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东北角,有一个以上个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命名的艺术区,这就是798艺术区。它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英文简称DAD-Dashanzi Art District),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面积60多万平方米。 目前叫798艺术区的这片厂区,是原电子工业部所属706、707、718、751、797、798等6个厂的区域范围。从50年代末到1964年,这个区域曾经叫做“718联合厂”,全称为“国营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上说的6个厂是联合厂的分厂。1964年,这6个厂开始独立经营,由联合厂一家一下改变为6个厂,直到2001年。2001年,除了751厂以外的5个厂与华融资产公司(控股)与751厂联合组成七星华电集团,统一管理这片区域。 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现今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文化概念 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 和“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经由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798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不小的了影响。 以798厂为主的厂区的建筑风格简练朴实,讲求功能。巨大的现浇架构和明亮的天窗为其他建筑所少见。它们是50年代初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顶目,几十年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伴随着改革以及北京都市文化定位798厂等这样的企业也面临着再定义再发展的任务。随着北京都市化进程和城市面积的扩张,原来属于城郊的大山子地区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原有的工业外迁,原址上兴起大批艺术家文化人的入驻. 这批入驻者中,包括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蛋糕等服务性行业。 而这批入驻者展示了个人理念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新的关系—在乌托邦与现实,记忆与未来之间。798是新时期的青年文化经过积淀转向成熟的载体。新的798意味着先锋意识与传统情调共存,实验色彩与社会责任并重,精神追求与经济筹划双赢,精英与大众的互动。
以上节选自百度对798的介绍。
黯然了的 798
798 名声大噪后已经很久了,我是第一次过去看,到了酒仙桥的路口问了个人才知道具体的方位,进了大门随便找个地方泊车后,并无收费,开始我们竟不知往哪个方向去,看什么,没有路标也没有地图,我问了几个游人如我,但他们和我有一样的困惑。我想既然来了就先走走看吧。我大概听说这个地方很久了,但没想到它这么快就变得这么萧条。想着走着就来到了火车头陈列的地方,我解释给女儿,这里曾经是一片电子元件工厂的所在地,京包铁路从这里起始,那些看上去像 LOFT 的大房子,是废弃的德国造的厂房被一些有艺术眼光和某些见识的人利用为工作室和展览厅,估计租价要比美术馆便宜许多,一些先锋艺术在这里呆着看上去也更自在。。。。女儿说:像 SOHO 的意思,我想至少受那些启发和影响。
我们渐渐进入佳境,但是天很热,地方很大而无序,你并不知道自己会碰到什么,很多展厅大门已经关了,很多厂房比先前更加破落萧条。
那些庞大怪异的雕塑零星地散在街道和角落里,说着或不说什么意思,游人看懂或看不懂它们的表达;不多的游人访客还间杂着外国人。艺术家的工作室挂着拒绝拍照和参观的警示。这里一度是艺术家集结的民间集散地。它鲜活的把名声闯了老远,而今我看到的是一片黯然的存在。那些热闹时期进驻的先锋显然已经淡出了,后来者似乎也不踊跃了。不知道还在这里练摊儿的能坚持多久。
北京有一个 798 比没有 798 好,它至少在这个皇城和首都的东北角大山子有一点个性的张扬和表达, 显出这个城市的活力和思想艺术的多面存在。
这个想飞的丫头找着一个舞台。
加入队伍
请进
同等智力
异口同声
MAN
黑白。
京包铁路
绿头发
穿越
祝福798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