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称中国应在L-15基础上开发专用舰载攻击机

韩国军事网站《Viggen军事论坛》2012年5月21日发表文章,认为未来中国航母应装备类似俄制苏-25亚音速专用型舰载攻击机,借以提升两栖打击能力。文章认为,即使中国装备航母,其使命也会有别于美国航母,将以两栖作战为主要使命。此时,类似苏-25的专用型亚音速舰载攻击机将较之传统舰载机更有优势。而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对已经研发成功的L-15型高级教练机进行系统升级,将可获得一款性能优秀的专用型亚音速舰载攻击机。

英国媒体披露,美国空军已经明确表态,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研制的F-35B战机出勤率将低下,美国空军将不会用F-35替代现役的A-10攻击机。尽管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海军一直没有现声,但对F-35的不满却已由来已久。而对于正在大力发展航母与舰载机的中国而言,F-35的失败预示,将第五代战机送上航母并非良策。而着眼于中国未来航母编队繁重的两栖支援作战任务,何种战机又将成为最佳选择呢?答案就是在L-15高级教练机的基础上升级而来,类似俄制苏-25的舰载专用型亚音速舰载攻击机。

首先,中国国产航母在可预见的时期将被用于支援两栖作战。

随着“瓦良格”号航母的不断试航,中国将迎来航母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现在的关键在于,在可预见的时期,中国航母将担任何种作战任务?受到美国制造的“中国威胁论”的蛊惑,很多人认为中国航母的首要敌人就是美国航母。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苏联在航母发展上的教训告诉中国,以美国模式去发展航母,反过来再去对抗美国是不可能成功的。另一方面,中国发展航母带有一定的功能性,即中国希望航母在日后面临的两栖作战中起到支柱作用。而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两栖作战将是中国海军面临的主要作战任务。

随着071型两栖船坞登陆舰的大量服役,以及具备全通甲板的国产两栖攻击舰在泰国防展上的亮相,有观点认为,两栖战舰将超越航母,成为接下来中国海军发展的重点。但事实并非如此。此时的中国专注的是两栖作战,而非某种舰艇的发展。且在两栖作战中,真正起到支柱作用的,恰恰是航母。以美军为例,尽管其装备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种类最全,性能最好的两栖作战舰艇,但仅依靠两栖舰艇,显然无法对敌方海岸进行中等规模及以上的登陆行动。在登陆行动发起之前,必须依靠来自航母的强大打击火力,对敌方的滩头阵地进行全面火力覆盖,并在登陆过程中,提供不同程度的实时火力支援。而两栖攻击舰装备的短距/垂直起降战机,此时起到的仅是辅助攻击作用。因此,航母能否在登陆作战中起到支柱性的火力打击与支援作用,将成为任何一场较大规模两栖作战成败的关键。

对中国而言,早期国产航母的主要任务,正是在两栖作战中提供支援。在可预见的时期,中国与实力对等或更强的国家发生大规模海空冲突的可能性几乎为0。但其广大领海岛礁,以及能源与商业航路却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侵犯与影响。有鉴于此,日后以航母为中心的中国海军编队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在以南海为主的领海范围内,对他国非法侵占的较大岛礁进行两栖登陆,并以此为中心,形成有效威慑范围。而在海外,航母编队在保护本国航路时,可在相应岛屿与港口合法建立军力支撑点,为商船提供持续护航,为舰队提供短期的陆上依托。而对这两类任务而言,航母能否对登陆行动提供火力与警戒支援,都是行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而从目前已经掌握的中国国产航母技术资料来看,其尚难以完全胜任此类任务,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最大症结,就是中国未装备舰载专用型亚音速攻击机。

其次,专用型亚音速舰载攻击机将使中国航母获得两栖作战优势。

就专用型亚音速舰载攻击机的广义概念而言,二战时期各国航母装备的舰载鱼雷攻击机与俯冲轰炸机都属于这一范畴。但本文探讨的,是采用涡轮喷气或涡轮风扇动力装置的新型战机。目前已经服役的装备以美制的A-6舰载攻击机为主。但其无疑难以满足日后两栖作战的实际要求。在专用型亚音速舰载攻击机的技术概念中应包含以下要点,即:

1、 战机以亚音速巡航。

2、 战机采用双发布局,且发动机之间间隔较大,单台发动机被摧毁后,战机需有能力返回航母。

3、 战机应装备足够装甲,防御能力应等同或略高于美制A-10与俄制苏-25攻击机。

4、 战机采用双座布局。

这些技术性能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航母需要在精简舰载机类型的同时,却要装备一款性能并不出众的专用型舰载机。尽管与目前航母与舰载机发展的大趋势相悖,但这种代价的付出是完全值得的,尤其是对中国而言。

