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社科院出了一本新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请以退休的江泽民写的序言中说,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多学历史。7月30日,这本书出版开了个座谈会,中宣部长刘云山和出版署长柳斌杰都出席了,刘云山还做了个Key note。以这个会的规模和级别看来,中国出版业今年的码洋要靠它了。
首先以小人之心揣测一下这本简明读本的内容。序言主要是说要这本书的内容有利于我们借鉴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的。所以这个读本的内容,要说写的好,估计再好也好不过资治通鉴。就以此书当作当代资治通鉴来看吧。
资治通鉴识宋朝的司马光编的。司马光这本书没有救了北宋,也没有救南宋。后世的三朝没有哪一朝的统治阶级不把通鉴列为资政的首要典籍来参考阅读的,但是也没见它真的起过救世扶衰的功能的。那么这个当代的资治通鉴,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它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为共产党的执政形势做到既有借鉴意义,又有扶世效果呢?
历史人,尤其是研究政治的历史人,尤其是中国的这类知识分子,有一个假设,熟悉历史就可以帮助现政。这个假设一直没有人怀疑过,一代一代的知识分子笃定的编写着各种历史文集,怀着资政鉴政的目的,然后一代一代的枉费心机。知识分子们过去顶多只能赚个著名权,现在当然还可以赚个码洋。这是因为市场经济让交易的速度加快的结果。
其实熟悉历史就可以帮助现政的假设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呢?有三条大律决定。
第一条大律,历史与未来是无关的。这个问题想明白其实很简单。假设你有两个变量,A和B,AB之间的相关性(注意不是相互的因果性)是这么判断的:你尽可能能多的观测取样(A1,B1)…(An,Bn),然后通过统计计算,获得AB的相关性。对于历史和现实来说,历史是个常量,他已经发生,没有的改变了;而未来是个变量,发生什么都可能的。一个常量和一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等于0,也就是无关。历史与未来之间无关,这一点很显然。
第二条大律,历史与现实也是无关的。这个问题想明白不像上面那个那么简单了。从研究的角度来讲,历史是一个状态量,它是一个一个的结果。而现实是一个过程量,它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情。有人不同意,认为历史是过程,你把历史当电影看,好像是过程,但是你要知道你看得这个像过程一样的电影里面,其实每一个中间点的状态都是已经发生的清晰的结果,你所做的只不过是把他们连续的播放而已,这是一个所有都已知的连续播放的结果集。但是现实就不一样,下一幕不要说明年,就是明天甚至下一秒的事情,都是不可确定的。所以现实只能是个过程。一个结果量和一个过程量之间的性关性也是零,这就好像是说你昨天的位置与你今天的速度的相关性为零一样。
在没有人性因素的状态下研究历史与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就是上面两条大律。但是历史必须加入人性的因素。所以就有这可怕的第三条大律。
第三条大律,历史总会不断重复的规律。但是有了人性的因素之后,第三条大律就出来了。人性是什么呢?心理学上有个Self-prophecy。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大家都说他行,他听习惯了,他就自己觉得自己行了,结果他还真做出成绩来了。同样个人,人人都说他不行,习惯了,他就自己觉得自己不行了,结果他还非得做出败绩来。有人反对说,也有人当别人都说他不行的时候,最后他却发奋了,做出成绩来的。其实,那是因为说他不行的人还是太少,不足够抵抗这个人对自己很强的自信。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由很多人组成,没有自信一说,那些说不行的本身就是社会内部的成员。
历史的这第三条大律,也就是历史会不断重复这条规律,是不会出现反例的。所以我们看见元明清民国一朝又一朝,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覆灭了。我的理论听起来,都很另类,但我说的话都是理性的金玉良言,希望有人能听进去。
随口再提一句,成功地时候,人们喜欢说创造了历史。只有失败的时候人们才会想着去学习历史。这也可能就是第三条大律之所以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