临时政府释放出狱。
  十月革命胜利后,托洛茨基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1918年1月在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提出“不战不和”的主张,代表多数派反对列宁的意见,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月,被免去外交人民委员职务。最后和约以微弱多数票(仅多一票)得以通过,而托当时恰恰投了弃权票并且保留自己意见,但他的中立举动等于帮了列宁那一派,而后来的历史证明列宁是对的(参见刘平梅《布列斯特和约问题的争论》)。托洛茨基后被任命苏俄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并缔造了苏维埃红军,担任其总司令。9月改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陆海军人民委员。1918-1920年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期间,在建设红军和战略战役指挥方面发挥了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1920年11-12月他撰文主张改革工会,加剧了俄共(布)党内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1923年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三头结成私党,代表新兴官僚层的利益(并且部分地反映着因新经济政策而崛起的富农利益),篡夺了苏联共产党的领导权,特别反对托洛茨基。1923年,随着德国革命的失败,托洛茨基牵头的40多名老布尔什维克联名发表“新方针”,提出振兴革命的新纲领,包括遏止新经济政策、实行计划经济、扩大工人阶级民主的一系列具体方针政策,但遭到斯大林等当权派打压。1924年1月21日 列宁逝世,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三头执政,合谋排挤托氏。斯大林在1924年提出了著名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这是对第二国际右翼伯恩施坦有关理论的继承发展,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修正,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对后世影响至深的斯大林主义路线。斯大林派从他们的观点出发将马列主义者攻击为所谓的“托洛茨基主义”“托派”,将早已被许多人淡忘的列宁与托洛茨基的旧分歧提出来,指责“托洛茨基主义”违背了“列宁主义”。列宁还曾忧心忡忡地对人说,我担心有人会利用我和托洛茨基过去的旧分歧搬弄是非;列宁生前把斗争矛头直指斯大林,并多次在病榻上要求托洛茨基代表他反对斯大林等人。1925年1月,斯大林派支配的俄共(布)中央全会通过《关于托洛茨基言论的决议》,批评他“企图用托洛茨基主义来偷换列宁主义”;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决定解除托洛茨基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1925年1月被迫辞军事人民委员之职。改任电气技术发展局局长,兼工业与技术委员会主席。从此斯大林修正主义通过种种合法及非法手段逐步篡夺了布尔什维克的领导权。5月,托洛茨基出任租让委员会主席,后任电力技术管理局局长和工业科学技术院院长。同年的联共(布)全国代表大会上,一名代表在大会发言结束时按照惯例呼号:“我们的领袖季诺维也夫和……对不起!”回头看了看政治局诸位成员,“也许是加米涅夫,万岁!”全场哄堂大笑,季诺维也夫抚掌狂笑,斯大林笑得喘不上气来,托洛茨基也为之莞尔,加米涅夫却一脸肃穆、压根儿笑不出来。
  1926年4-5月结成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盟,围绕工业化道路和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批判斯大林的反动观点。1927年8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八次全会通过决定,解除了托洛茨基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职务。1927年,托洛茨基坚决反对斯大林修正主义对中国大革命的瞎指挥,被开除出党。1928年被流放到阿拉木图。1929年2月12日被逐出国,抵土耳其。1932年被取消苏联国籍。
  在斯托斗争中,左翼反对派以托为首严重低估了官僚化倾向,错失斗争良机(在1925年之前左翼反对派有人提出武装推翻斯大林集团、将之关禁闭,但遭到托洛茨基反对。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当时甚至私下说要把斯大林送上绞刑架。托当时宁愿把斯大林当作同志、将斗争控制在党内范围,直到1928年共产国际六大问题才得以公开)。更要命的是,在当时论战双方都把列宁当作最高权威抬出时,托洛茨基等人却坚决反对公布列宁遗嘱(即列宁给中央委员会的信,信上对托洛茨基的评价非常高,却公开说斯大林“粗暴”,建议把他从总书记的位置上调开,参见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列宁文库)。另一个重大的主观原因是当时俄国革命者早已出现了分化,话说不到一起,对问题的敏锐性也有很大不同,致使左翼反对派不能在同一个时期里聚集起足够的力量。从客观方面看,国际工人阶级的革命情绪低落(1923年后),三年内战和反帝国主义干涉战争造成的最优秀的一批革命者和革命工人死伤、脱离大工业,以及俄国工人从新经济政策中得到的初步实惠,这些都严重削弱了左翼反对派的政治基础。但反对派在斗争的主观方面的失利无疑是其失败的更直接原因。
  托洛茨基错过1924-1927年的斗争良机而使左翼反对派失利后,拒绝承认苏联官僚化的不可逆转,仍寄希望于在苏联无产阶级推动下的上层政治改良,并且要求各国左翼反对派留在共产党内为革命路线而斗争。直至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才宣告第三国际无可救药,并认为只有一场自下而上的政治革命能够挽救堕落了的苏联工人国家,并指导其支持者为第四国际而斗争。

