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伊甸园---婚姻和家庭幸福的金钥匙 (13)

第三点.有一个好老师

中国传统的师承文化 

        给自己找一个生活中的老师,是一门已经失传的生活艺术。“老师”这个词在中国文化里的定义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师承”。意思就是跟随一位固定的老师学习,定期向老师请教,得到老师的指点。古时候的教育,是先教做人,即以伦理道德为先。一个人要想在某方面取得成就,首先要找一位好老师,在长期同处的关系里,老师不仅教授人生的道理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首先就是一个做的典范。老师除了花心血传授和指导学生的学业外,老师还能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勇气、指点生活的方向。

           

西方文化中的“人生导师”

        西方文化认为“人生导师”从荷马诗人奥德赛(Odyssey)就开始了。奥德赛国王在远征前,把自己年幼的儿子托付给一个有智慧,值得信任的老师提利马修斯(Telemachus),二十一年后他返家,发现儿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成为一个有能力的领袖,一个正直的年轻王子。十八世纪后,西方把“辅导”或“教练”(coach)从辅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到与音乐家、演说家、演员联系起来。指那些帮助和鼓励他们提高技艺、战胜困难、保持精神集中,使他们做得比自己想象得,或自己做得更好。让他们成为更有能力、更有自信,最终达到目的的人。

           

现代社会的生活顾问

        随着社会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西方商业巨头开始意识到,在他们应对繁忙工作生活和不断增加的压力下,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应对不断变化的新的管理方式,使他们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尤其是帮助他们处理和应对没有机会受到训练的生活。根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现在的生活教练(辅导师)已经成为美国最热门的的职业,走进美国社会各个领域,从营养指导,到财政计划;从亲子教育,到婚姻辅导。

           

“人生导师”是耶稣的教育模式

        耶稣被人称为“最好的老师”。祂有十二个门徒,跟随祂四处游学,直到耶稣离开这个世界。这十二个弟子后来建立教会,将耶稣的福音传开。他们的信心和能力离不开老师平日对他们的言传身教、精心栽培、辛勤浇灌。后来,使徒保罗以同样的方式,成为少年提摩太的“人生导师”。正是由于保罗的劝勉和鼓励,提摩太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传道人。

 

“人生导师”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人生导师”和“心理辅导”的区别。通常,“导师”是指在学业上的称呼。在工厂里这个名称是“师傅”。导师(师傅)在具体的项目上,给学生(徒弟)做出典范和榜样、指导、训练、鼓励、纠正等。他们在专业领域或机构/工厂内有影响、有权威的,愿意为师徒关系付出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徒弟)的成长和发展。

        在生活方面,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与弟子同行,定期花上一些时间,与弟子,或者辅导的对象交谈生活,教授经验。除了有“导师”、“恩师”、“辅导员”、“老师”等之外,同辈间及与晚辈间可以把这种良好的关系称作“良师益友”。旧约时代有个先知叫以利亚。他曾经在与无数对手的较量中,一次次赢得胜利。亚哈王的老婆耶洗别对他恨之入骨,威胁要人取他的性命。以利亚听到这个消息害怕极了,慌忙逃往沙漠,躲在山洞里。他在痛苦和忧郁中独自舔着伤口。上帝的使者找到他,谆谆教导他,使他能够走出山洞,重振雄风。就好比人们处在事业和生活的低谷时,得到他人的关心、鼓励,没有继续消沉,却拾回信心、勇气和力量,最后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或生活上的满足。这就是“导师”的作用。

        不论叫什么名称,“人生导师”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首先,“导师”就是人生的典范、是一种关系。一方有生活的经历和经验,又有智慧,愿意指导另一方。一方成为另一方可以信任的生活典范。

        第二,通过自身的榜样和对话,带领被指导(被辅导)的人,从他们现在所在的位置,进入一个对生活更大信心、承诺和能力的领域。人生中面临各种各样的转折和变化,比如新的工作、晋升、失业、搬迁、失去亲人、移民等等,每一个阶段都需要重新调整,好比开车需要不断地调整方向盘。虽说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但这样的转折需要时间,需要做出重大的决定。有经验有智慧的导师(辅导师)帮助重新评估生活的目的,发现新的工作选择、改变生活方式、接受应有的培训、合理安排财务、稳妥处理家庭矛盾和问题、找到及时的信息,以便让人做出明智的决定。

