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报道根据一份瑞士的行业报告统计显示,中国人去年花了四百二十六亿人民币买瑞士表,香港和中国内地分别名列销售地排行榜的第一和第三,第二名是美国。香港与内地的销售额加起来是29.7%,接近百分之三十,如果加上台湾地区的销售额就占31.6%。
看到这则消息让我想起很多关于表的故事,一起翻出来表一表吧。
两年前在日内瓦陪一个中国旅行团买表,二十个人左右的团平均下来每人买了二十万左右人民币的表,百达菲丽,江诗丹顿少则十几万,贵则几十万,欧米加表那就象是按堆头卖的螺丝,大家一买至少两三块,同一个系列带钻的不带钻的分别来一块,同一个款式金色表面和白色表面各来一块。理由很丰富,有的说是好配衣服出席不同场合,还有的说是给女儿的带钻给儿媳妇的不带钻,也有是一块自己带另一块送人的,当然还有帮朋友带表的。那是我第一次见识暴发户们集体为国争光,也是唯一的一次,想到他们,我觉得报道中的统计数据应该没有水分。表在中国已经人手几块了,但是不是带表就让大家更守时了呢?带表有没有让发言更简短,让会议更有效率呢?
自从手机能看时间我已经N年不带表了,可是六年前买过一块表送给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买之前征求他的意见,他要求一定要是数字表,其次最好是金属表带。乖乖,多亏征求了意见,不然真是只有意外没有惊喜。按我的喜好那肯定是咖啡色皮表带,两根指针,只能看个大概时间那种,或者是潜水表,带指南针气压显示等等特复杂的功能那种。最后他自己亲自挑的,一块不仅显示几点几分还精确显示几秒的卡西欧电子表,有夜显双时和秒表计时功能。三百多块钱人民币,给他送了个超级满意。可是对他来说可喜的地方对我来说实在有点可恶,他看表准时是远远不够的,经常是准确到分精确到秒。比如我等了你几分几秒,你迟到了几分几秒,面没煮够差几分几秒......一块卡西欧电子表带了六年,一直也不坏,他说如果坏了,再给他来一块一模一样的。
儿子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过生日我从法国给他寄了一块表,墨绿色表面配着铅笔造型的指针,大概花了三四十欧吧,结果他不喜欢说是太儿童化了,明明还是儿童却已经很懂得装酷。第二年暑假我回国,答应再给他买块表并让他自己挑,结果他看上了一块八百多的斯沃琪,我觉得太贵没必要,可他哭着喊着一定要买。我自然是给他买了,条件是直到高中毕业不再买表。那块表结果是他只带了一个多月就丢了,上体育课的时候摘下来放口袋里,下课以后就发现没了。那块表让他哭了两回,买的时候哭一回,丢的时候又哭一回。现在他跟我一样用手机看时间,不带表了。
另一个关于表的故事是这样。我爸妈结婚的时候没钱,只给我妈买了一块很大很难看的上海表。可我妈说她喜欢瑞士小表,她觉得女人带小表秀气。等了二十年,我爸终于有钱了。有一天他偷偷骑着自行车去了市中心的亨得利,直到傍晚才满脸兴奋风尘仆仆的回到家。他小心翼翼从怀兜里掏出一个盒子,从里面拿出非常精致的一块小小的英纳格金表,方圆的表面滚着一圈金丝,金色的表面三点的地方是一格日历,只有两根指针。我妈多少有些激动的把表带上了,一撩手腕美滋滋的。可是很快她就发现了问题,原来她已经老化眼了,那么小的表面任她把手撑直了,撑得再远她也看不清表面显示的时间和日期。后来那块表我妈几乎没带过,偶尔带出去也全当是手镯了。
我自己给自己买过很多块表,现在一块也没带着,它们要么丢了,要么坏了,要么在哪个抽屉里躺着,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