早年生活

  生于乌克兰赫尔松县扬努夫卡村的一个拥有三百俄亩左右土地的犹太富农家庭。1888年,来到敖德萨,考入一所德国人办的圣保罗教会学校。在敖德萨的八年学校生活,使之大开眼界。1896年,转到工业城市尼古拉耶夫城上学时,开始从事工人运动,组织"南俄工人同盟",并在工人中间进行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宣传工作。1898年初,"南俄工人同盟"遭破获,包括托洛茨基在内共200多人被捕入狱。在狱中 ,读了列宁刚出版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这是他首次阅读列宁的著作。那时的托洛茨基或许没有想到,他以后的革命生涯,会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紧密地连结在一起。1898年,被判处流放东西伯利亚四年。在流放地,用安蒂德·奥托的笔名经常给老民粹派分子在伊尔库茨克创办的合法的地方报纸《东方评论》写文章,探讨有关爱情、友谊、死亡、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这样一些"人生问题",他写过评论尼采左拉易卜生邓南遮莫泊桑果戈理赫尔岑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高尔基等著名学者和作家的文章,显示了出色的文艺批评才华。流放期间,认识了捷尔任斯基。1902年春,在流放地阅读了一份用复写纸印的《火星报》和列宁的《怎么办》,深受启发,决定逃出流放地去参加《火星报》派的革命活动。同年秋的一个晚上,托洛茨基逃出了西伯利亚来到萨马拉,当时护照署名托洛茨基,从此以后他就一直沿用这个名字。
  托洛茨基敏捷的思维,过人的精力和优美的文笔很快得到了列宁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工党革命同仁的尊敬和欣赏,列宁写信给普列汉诺夫,建议让托洛茨基参加《火星报》编辑部,担任第七名编委。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同是《火星报》的创办者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领袖,两人均具有深厚的理 论根底和杰出的领导才能,一时瑜亮,各有怀抱。普列汉诺夫对托洛茨基并没有好感,他对列宁器重托洛茨基不以为然,认为托 洛茨基在《火星报》上发表的那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只是花拳 绣腿,华而不实。在托洛茨基加入《火星报》编委会一事上,列宁与普列汉诺夫的分歧加深。列宁这一提议因普列汉诺夫的激烈反对而没有实现,决定只让他参加编辑部的会议,无表决权。1902年年底,托洛茨基按照《火星报》编辑部讨论的意见,到巴黎去从事争取俄国侨民团体的工作。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对党的性质和一些革命斗争问题的争论中,列宁与普列汉诺夫结成同盟,而托洛茨基却加入了对抗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的"党内反对派",成为"少数派"之猛将。托洛茨基激烈攻击列宁,说列宁"被权力欲所驱使",又说列宁像法国大革命时代雅各宾党人的领袖罗伯斯庇尔一样,会把革命引入歧途,"把党的委员会变成有无限权力的公安委员会";并宣称"反对列宁的关于中央集权政党的观点"。自己的"棍子"反过来打自己,这是列宁始料未及的。在这次大会上,俄国社会民 主工党分裂为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布尔什维克派)和"少数派"(孟什维克派);大会结束之后,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党正式建立。在这场激烈的党内斗争中,普列汉诺夫只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暂时与列宁站在一起,而在其他方面两人始终难以融洽。更多时候,普列汉诺夫向孟什维克让步,批评列宁也相当尖锐,如说列宁搞“波拿巴主义”,"他将成为罗伯斯庇尔式的人物"。而列宁是这样评价普列汉诺夫的:"1903年夏他还是一个布尔什维克,秋天时他左右摇摆,到年底他就成了一个狂热的孟什维克分子。"后来,普列汉诺夫成为孟什维克的思想领袖和理论家,成了布尔什维克和"列宁未来的敌人"。而普列汉诺夫于1918年4月留下的“政治遗嘱”(到了1999年11月才在俄国公开发表),分析了苏联党和国家将会遇到四大危机:饥荒危机、社会经济危机、意识形态危机和崩溃危机,最后政权瓦解。 根据普列汉诺夫的指示,这一预言直到苏联解体后才得以公布。
  1903年7月,以西伯利亚同盟委任的代表身份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围绕党纲和党章问题展开激烈斗争。托洛茨基在开始阶段曾与列宁同一阵线,但因不满列宁对老同志的态度而分道扬镳。
  大会闭幕后不久的9月,17名少数派分子立即在日内瓦召开了3天派别会议,会上通过了由托洛茨基和马尔托夫共同起草的《关于党内斗争的当前任务》的决议,攻击和抵制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机关报编辑部。会后,他们先后获得了中央机关报《火星报》、总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的领导地位。《火星报》从第五十二号起成了孟什维克的派报,被称为新《火星报》。托洛茨基随即为新《火星报》撰稿,他攻击列宁的主张是“雅各宾主义”,是企图建立个人独裁的罗伯斯庇尔,称列宁为“马克西米利安·列宁”。
  可是不久,托洛茨基又和孟什维克的领导人发生意见分歧。由于孟什维克的领袖们威胁要抵制中央委员会和《火星报》 ,托洛茨基等人也停止为《火星报》撰稿,列宁被迫辞去《火星报》的职务。孟什维克接管,普列汉诺夫出来收拾乱局。但普不能容忍托洛茨基留在《火星报》,下了驱逐令,并以辞职相要挟。1904年4月,他申明脱离新《火星报》编辑部,托洛茨基的名字就从《火星报》上消失了。此后,托洛茨基逐渐疏远孟什维克。1904年9月,托洛茨基在德国慕尼黑发表《致同志们的公开信》,与孟什维克绝交。