在美国研发A-10亚音速攻击机的初期,其丑陋的外形与看似有限的性能一直不为人所看好。但在实际作战中,其速度较低,因此相比传统的超音速攻击机,对目标的打击机会更多。而其发动机分舱尾部的分置布局,也保证其在遭受致命打击后,能安全返航。对于两栖作战任务繁重的未来中国航母及海军而言,这种战机正是其迫切需要的。

以日后中国海军将大量参与的登陆作战为例,面对综合实力大不如己的对手,先期来自航母舰载机,以及舰队其他舰只的火力打击,已经使对手丧失了对海对空的基本打击能力。此时舰队主要任务已经逐渐转向对登陆部队的火力支援。此时如果再出动常规舰载机,对敌方地面目标发起精确打击,只能尽量降低飞行高度与速度,借助精确制导弹药进行打击。这种方式不仅危险性较大,打击成本也过高。此时如果出动装有重装甲,对地打击载荷装载量不亚于主力舰载机的亚音速专用型舰载攻击机的话,其将有能力在敌方轻型防空火力密布的低空安然进行高效的对地打击行动。参照A-10在海湾战争,以及苏-25在车臣战争中的表现,同类的舰载攻击机无疑也将在此类两栖作战中,获得极好的打击效果。而对于并未研发过专用型攻击机的中国而言,没有必要从头研发,参照现有战机设计,对其进行系统升级是最佳的发展途径。而最适合进行此类改进的,正是中国刚刚研发成功不久的L-15高级教练机。

第三,升级L-15可使中国获得性能专用型亚音速舰载攻击机。

L-15高级教练机绰号“猎鹰”,是中国第一款完全按照西方技术标准研发的高级教练机。其相比中国同期研发的“山鹰”教练机存在明显的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采用两台非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整体气动布局为全新设计,相对彻底的模块化技术使其更加适于进行不同类型的升级,借以适应不同的战场需要。而如果将其改装成一款专用型亚音速舰载攻击机,则需要进行部分重新设计,但对中国而言,技术难度并不大。

在对L-15进行改进时,中国可以部分参考美国对“大黄蜂”舰载机的改进经验,即通过对其进行部分重新设计,在不改变原有技术结构的情况下,将战机体积增加25%至30%。若对L-15进行类似改进,其整体体积将达到美制“大黄蜂”战机早期型号的水平,最大起飞重量将突破20吨。此时,中国需果断改变发展方向,对机体增大后的L-15进行相对“复古”的技术改进,即:

1、 为两名飞行员加装类似A-10攻击机的“浴缸”座舱装甲,防御能力应不低于A-10,装甲材料应以钛合金与复合材料为主。

2、 对战机整体结构进行强化,采用夹层式防漏油箱,保证油箱被击穿后,不发生漏油与爆炸。

3、 将战机尾部延长,实现两台发动机的完全隔绝,形成类似苏-25的发动机布局。

4、 装备一门6管20mm或30mm的加特林机炮,具体设计可参照俄制AK-630舰载近防炮。

5、 去掉战机的雷达装置,仅装备必要的导航与光电对抗设备,腾出空间用以装备航炮。

6、 强化起落架并加装着舰钩。

7、 动力装置可通过对现有发动机进行升级获得,备选方案为“枭龙”战机装备的俄制RD-33系列涡轮风扇发动机(可视情况去掉加力燃烧室)。以保证结合弹射器可在航母上起飞为标准,推力无需过大,战机满载情况下最大飞行速度达到900km/h即可。

经过以上升级的L-15高级教练机可视作中国研发的升级版苏-25攻击机的舰载型。而其较之苏-25更大的体积使其载弹量或将达到美制A-10的水平(极限载弹量为7620公斤,苏-25的最大载弹量为3500公斤)。其强大的对地打击与抗打击能力,足以使此类舰载机在登陆作战中,为己方上岸部队提供从航炮到火箭,再到导弹的全方位火力支援。与此同时,该型战机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优势在于,其仍可兼职担任其老本行——作为舰载高级教练机使用。不仅能使舰载机飞行员的上舰与驾驶该型战机执行任务的训练重合进行,同时也能节省主力舰载机宝贵的使用寿命,这对于将长期处于航母发展初期阶段的中国而言,无疑是相当宝贵的。(知远/北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