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广州

打印 被阅读次数


3
月初的一天来到广州,感觉像是进入一座“雾都”:潮湿、阴寒,白濛濛一片。傍晚到的飞机,接我的朋友送我去酒店,途径广州新地标“小蛮腰”- 亚运前刚落成的广州新电视塔,朋友自豪地说:“快看快看,那就是‘小蛮腰’!”“在哪啊?”我伸长了脖子,却什么也看不到。“就在你头顶啊!”我再仔细地望,才隐隐约约在夜空中见到一两丝光,整座“小蛮腰”,都几乎被雾霭淹没了!

朋友说这样的天气并不寻常,虽然每年三月都有“回南天”,但潮湿成这样,并不多见。家家户户都将门窗紧闭,一打开湿气就会涌进屋,然后天花、地板都会渗出水来。广州人一年里最讨厌的就是这样的日子,湿湿霉霉,人的心情也变得郁闷。庆幸这样只维持了几天,几天之后,天气渐渐晴朗,气温回升,阳光也出来了。原先朦朦胧胧的景物,也逐渐地清晰起来,于是这座城市便一点一点地呈现在眼前。

这是一座现代、摩登的城市,具备着大城市所有的因素:人多、车多、高楼多。在北美中等城市可能跑遍一个城市才能见到一座的超级建筑物,在这里却隔几个街口就能见到一座,尤其在新的商业中心天河区。地铁四通八达,象强大的蜘蛛网,将市郊及周边的小城市连接起来,去再远的地方,也只是地铁线上的一个站名,有点象东京的铁道网。广州人拥有私家车的比例也很高,我认识的家庭中基本上都有一辆或两辆,在繁华地段拥有一个私家车位,可以去到7080万人民币,让人咋舌。这里不愧是“花城”,早春三月,已经姹紫嫣红,我最喜欢从市区开往机场那一段,沿途种了一片又一片的樱花树,在阳光下开得缤纷灿烂。我住的酒店位于珠江边,每天清晨都能听见小鸟在窗外大声地叫,在钢筋水泥中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声音,感觉特别舒服。

现代化的建筑物,环绕的绿水,清新的绿化带……据说这一切都有赖于去年刚刚结束的亚运会,政府大洒金钱狠狠整顿了一下市容!市民曾经颇有微言,亚运前的一、两年,都被这些大规模的基建、整修影响着生活,这让我想起北京的奥运会和上海的世博,都被当地人称为“面子工程”。不过现在再回看,政府把钱花在大家都看得到的事物上,也总好过不知花到了哪去。至少,现在的广州,确实让人赏心悦目。


这里总有着种种稀奇古怪的、不大协调的东西,比如说:
71便利店里可以买到红酒;酒吧从3岁到80岁都能进去;地铁里有日理万机、眼睛一刻不离电脑的白领,也有拎着一堆破旧行李,一进去就“哗啦”一声撒在地上,然后安坐在上面的民工; “麦当劳”、“真功夫”这些快餐店,可以开到广州最古老的风景区白云山山顶;“肯德基”里能吃到炸鸡,也能吃到白粥油条;服务行业基本上是清一色操着“半闲不淡”广东话的人,却熟识地以本地人的姿态,服务着大众……

就是这些看似不协调的东西,在这里却又莫名其妙协调地搭配在一起。南腔北调、新旧交错、华洋杂粹…… 就是这座城市的特色。或者,这本来就是一座南北汇集、四方溶合的城市,无规律,本身就是它的规律。在这里你会知道什么叫“存在即是合理”。不要以为广州只是广州人居住的地方,广州早已是一座移民城市,以前是国内各省市的人“南漂”到这里,现在更是有不少“漂洋过海”的人在这里定居,有日本人、韩国人聚居的社区,也有黑人、白人聚居的社区;更有一片树叶掉下来,会打到一大片的 海归。晚上去宵夜,犹如进入“联合国”,四周有我根本听不懂的地方方言、有广东话、普通话、英文、法文…… 我以为我长期生活在海外,惯了这样“Multi Language”的环境,却原来广州人也早已对这样的环境,处之泰然。


当地人会告诉你,爱上广州,从爱上它的美食开始。吃在广州,确实是名不虚传。广州的美食,不是在美国、加拿大的唐人街就能吃到的,可能广东人什么都讲“新鲜”,就一个“鲜”字,就已经无法比拟。广东人的嘴都吃得刁,不是特别好吃的东西,都很难触动他们的食神经。有一家叫“炳胜”的连锁酒家,一开始只是一家简陋的海鲜酒家,就是因为做得好吃,食客蜂拥而至,现在越开越大,越开越多,短短几年,已经成为拥有十几家连锁店的饮食集团。建议去广州玩的朋友,不妨去品尝一下,觉得它挺能代表现代广东粤菜的水平。还有一家我自己挺喜欢的,叫“黄鳝世家”,也是连锁酒家,里面的“黄鳝饭”,堪称一绝。不过如果想既体验本地文化,又品尝本地美食,还是要去到广州的老城区
- 荔湾区。在那些窄窄弯弯的小巷穿来穿去,你会看到旧式带“趟栊”的老房子,看到老广州人聚在榕树下搓着麻将唱着大戏。虽然我是那种一听见大锣大鼓就会头疼的人,不过也乐于体验一下这样的民风。在小巷里还能淘到一些正宗的广东小食,如:鱼皮,濑粉,艇仔粥,双皮奶,红豆糕,钵仔糕…… 还有各式各样的炖品,都物美价廉。到了晚上,你又可以回到二沙岛那些情调高雅的西餐厅,吃着法国田螺或牛排,喝着红酒,有一家叫“塞纳河”的,主厨是法国人,出品不错。还有家“红城堡西餐厅”,晚上坐在江边的沙地上,吹着夜风,听着音乐,情调不错。这里居然能吃到“烤羊肉串”,再一次令你跌破眼镜……