一九〇五年革命

  1905年1月9日(周日,俄历二月),彼得堡爆发大规模的工人和平请愿,遭到沙俄政府开枪镇压,由此引发了连绵不断的革命浪潮。此时,托洛茨基刚从慕尼黑到了日内瓦,他立即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以《彼得堡起义之后》为题发表。托洛茨基在文章中赞扬英勇的俄罗斯人民反抗沙皇的极权统治,认为君主立宪只是一种幻想。他号召人民推翻沙皇统治,“革命已然来了,她结束了我们政治的童年时代”。
  12月3日,在与彼得堡苏维埃的其他委员在开会时被逮捕。从此开始了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第二次监狱生活。在狱中,他研究了地租理论和俄国社会关系史。更重要的是,身陷囹圄的托洛茨基开始酝酿他的" 不断革命"的思想,这些早期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具有理论学说的" 托洛茨基主义"。
  1906年,写成了题为《总结与展望》的长文,以"总结"1905年革命为名,第一次论述了"不断革命"论。他在《自传》中认为这本书是"当时论证不断革命的理论方面一篇最完善的表述"。认为俄国的民主革命必然要由工人阶级来领导,以无产阶级专政来完成,并由此发展成社会主义革命。

一战前夕

  1906年11月被判终身流放。1907年2月,在流放途中,借口坐骨神经痛要求住院治疗,乘人不备便设法从西伯利亚别烈左沃逃脱,经彼得堡到芬兰,不久又搭乘一艘开往瑞典的轮船,抵达斯德哥尔摩,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此后穿梭于伦敦、柏林、维也纳、苏黎世、巴黎等欧洲各个城市,成为流浪的革命家。在柏林认识了被当时的革命者称为"欧洲社会主义的‘精神导师’、马克思主义的‘教皇’"的卡尔·考茨基,却认为考茨基这位大师的思想相当平庸,使他感到失望;后来又认识了弗兰茨·梅林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等著名的德国革命家。卢森堡和托洛茨基一样,反对孟什维克的革命观,但又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布尔什维克的活动,希望看到俄国革命运动“欧洲化”。
  1907年4月下旬,以梯弗里斯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尽量弥合布孟两派的分歧,维持党的统一。8月,参加了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代表大会。
  1912年1月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俄代表会议,决定把孟什维克取消派开除出党,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对此,托洛茨基等人又是集会巴黎,又是向第二国际告状,攻击会议是“欺诈行为和篡权”,是“政变”,是“分裂”。8月25-28日,托洛茨基又集合孟什维克、取消派召回派崩得分子,在维也纳召开代表会议,结成了"八月联盟"。此时的托洛茨基,在革命的十字街头似乎无所适从。