        第三,透过自身的经历、知识和智慧,帮助被指导(被辅导)的人拓展视野、挖掘潜力、增进技能、稳步并踏实地迈向他们所希望的目标。人们往往抱怨不知道明天的路在哪里。“人生的导师”激发人的眼光,发现人的天赋恩赐、才能,找出通往未来的道路、设定短期的和长期的目标、制定有创见性的计划、修正过去的坏习惯、找出影响成功的障碍、建立自我提高的有效办法、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人生导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区别  

        “人生导师”帮助另一个人寻求精神上的成长。有正式的、非正式的、创造性的、也有毁灭性的。自古以来“人生导师”所起的作用,实际上与“心理辅导”并没有区别。因为过去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被看作是精神方面,如魔鬼附身、道德堕落等。直到十九世纪医学解释了器官上的疾病,尤其是弗洛伊德(Sigmmund Freud)的心理分析理论问世以后,人们才开始通过科学地观察和衡量,来解释人的思想和行为。心理学家C.G 荣说:“是精神上的需要产生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心理学的发现。但什么是心理(Phyche)?到了这一点,所有的科学都终结了。”

        目前,“心理学”在华人社会也开始变得热门起来。人们趋向于依赖“心理学”来教养孩子、经营婚姻、寻求成功等。人们透过心理分析,了解到生活为什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怎样有效地调节,从而帮助人们建立自信、认识自我、享受生活;另外一个原因促使人们寻求心理治疗,就是心理治疗可以让人敞开心胸,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必担心被心理师批评和论断。感觉自己被理解,有人倾听他的心声。这一点与《圣经》是一致的。《圣经》不仅叫人天天高唱赞美上帝,引人归主,而且叫人敢于表现自己的悲伤、怨恨和叛逆。就像以色列人的杰出领袖摩西,很坦诚地回绝上帝要他去带以色列人出埃及。好人约伯在突遭灾难,面临痛苦的时候,大胆跟上帝辩论。另外一个叫做约拿的人,公然表示不服从上帝的派遣,并我行我素。我们熟悉的耶稣的门徒彼得,竟也为了保护自己,三次否认和耶稣有关系。就连耶稣本人,在十字架上时,也连连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祢为什么离弃我?”他们都没有掩盖和隐藏自己的本性。不像现在有些律法下的信徒,有问题也不敢说出来,要么沉默不语,要么佯装不知;要么报以微笑。生怕被人说他们灵性不高,或者没有宽容之心。这种做法不能使自己或对方得到心灵释放,反而增加精神负担。

        但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是人的机能、本能,没有解释爱,跟灵魂没有关系。弗洛伊德是个最重视道德的人,他曾说过:“精神疾病若抛开道德问题就无法理解”。人生病是因为他忽视了灵魂的需要。人的生活不光是享受、发展,成功。不论人取得多么大的胜利,人还要面临各样的障碍、失败和死亡。人还是要问到“人生的意义”。而心理分析无法解释人生的意义、目的。正像荣(Carl Gustav Jung)指出的,人的思想不会孕育出人生所需要的信心、希望、远见。死海之所以是死的,就是因为它没有流动。人接受是为了给予,拥有是为了施舍。如果人不向更高层次迈进,人的发展就违背了自然的变化和韵律,人的发展就受到阻碍。如果心理治疗不能帮助人获得找到人生目的的能力,那这个治疗只能是表面上的改变,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就。宗教就是在提醒人们这一神圣的生活法则。

        我们可以将心理分析人生导师的区别简单归纳为:一个是“对待过去”,一个是“着眼未来”。

·       “心理治疗(辅导)”帮助被治疗者战胜过去毁灭性的痛苦带来的影响;“人生指导(辅导)”帮助人建立远大的目光,让生活更上一层楼。

·       “心理治疗(辅导)”修理已经断掉的,“人生指导(辅导)”发现新的才能,和使用旧才能的新方法。

·       “心理治疗(辅导)”看过去的生活,是往后看;“人生指导(辅导)”朝向未来,是往前看。

·       “心理治疗(辅导)”是医治,着重战胜弱点;“人生指导(辅导)”是提高,着重培养技能和力量。                                                                                    

 

