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就是用自己的体会来感受到对方提出问题的想法,也是一种诠释,它是因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分析所做出的不同决定。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感受体会有所不同,每个人对一种事物的诠释就不一定相同;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感受,这就是理解的不同。
被人理解是幸福的,理解别人是快乐的,要想得到别人理解,也得去理解别人。于是人们便大呼:“理解万岁!”然而,“理解”不等于了解,不等于同情,不等于同样的经历。理解应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座心灵的桥梁:一座理性的桥梁、经验与现实同存的桥梁!理性地去了解,理智地去认识,设身处地地去读译另外的心灵……理解万岁喊之容易,做之何易!
请听一句忠告:既然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有时虽然近在咫尺,但却如同相隔了万水千山,还不如自己先理解好自己、劝慰好自己。一个真正能读懂自己的人,就会爱自己、承认自己、宽容自己。自责对你的伤害是个没完没了的过程,而别人对你的责备,则往往是来之不易的。喜欢指责你的人,多见于你最亲的亲人、真正的朋友、望你成材的导师,这些人在你一生中,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而来自这方面的指导与责备的确非常有限。
如果自责与自罚形成习惯,那么你就会整天生活在不快乐之中,在你满面愁容之时,别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发生了什么。久而久之,别人会因你整天愁容满面、生活沉重而在与你交往时显得小心翼翼,生怕引起你的不快。这种紧张的交往多了,其实对朋友与身边的人是一种压力,别人为了逃避这种压力与不快的情绪(不是要逃避你),而渐渐与你少交谈,你会因为别人与你的接触减少而不开心,又加重了心理上的不愉快情绪,如此周而复始的对待生活、对待朋友、对待自己,不是作茧自缚又是什么?由此可见,读懂自己、认可自己、悦纳自己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是多么的重要!这里包容自己,还包括了面对自己与生俱来的许多生理、心理的现状。
在所有的理解中,对人的理解是最困难的。因为人是最为复杂的动物;尤其是对处于剧变社会中的人的理解,就更为困难。社会在变,人也在变,有时人变的速度、方式来得个出奇,不仅使人目瞪口呆,而且经常会让人们大吃一惊和不可思议。因而在当今,理解尤其是对人的理解就特别需要,这也就是“理解万岁”就成为社会一句很流行的口号,它告诉人们:万事都要考虑一下对方,社会要理解个人,个人也要理解社会;领导要理解被他领导的群众,群众也要理解他的顶头上司。在家庭中也是如此:父母要理解自己的子女,子女也要理解自己的父母;当丈夫的要理解自己的妻子,当妻子的也要理解自己的丈夫。但是,关于“理解万岁”这四个字,说是好说,要做到却不是很容易的。看一看现实,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社会与个人或个人与社会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离我们所说的理解境界还相距甚远。
因为真正做到“理解万岁”,需要人们观念上的共识,共识是理解的基础;真正要做到“理解万岁”,需要人们在利益上的彼此相让;真正做到“理解万岁”,需要人们善于克服自己的偏见;真正做到“理解万岁”,需要人们彼此要有一种宽容精神。一个人太骄太傲,总是认为自己穷尽了人世间全部的真理,不能容忍与自己所希望、所想象、所认识的不一致,怎能会宽容?一个人欲望过高过多,总嫌不足,因而四处伸手,必然矛盾重重,纠纷四起,这类人怎能宽容?一个人若是志小才浅,无远见卓识,行为就会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就会渺小浅薄。要让这类人有宽容精神,实比登天还难。既然不能宽容,也就无法去理解他人了。理解就是为了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为了要消除代与代之间的沟渠,是为了和谐、一致,为了进步和发展,所以越是开放的社会就越需要理解。总之,人们的生活因理解变得更加美好,人与人的真情因理解发起更大的光芒,而我们的社会因理解而变得更加和谐、协调。
那么,怎样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呢?(1)理解要有一个好的社会氛围。这种“理解”的基础是人的独立性、平等性。贝壳村就有这样一个好的氛围。(2)理解要有一个胸怀。理解不仅是“推己及人”,而且需要人的一种境界,一种情怀。当官的白居易为什么能写出(其前提当然是理解)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重要的还是要建立理解之虹桥。(3)渴望别人理解的人,首先要理解别人。理解是双向的,几乎所有人都只是要求别人理解自己,理解自己对不起朋友的无奈,理解自己无法解释的种种奇怪的行为,可从来就没有人说,让我来理解你!只要你善解人意,自然也能得到别人的理解。
古往今来,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们,说着大意相同的话。换位思考是人类经过长期博弈,付出惨重代价后总结出的黄金法则。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伤右手,我们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和果。克鲁泡特金在《互助论》中证明:只有互助性强的生物群才能生存,对人类而言,换位思考是互助的前提。换位思考是基本的道德教谕,将心比心是人们永远值得修炼的善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