一战期间

  一战爆发后,反对列宁提出的“变现代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的策略口号。1915年9月,出席了齐美尔瓦尔德代表会议,在会上他追随占多数的考茨基中派,反对列宁提出的同第二国际断绝关系、建立第三国际的主张。但同时他坚持国际主义,主张革命反对战争。
  波兰托派领袖多伊彻认为,从1907-1914年,是托洛茨基政治生命史上无所作为的一章。1914-1916年,托洛茨基在巴黎逗留了两年,1916年9月,托洛茨基的《我们的言论报》被法国当局查封,托洛茨基本人被驱逐出法国,赴西班牙,接着又被西班牙当局押送上船赴美国,1917年1月到纽约,在那里遇到了布哈林,他马上加入布哈林等人在美国主编的《新世界报》编辑部。他还活跃在纽约和费城一带,到处演讲,做革命鼓动工作。2月底,俄国国内爆发革命的消息传到了纽约,托洛茨基更是活跃,急忙办理回国手续。3月27日,托洛茨基在归国途中遭到英国警方扣押,5月才抵达彼得格勒(此前一个月,列宁已回到俄国)。这时候的俄罗斯大地,风雷激荡,由资产阶级领导推翻沙皇统治的“二月革命”刚刚过去不久,而另一场由无产阶级举义的震撼世界的革命即将爆发。
  至此,托洛茨基充分发挥出其政治潜能,在革命运动中叱咤风云,“个人品格大放异彩”。他已经可以不把普列汉诺夫之流看在眼内了,其在革命群众中的威望,连列宁也稍逊一筹。卢那察尔斯基说:“在托洛茨基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功的影响下,在他的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不少接近托洛茨基的人都有认为他是俄国革命的头号领袖的倾向。”1917年7月,托洛茨基被克伦斯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逮捕,很快就在9月获释。历史在等待着列宁和托洛茨基们发动改天换地的大变革。俄历10月25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十月革命爆发,克伦斯基政府垮台 。

十月革命

  回到俄国后,参加了"区联派"的国际主义小组。区联派原是1913年11月在彼得堡成立的中派组织(主要阶级成分是彼得堡工业区的四千多产业工人)。1917年5月,鉴于区联派基本上采取了同护国派断绝关系的立场,列宁主张同他们联合,6月,资产阶级政府以"德国间谍"罪名将托洛茨基逮捕入狱。在同年7月布尔什维克召开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作出决议,吸收托洛茨基和整个区联派加入布尔什维克,在狱中被选为中央委员。9月初,获释出狱,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这时彼得格勒已转向布尔什维克。10月10日,在列宁主持下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央会议,决定在最近期间开始武装起义。当时,托洛茨基是很少数支持发动十月革命的领导人之一(其他支持发动十月革命的除众所周知的列宁之外,还有柯伦泰、布哈林等)。他虽投票赞同起义,却主张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来决定夺取政权的问题。
  起义爆发后,正是托洛茨基在列宁不在的情况下一手领导了十月革命,托洛茨基作为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主席,实际组织了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可以肯定的是,托洛茨基是十月革命的主要领袖和最大功臣。

布列斯特

  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季维诺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不和),中央委员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支持托洛茨基。
  1918年1月2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列宁的主张终因处于少数,未能被通过。
  1918年1月24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
  1月30日,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
  2月18日,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任没有停止进攻,并于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苏俄党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发生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

红军之父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1918年3月辞去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任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9月改组为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持建军工作,指挥红军与协约国入侵军队与白党军队作战担任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军事人民委员,具体负责组建红军和指挥军事作战。
  国内战争期间,一直乘坐指挥专列巡回于俄国各战区,为红军的组建和壮大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成为国内各条战线上胜利的"唯一的组织者","红军的缔造者"、"红军的领袖和组织者",被外界誉为“红色拿破仑”,当时连斯大林也不得不认同。但因行事严酷,也遭到谴责。

经济与工会

  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全国进入恢复国民经济的新时期。但此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已经部分显露出来。1920年初赴乌拉尔地区考察,返回后便在俄共政治局中首先提出实行渐进农业税,但遭到当时普遍抱乐观态度的其他中央委员的反对。
  随后主持铁路工作,认为在战时共产主义体制下工会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在1920年11月初召开的全俄工会第五次代表会议上,反对在工会中扩大民主,主张把行政命令的方法搬到工会中。提出把战时共产主义的"螺丝钉扭紧一下"和"把工会整刷一下"的口号。对此列宁、季诺维也夫、布哈林、托洛茨基等人在中央政治局展开了持续数月的激烈的争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对工会问题的争论作了总结,肯定了列宁为首的中央的路线。
  此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国内经济危机加重并导致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被终止,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

