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湖

从广州的珠江边朝北望去,有一座不太高大的山丘。山上树木葱郁,山头总有白云缭绕,当地人就很自然地把那座山叫做白云山。白云山下有一个湖,名叫麓湖。麓湖就像是个秀丽的女子一样依偎在白云山下。




近处是麓湖全景,后面是麓湖的小山,左边小山顶的楼阁是鸿鹄楼,远处的大山才是白云山

麓湖这个名字的来历已经不清楚了,但是肯定是有依据的。因为湖边有一个白云仙馆,据说“仙馆初为广州文人墨客雅集之地”。白云仙馆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距今已经是200年了。200年前,文人墨客雅集于此,看着这个秀丽的麓湖,如果麓湖的名称没有依据,他们肯定会争持不休。可是他们好像从没有留下有什么异议,所以麓湖,可以根据她在白云山麓的实际情况,从字面上解释,指山麓之湖的意思。这个意思,文人墨客们应该不会有争议。



白云仙馆,还留有一点古雅的气息

可是如今的广州人想象力更丰富,根据麓湖的读音,把她想像成有鹿之湖。可是没有鹿,当地人就在湖的旁边摆设了叫鹿的铜像。铜像不会动,也不出声,他们就建了一个叫鹿鸣酒家的餐厅,然后还杜撰了一些关于有鹿在湖边喝水的故事。就差没有这个,“一个美丽女子在湖边戏水把衣服挂在旁边的树梢上,那树梢却是王子家养的鹿的鹿角,然后小鹿一路跑回王宫,然后王子看见美丽的衣服,寻香而来,看见美丽的女子羞涩地躲在芭蕉叶后”,这样的传说了。


这个鹿的铜像是后人加上去的。

这个传说完全是我的杜撰,但是说不定什么时候也会变成麓湖的传说呢,因为我家就住在麓湖的旁边。


确切地说,是我父母的家。我小的时候我们家是住在珠江边的,看惯的是珠江上的白帆。不过那时候我们就知道城北有个麓湖,是个好地方。后来父母退休的时候单位分房子让他们挑在市中心还是在麓湖边,他们就选在了麓湖边。我很早就出国留学(现在回顾,20岁之前出国还算小吧),意念中父母的家就是我的家,所以他们搬到麓湖边,我心里的家也跟着搬到麓湖边。

在我父母搬到麓湖边之前,似乎是命运有意安排,我在离麓湖不远的地方上高中,还在那里认识了一个豆蔻年华的美丽少女,那个少女的家就在麓湖路上。你们要说,小二哥又在杜撰美丽的传说了吧!呵呵,我相信美丽的传说,更相信美好的事情。

自从父母搬到那里,我每次回去看他们,都会被他们带到麓湖很多次。母亲喜欢在绕湖一圈的林荫小路散步,父亲则喜欢登高到山上的鸿鹄楼打太极拳。因此,我也见证了这些年来麓湖的一些转变。

原先的麓湖还是相当纯朴,也相当美的。周围植被丰富,天然的雨水从白云山顺势流进湖中。那时候麓湖的湖水清澈见底。我们读书去玩都能看到湖底的水草和卧倒在湖底的树木,和很多的小鱼。

但是随着广州的发展,当中有几年麓湖的面貌相当不堪。原因是附近有一条进入广州的公路,公路边开了很多洗车修车的小铺,那些小铺主们环保意识落后,把污水污油往地下一倒,吸进泥土,等太阳晒干,就了事了。可是天会下雨,雨水会把油污顺着地势冲进麓湖。那段时间的麓湖,湖面漂着一层污油的油星和死鱼,弥漫着油污的味道,夹杂着死鱼的腥臭味,简直令人作呕。

于是母亲写信去广州日报,去广州市有关部门,甚至摸上衙门反映情况。母亲的诉求基本上都得不到答复,有关部门要么互相推诿,要么研究研究。但是母亲契而不舍,刚好碰到全运会广州整理市容,麓湖受污染的问题终于得到重视。

其实环境也跟女人一样,一旦得到重视,花点心思,自然就会美丽起来。广州市一方面在那些小车铺后面收集油污,一方面绕湖修建了一条下水道,把流到麓湖的水都收集起来当污水排掉,另外选可靠的水源灌进湖中。这个方法确有成效,现在湖水已经不臭,慢慢恢复了原来清秀的面貌。到了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麓湖周围的面貌再一次提升,现在那里了已经是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一片城中宝地了。