某晚去听“迷你音乐会”时,还遇到了几个从加拿大回去的洋人“老乡”,他们都长期在广州生活,要么在那工作,要么做生意。说起在广州吃喝玩乐的“腐败事”,个个都精神抖擞、津津乐道。我问其中一个“老乡”:“你不想念加拿大了?”他说:“当然想念!只不过,很不同的生活形态,这里刺激、挑战、机会多,多玩几年再回去……”另一“老乡”则说:广州人的眼界,比他想象中要开阔 ……有时觉得这世界真是奇妙,我们跑到别人的地方生存,别人又跑到我们的地方生存,动极思静,静极又思动,完全取决于你想要怎样的生活形态。


既市井又小资,既传统又新潮,既低调又高扬……
 其实无论你怎样形容广州人,他们都不大在乎,他们好象天生就有一种“滋油淡定”,管你别人怎么看,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是。广州人的神经都挺大条,包容性也强,可能这里开放得早吧,什么稀奇古怪、大风大浪的事情都经历过。这里富裕得也早,所以极少见到炫富的人,反而“禾秆盖珍珠”的,见到不少。这里最多的是中产一族,最快活的是退休一族,最大压力的是上学一族……

城外人看城内,总是最先看到歌舞升平的景象。我只在这里停留了几个星期,以这么短的时间去观察一座城市,就犹如去博物馆看一幅画,只能看到这幅画的色彩鲜不鲜艳,景物漂不漂亮,还看不进画中人的神髓。但是,这幅画吸引了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去,成为画中人,我想,也总有它的原因吧!





珠江夜景及“小蛮腰”



 珠江两岸




广州“太古汇”




太古汇广场




“炳胜”酒家





广州“荔湾涌”





西关带“趟笼”的老房子





“荔湾涌”两旁的小食





 老城区的参天古树




聚在一起唱大戏的老广州人





流花湖畔,光影流苏



mc 发表评论于
好耐无返去啦。勿都变晒啦!好想见下D旧街坊,都搬走晒。
lilizhao430 发表评论于
什么都是一多了就不精了,现在的炳胜和前几年比差多了。
Blue.Crab 发表评论于
Judging from the pictures, GZ in your eyes was just so so and definitely not the finest I have ever seen.
四月的天空 发表评论于
想念广州了!
zhengnan 发表评论于
这篇对你的文章是个很好的补充,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13267/201204/6784.html?page=1#mark
zhengnan 发表评论于
可惜骑楼越拆越少,中山5路的大,小马站更是推平了,不过中山4路的城隍庙倒是恢复了。
zhengnan 发表评论于
目前只有8条地铁还是不能应付公共交通的要求,起码要再加5条才够。
zhengnan 发表评论于
炳胜众多店面中听说是海印桥南那一家出品最好,可惜我只去过河南那家。楼主有上去广州塔观光吗?
wws_mom 发表评论于
回复prettymama的评论:
我也喜欢“黄鳝世家”。 在黄花岗也有分店。
稻穗儿 发表评论于
你的相片,勾起了我的乡愁。
prettymama 发表评论于
'黄鳝世家‘的黄鳝饭。Yummmmmm。
去越秀公园对面的兰圃小坐一下是我的最爱。
茅斌骚客 发表评论于
奇怪,广州点解咁低调?“禾秆冚珍珠”?係唔係真㗎?不过好想去睇下。
清清泉源 发表评论于
三月初晨六点到白云机场,一直在场内小店喝咖啡到九点迎到从杭州来的朋友,坐上车后发现长裤侧面被纵向划破约十五厘米长口,竟没伤及后面裤兜里钱包和前面悬在腰带上的粮袋。心中难免失落万分,有叹道:缘近神偷却失之交臂,巧遇高人而未伺俸拜。

白天的蛮腰包绕在齐腰的烟囱之间雾蒙胧了无腰趣,倒是楼主聪明,有词为证:华灯逐尘雾,夜至始显妖。

深圳华侨城附近新辟一景,似称海浪湾啥的,内有一馆,名曰西贝,牛羊肉整得古色古香,抢尽咫尺之遥俏江南的风头。有诗曰:贾不假,西贝牛羊江南耍。
zhuganxiang 发表评论于
广州的确很舒服的城市。
老司鸡 发表评论于
趟栊
:注册笔名: 发表评论于
想回家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