反对官僚

前期

  1922年12月,列宁抱病重新审查了与格鲁吉亚布尔什维克冲突的前因后果,终于明白了斯大林作为民族人民委员在格鲁吉亚的粗暴举动。他发现斯大林加诸格鲁吉亚“分裂主义者”的指控都是虚假的。
  列宁和托洛茨基的矛盾造就了斯大林。作为苏维埃体制下最杰出的三位领导人,在革命时期尚可以容忍的分歧,在官僚体制下已发展为势同水火。列宁对这位杰出人物感到恐惧,他是随时会将自己拉下宝座的人。尽管在最重大的战略问题上,他们最后总是保持一致。但托洛茨基才华太高,威望太大,对于一个集权体制的最高统治者而言,这足以使他产生猜忌。
  但他毕竟曾是一位革命者,而且他需要托洛茨基的才能,所以没有对托洛茨基做出太大的进攻。但至少必须做出限制,至少在他在位时不能有所逾越。而斯大林,列宁将他视为保障自己最高权力的工具,斯大林的作用就是限制托洛茨基,就是作为强有力的执行者。托洛茨基感觉到了这一点,在自己的自传中,他提到了斯大林不断被赋予权力,党机器的权力不断集中的的过程,也透露出列宁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政令行使的更为畅通。也就这样,斯大林开始掌握了党机器。
  列宁健康时,还能将他作为一件工具,但现在他已经住进了护理室,实际上被看管起来了。所以,列宁才总是抱怨,医生总是在加以限制,他对外界的情况总是一无所知。所以,列宁知道格鲁吉亚的真相后才如此震惊,事件本身尚且不论,更吃惊的是斯大林表现出来的势力和野心,他知道自己已经被这件原来的工具控制了。
  斯大林获得了看护列宁的权力,熟知中国历史,清楚雍正皇帝这一段历史的人不难理解,斯大林通过此举获得了继承最高权力的保障。列宁急切地想解除斯大林的看管,所以才屡次表示对斯大林的不信任,我们就不难理解列宁写给斯大林的信件,要求斯大林向自己妻子道歉,接着要求解除一切私人关系的信件的深层目的。但唯一能解除这一权力的是政治局,由于“三驾马车”和”五人小组“的存在,也就等于是要求斯大林自己放弃这一权力,列宁这一目的无疑会落空。
  列宁最终选择了与“托洛茨基同志一致”的意见,除了这次的“格鲁吉亚问题”外,在“对外贸易垄断权”、“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优先地位”、“共产国际的统一战线”、“对工农检察院的批评”、“党的官僚主义”等等一系列国内外重大问题上,列宁和托洛茨基也都是团结一致甚至是紧密合作的。然而,在几次重大斗争中,托洛茨基选择了“靠不住的妥协”,与列宁的合作最终走向失败。
  “当列宁还能从事斗争时,托洛茨基依靠列宁的支持,还有获胜的可能,甚至在列宁逝世后,他利用列宁交给他的“炸弹”,也仍有获胜的可能。但他却出于对“空位期”和党的分裂的顾虑,没有积极地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从而导致自己彻底的失败。当列宁已经决定撤消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开除其党羽奥尔忠尼启则和捷尔任斯基的党籍时,他还有所保留,仍希望斯大林能改过自新,希望最高领导层能竭诚合作。在他的对手们私下策划要在政治上把他搞垮时,他却令人不解地无所作为,竟然还去郊区打猎,以致染上使他丧失战斗力的疾病。托洛茨基这样做,也许是意识到力量对比悬殊,如他在自传中所说的,即便获得胜利,其结果能维持多久是颇成问题的。也许他是出于自信,象他这样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转折契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人,只要有机会,必将会东山再起。因此,他想进行一场长期斗争,从做青年工作入手。
  但他没有充分认识他的对手斯大林,对手们针对他进行的斗争的性质也不够明确。这场斗争对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来说,是一场夺取最高权力的斗争,夺取权力是唯一目标,因而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权力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斗争的对手是获得或保持权力的障碍,不把障碍除掉就得不到权力,所以就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干掉对手,这场斗争与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以往的党内斗争完全不同,在那些斗争中,尽管不排除策略,但要取胜主要是依靠理论和决策的正确性,通过辩论和投票解决问题。这种党内斗争是同志之间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分歧的斗争,斗争的双方是同志,所以允许人犯错误、允许保留观点,也给人改过的机会。可惜这个优良的党内斗争传统被罪恶的夺权斗争破坏殆尽。”(《托落茨基自传》中译本译者前言)