我在2012年初用iPhone照的麓湖面貌

这样一片风水宝地,历来是权贵争相占有的地方。沿着麓湖的后山上去,一路上会看到不少某家地界,某家宝地这样的石碑石牌。但是现在,这些石牌石碑都被用来铺路了。如今这片宝地被广州人用来安葬了广州人民特别爱戴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骨灰。纪念冼星海的星海园,就坐落在麓湖的侧畔。



冼星海墓碑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抗战期间,他目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大好河山,同胞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他满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的爱,在诗人光未然黄河诗的触动下,热血沸腾地写下了史诗般雄伟的《黄河大合唱》。霎时间,《黄河大合唱》唱遍了全中国,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激情。

我家里原来有一本《黄河大合唱》的简谱版,应该是建国后的第一版。我从收音机里听《黄河大合唱》的时候经常翻着来看。我最喜欢第一乐章描述船夫们暂时度过险滩,休息片刻的华彩片段,因为这段音乐总令我自然而然地想到日落时分,珠江上的点点白帆和粼粼波涛,被落日映成橘红色的美丽情景。我相信冼星海写这段音乐的时候,心里一定是想着珠江的,因为这段音乐是整个《黄河大合唱》里面最柔情的片段,流露出挥不去的乡情。后来父亲将这本乐谱捐到了星海园里的冼星海纪念馆,现在乐谱同冼星海用过的钢琴的照片摆在了一起了。



我小时候翻过的《黄河大合唱》简谱版



冼星海夫妇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



毛主席在延安为冼星海的去世致哀的题辞

父亲说,冼星海有一个女儿叫冼妮娜,也已经是他那个年纪大的老人了,他曾经在这个纪念馆看见过她。



星海园前面的荷花池

冼星海是在1945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病逝的,骨灰当年存在莫斯科。音乐家终年才40岁,英年早逝,惜哉,惜哉。但是病逝前能看到在全国人民在《黄河大合唱》的号召下奋起抗日并且取得胜利,能看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那一天,音乐家的英魂也应该可以安息了。魂归故里,理所当然,也是养育他的山水和人民的极大的愿望。


1985年部分冼星海的骨灰移到了星海园。或许有人留意到了,冼星海祖籍是广东番禺人,不是广州人,为什么会安息在广州麓湖呢?

其实,从秦始皇统一六国,设南海,番禺两郡,当时的番禺郡就涵盖了现在广州的这个地方。后来为了建两郡衙门,围起了城墙。城墙之内叫广州府,城墙之外东边还叫番禺,西边是南海,近代才演变成南海县和番禺县,独立在广州市之外。到了冼星海回广州的年代,麓湖还城外,也属于番禺。那时候广州的东郊,也就是番禺,有一个叫冼村的地方。冼村,顾名思义,肯定跟番禺冼家有关系。现在广州扩张,番禺已经变成了广州的一个区,冼村也变成了广州一个地铁站的站名。

所以如果现在的90后给冼星海写生平的话,写冼星海是广州人,大概不会有什么异议。而且麓湖这么一个风水宝地,能够留下冼星海的英魂,也是冼星海和麓湖前世修来的福气。

冼星海的成长跟广州息息相关。他出生在澳门,在新加坡读书。因为从小表现出音乐天赋,中学跟随他的音乐老师回来广州继续学习。他曾经在广州东山的培正中学做音乐教员和领导过当时很有名的培正中学军乐队。培正中学是广州一所历史悠久的一所华侨中学,你小二哥最淘气那几年刚好也在培正,难怪看着冼星海的一张跟军乐队的合照觉得眼熟,原来是我曾经淘气过的地方。我还真没想到我的跟冼星海会是这么靠近,从他活动过的培正中学教学楼,到他安魂的麓湖星海园。



青山有幸埋忠骨,麓湖无怨抚英魂。我也很荣幸,能够在这么近的距离,感受音乐家的生平事迹。

这篇写完了,有人又要问小二哥了,那个豆蔻年华的美丽少女的传说。。。


呵呵,不是传说,她当时住在麓湖路3号大院。那个大院还在,不过那个当年的美丽的少女,现在正在家里等我回去吃饭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