后期

  1924年1月21日,列宁与世长辞。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三头执政,合谋排挤托洛茨基。
  1924年秋,接连抛出《论列宁》和为《1917年》一书所写的序言《十月的教训》等小册子,被指责为“篡改历史,歪曲列宁形象,诋毁列宁主义,抬高自己的身价,妄图以托洛茨基主义来顶替列宁主义,改变党的路线”。在托洛茨基发动新的进攻面前,斯大林立即进行了坚决的回击。斯大林先后发表了《论列宁》,《论列宁主义基础》等重要著作进行争斗,同时向全党提出了"埋葬托洛茨基主义这一思潮"的口号。1925年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批判了托洛茨基的言行,解除了其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并给予最严厉警告。
  1926年春夏之际,托洛茨基与季诺维也夫等人结成新的反斯派联盟,即所谓“托季反党联盟”。他们挑起了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辩论。他们提出的《世界分工论》、《超工业化计划》等理论和做法,在全党对未来一片乐观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受到全党的谴责和否定。托季反党联盟的活动遭到沉重打击以后,暂时有所收敛。当英国张伯伦政府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重新发动反苏武装干涉之际,托洛茨基又加紧了他们的活动。炮制和散布了大量纲领和宣言,其中有《十三人宣言》(1926年7月)、《八十三人宣言》(1927年5月25日)、《十五人政纲》(1927年6月)、《反对派政纲》(又称《九月三日政纲》)、《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者(反对派)提交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提纲》等等,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了全面攻击。对托洛茨基这些言论和活动,联共(布)中央决定把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先后开除出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解除季诺维也夫的共产国际主席、托洛茨基候补执行委员的职务。
  季诺维也夫在这场斗争中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他的下场也十分可悲。开始时,他为了实现其权力野心,无原则地与斯大林勾结在一起,并且比斯大林更加迫不及待地想把托洛茨基驱逐出党的领导层,在苏共十二大上,又是他主张扣压列宁的“遗嘱”。季诺维也夫打着他的如意算盘,他想利用擅长捣阴谋诡计的斯大林除掉托洛茨基,只要托洛茨基一垮台,第一把交椅非他莫属。列宁建立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最高领导核心毕竟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党的最高领导权决不会落到一个只会在幕后摘小动作的人的手中。但他错了,他想利用斯大林时却被斯大林所利用,他也没有想到他与斯大林联合进行无原则的权力斗争时,对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基础和党的原则破坏有多大。
  托洛茨基垮台之后,斯大林马上把矛头对准了季诺维也夫。季诺维也夫发现上当,便转而与托洛茨基结盟,但为时已晚,斯大林已牢牢地控制了全党,他动用一切力量,使反对派处于被动挨打、根本无法进行政治斗争的地步。季诺维也夫为了免遭天顶之灾,又向斯大林投降。此后,他更是被斯大林玩弄于股掌之上。基洛夫被暗杀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被以列宁格勒反对派总部组织暗杀基洛夫的罪名逮捕并判刑,后来又再次进行审判,被判处死刑。他们早就了解斯大林的为人和残忍本性,他们在与托洛茨基结盟前就写下遗书,一旦意外死亡,定 是被斯大林暗杀。尽管如此,他们在内务部严刑逼迫他们承认捏造的罪行时,仍相信斯大林虚假的承诺而在法庭上自作自践。季诺维也夫临刑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看在上帝的面上,同志们,看在上帝的面上,请给斯大林同志打个电话吧!”——《斯大林肃反秘史》
  1927年中国第二次革命失败,托洛茨基抨击了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托洛茨基屡次提议要中共退出国民党,及采取独立的工农革命政策,均遭斯大林控制下的第三国际(共产国际)拒绝(共产国际当时的计划是把国民党吸收入共产国际),终至中共及工农群众在毫无戒备下遭国民党屠杀。中国革命的失败,使斯大林感到恐惧,他加紧打击托季联盟,托季联盟成员却并没有停止行动。11月7日,他们纠集其追随者组织了游行示威,走上了公开反对斯大林的道路。对此,联共(布)党采取了断然措施:11月14日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开除出党,托季联盟被彻底击溃了。许多“党内左翼反对派份子”被逮捕、流放。苏共十五大以后,斯大林领导的中央对“党内左翼反对派份子”和支持或同情反对派观点的人采取了严厉的行政制裁措施。最先被流放的当然是托洛茨基。

再次流亡

  1928年1月,被流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在流放所,并未停止活动。不仅同全国各地的余党频繁通信,为之出谋划策,还加紧撰写著作,起草了几十万字的《共产国际纲领草案(对基本原理的批判)》,继续攻击联共(布)和共产国际。此时托派已从反对派完全变成了“反苏维埃组织”、"敌视无产阶级专政的组织"。因此,1929年1月20日苏联政府决定将其驱逐出境。1932年2月又剥夺了其苏联公民权。
  被驱逐出国后,先后流亡土耳其的普林基波岛、法国和挪威等地,最后定居墨西哥。流亡期间,受到各进步团体的隆重欢迎。此间一直进行着反斯大林主义的活动。写了大量著作反对斯大林,坚持和宣传“不断革命论”。
  西班牙内战期间,支持无政府主义者,遭到斯大林主义者的仇视。希特勒在德国登台后,第三国际不顾托洛茨基自1930年以来不断的警告,大大低估纳粹党的危险性,同时拒绝与社会民主党建立统一战线对抗纳粹,结果使德国工人阶级的组织——长期处于国内第一大党地位的德国共产党毫无抵抗地被粉碎,并使法西斯势力横行十余年。

再造国际

  居住墨西哥期间,托洛茨基表示不会干预和评论墨西哥内政,但在国际与苏联的问题上,却加紧开展政治活动。他把建立托派第四国际作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发动了一场组织成立第四国际的运动。1938年9月3日,30多名来自10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开会,成立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革命党。

缺席处死

  1937年1月23-30日,苏联最高人民法庭开庭审讯所谓 “托洛茨基反苏案”,13名“托派份子”被判处死刑。而托洛茨基及其儿子被作为“人民公敌”被控为各种旨在颠覆苏联政府的阴谋、破坏、暗杀活动的主谋和指使者。1938年3月,莫斯科又宣判,托洛茨基与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日本勾结,还与英国和波兰的政府达成卖国协议;同时被控暗杀基洛夫和企图谋害斯大林等人,又指控其谋害高尔基等人。就这样,托洛茨基被足足三次缺席判处死刑。

惨遭暗杀

  二战期间,托洛茨基和斯大林都认为战后将掀起革命高潮,为争夺对革命的领导权,两方加紧斗争。苏联情报部门策划了暗杀行动,苏联内务部从1931年起就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暗杀托洛茨基的小组。在墨西哥,他先是住在墨西哥左翼画家迪亚哥·里维拉和弗里达·卡洛夫妇的家中。因与弗里达有染而搬出,另找了一个附近的房子居住,其间躲过多次暗杀。1940年,在家中被他当作朋友的苏联情报单位特务拉蒙·麦卡德(Ramón Mercader)用冰斧残忍的凿入托洛茨基的后脑将其杀害。随着档案的披露,证明斯大林对这次暗杀行动负责。麦卡德因为谋杀托洛茨基被判20年有期徒刑,出狱后于1978年在古巴去世。

影响后世

  托洛茨基的思想理论并未随着他的逝世而消亡,世界各地或多或少都有其追随者。更为重要的是,今天在斯大林体制崩溃和苏联解体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期中,托洛茨基主义成为一个新的突出反抗全球性政治倒退的一个方向,具有其它任何主义都不可代替的功能,逐步为各地共运组织所重新认识和理解。对当今世界,更具启发性和前瞻性,对其思想的重新解读近年来也渐渐被人们关注。
  巴西劳工党(Partido dos Trabalhadores)(Workers' Party (Brazil)) 巴西最大左翼政党,也是该国执政党。成立于1980年2月10日,总部位于圣保罗Rua Silveira Martins, 132 Centro,意识形态属社会主义和托洛茨基主义(少数派系) 。

托洛茨基主义

  源于全世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托洛茨基反对斯大林派篡改列宁主义的政治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维护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革命传统的延续,以主张工人阶级先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斯大林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在反对斯大林主义方面,强调废除官僚专制;在反对社会民主主义方面,倡导战斗性的工人革命。

定义

  托洛茨基主义常被不知道的人误以为是共产思想里面的无政府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系谱上,其属于左翼。其不同于斯大林派对列宁主义的篡改。本质上,仍坚持阶级斗争理念,坚持工人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这两个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持苏联的民主权利,倡导工人民主,反对与帝国主义势力进行政治交易,反对秘密外交,拥护世界革命。
  美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詹姆斯·坎农在《美国托洛茨基主义史》写道:“托洛茨基主义并不是新的运动、教条,而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恢复和再生,这种恢复和再生在俄国革命和早期的共产国际得到了详细的解释和演绎。”
  “托派”一词在斯大林-毛主义者的词典中是极左或极右的象征,也是中伤构陷政治异己的名词。这种极其可笑的区分使托洛茨基主义者觉得异常光荣,因为他们认为叛徒主动与自己区分,证明自己与之并非一伍,同时也证明自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徒。
  与在21世纪的今天,“政治革命” 的理论似乎已经不再适用,因为几乎所有的官僚工人国家已经瓦解。虽然经过巨大的历史转变,不断革命论仍然保持着其适当性的现实意义。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过渡纲领对于很多托洛茨基主义者来说仍然是正确的。

主要著作

  1929-1940年流亡期间,写下大量具有启发性的伟大著作。尽管苏联当权者歪曲社会主义多年,二战后苏联境内仍有工人只看了托洛茨基的部分著作就走上反对斯大林集团的革命社会主义道路。在左翼反对派的历史影响下,苏联国内一直有零星的地下左翼反对派积极运动,直至苏联解体,其影响力可想。
 
  托洛茨基最重要的著作(部分):
  1、《被背叛的革命》(1936)。以分析苏联的所有重要方面(革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为中心,紧紧围绕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前途,堪称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列宁《国家与革命》之后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继承发展。
  2、《俄国革命史》(1930)。对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极为详实的真实记录,大量的普通士兵观察来自作者本人的亲身参与(他本人就是十月革命的富有戏剧性的著名“演员”之一)。
  3、《列宁以后的第三国际》(又名《共产国际纲领批判》,1928)。这个小册子是写给共产国际六大的批判提纲,由此共产国际的重大路线斗争才公开出来,但只限量复印了一部分给与会代表,不久又收回了。该著作不仅在于抨击了列宁以后共产国际的修正主义路线,还阐述了革命无产阶级自己的纲领和战略战术思想,具有长久的历史理论价值。内容具体不说,仅举一例,当时美国共产党代表设法“骗”到一份,看完后当即热烈支持托洛茨基,并把该文件带回美国,迅速得到一批美国工人运动干部的支持,由此开创了美国托派共产主义运动。30年代一度占据该国工人运动支配地位的智利伊达尔戈派共产党也是从接受托洛茨基的共产国际纲领批判开始,热烈接受托派主张。
  4、《总结与前瞻》(1906)。
  5、《一九〇五年》(1906)。描述1905年俄国革命。与《俄国革命史》具有类似的重要性。
  6、《文学与革命》。
  7、《斯大林与中国革命》(1930)。对初步了解本国现代革命史的中国人来说,此书更有现实启发性。中国大革命(1925-1927)的失败对20世纪中国历史影响极深,而中国人却对这位与斯大林有同等重要性(不论正反意义,仅从重要性而言)的革命领导者的分析孤陋寡闻。
  8、《斯大林评传》这是一位苏联红军缔造者对斯大林的全面解读,也是一部给作者本人直接招来杀身之祸的书。当我们翻开这本传记,让我们吃惊的将是斯大林谨慎而诡谲的性格特点和他暴力、冷酷的一个又一个阴谋,从而还原了一个阴暗但真实的斯大林。
  9、《我的生平》回忆他一生的事业。
  ★上述列举在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都有在线阅读版。其实因缺乏中文翻译,托洛茨基许多著述仍未与中国读者见面。

关于《斯大林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列夫·托洛茨基是苏联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列宁最亲密的战友,苏联红军的缔造者。作为深知苏共早期党史和军事史的党政军的先驱人物,托洛茨基虽然孤傲狷介,不结党营私,在列宁逝世后竟然没有成为列宁的接班人,而斯大林在最终却能在政治局委员的绝大多数人的拥护下成为了一个独裁统治者。本书即是托洛茨基将斯大林不为人知的行为和心思逐层揭露的一本政治传记。斯大林和列宁的关系真的并不亲密,甚至在列宁病重期间极度恶化乃至决裂吗?那么,列宁在病得难以忍受痛苦的时刻,真的可能向斯大林索要毒药吗?斯大林是如何取得加里宁、季诺维也夫等人的信任,让他们拥戴他呢?斯大林又是如何取代列宁的?俄国革命者曾经“用暴力抢夺金钱”作为经费吗?这是一位苏联红军缔造者对斯大林的全面解读,也是一部给作者本人直接招来杀身之祸的书。当我们翻开这本传记,让我们吃惊的将是斯大林谨慎而诡谲的性格特点和他暴力、冷酷的一个又一个阴谋,从而还原了一个阴暗但真实的斯大林。
  作者简介:
  托洛茨基(1897~1940),原名列夫·达维多维奇·布隆施泰因,俄国与国际历史上最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苏联红军的缔造者之一,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具争议的左翼反对派领袖,他以对古典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的独创性发展闻名于世,第三共产国际和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之一。1927年,托洛茨基因坚决反对斯大林对中国大革命的瞎指挥,被开除出党。著有《被背叛的革命》《列宁以后的第三国际》《总结与前瞻》《1905》《斯大林与中国革命》等著作。
  编辑推荐:
  斯大林是阴谋取代列宁的吗?斯大林是如何取得加里宁、季诺维也夫等人的信任,让他们拥戴他呢?列宁曾向斯大林索要毒药?俄国革命者“用暴力抢夺金钱”当经费?
   现今市面上唯一一部由托洛茨基撰写的斯大林评传。作者因为本书的写作而遭暗杀,由此可见本书的权威性,在文字方面的尖锐性。
  一位苏联红军缔造者对斯大林的全面解读一部给托洛茨基直接带来杀身之祸的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