“人生导师”的资格

        “经历”和“成熟”是成为“人生导师”的资格。简单地说,“人生导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生活在恩典中的人。我的恩师埃里奥特.欧翰纳博士 (Dr Elliott R. Ohannes) 常常教导我:我们因着恩典要尊敬所有的人,但是,我们只愿意亲近那些懂得恩典的人。一个真正懂得恩典的人,才会是一个生活成功的人,才有能力将恩典延展给他人。正如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苏格兰作家和演说家悉尼.巴刻思(Sindey Bauks)告诉我们的:“人生导师”就是一个能够表现出我们希望的生活质量的人。假如你想要学习经营一个幸福的婚姻,你跟随一个没有结过婚,或者自己婚姻都不美满的老师,你能学到什么?如果你的老师自己就是内心充满了忌恨、争竞、恼怒、嫉妒、纷争、仇恨,你想他有能力带你行在光明之路上吗?老百姓有这样一句话: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下假神。一个有资格的“人生导师”,他的生活是仁爱的、喜乐的、和平的、忍耐的、恩慈的、良善的、信实的、温柔的、有节制的。巴刻思还指出,“好老师”不会教人跟从别人,而是教人挖掘自己的智慧。跟从别人就是放弃自己的自由,只能成为别人信仰和思想的奴隶。这样的跟从者因为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往往成为生活的失败者。

 

对女性朋友的劝勉

        女性肩挑着更繁重的负担,更需要有“生活导师”。

        首先,女性有着很强的生存意识,建立家庭后,她们总是会考虑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她们总是会过重地关心家庭的经济是否永远有保证,婚姻是否永远能成功,孩子是否能够达到她们心中的期望等等。还要警惕和防止丈夫不在外面沾花惹草。女性的本能就离不开家庭与家庭的安全。不信你看一看最受女性欢迎的杂志就知道了。因此,女性承担着人们意识不到、也感觉不到的沉重负担。其次,女性的家务活与男人在外面的工作,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女性日复一日要做的日常家务,都是看似没有意义而且琐碎的、重复性的、常规性的,实际上却是非常辛苦,充满着挑战。一日三餐要不断变换花样,照看孩子要眼睛快、手脚快、脑子快。每时每刻都担惊受怕,操不完的心、做不完的事、搞不完的清洁、洗不完的衣服。这些压力决不比男人在外工作的压力小。由于男人不看重家务活,使女性感到加倍地烦闷、无聊和疲惫。有些女性把照顾家人看作是自己全部的生活意义,不仅精心照顾孩子,对丈夫的照顾像对婴儿一样无微不至,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放弃自己的爱好,一旦子女成人离家,或者丈夫离去,她就像走进了荒野沙漠。另一方面,现在社会上宣扬女性自主,赞扬女性的个人成就和勇气的观点,扭曲了绝大多数女性的生活,让有些女性产生一个错觉:我要自强自立,一切靠自己,这样才能展现出我的力量和成熟。但这样也让女性产生被称为职业妇女的心理疲劳。原因何在? 第一,她们必须承受上面所谈到的家庭主妇的负担;

        第二,她们必须强迫自己融入男人的世界,和男人在工作和事业上竞争;拼命让自己适应历史设计的男性世界。

        第三,她们在工作上更是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心理压力。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庄生(Robert Johnson)说:“女性的任务是保护自己、丈夫和家庭的内在世界是否遭遇险情。这是女人的天性,她们比男人处理得好。男人常常面对外面的世界来保护家庭的安全。现代社会一个危险,就是两个人都要花时间面对外面的世界。这使家庭的内在世界没有得到保护,很多危险就钻到家庭里来了;而孩子们在这种情形下总是最无助的。”男人在工作的时候,可以完全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女性则不然。她除了想成功,她想的比男人更宽、更广。她的思维离不开保护和捍卫家庭的安全,让家庭和婚姻不受侵犯。所以,女性在这个时候难以让自己静下心来,她不停地忙碌,没有时间休息。加上女性受荷尔蒙影响,情感容易引起波动,使她容易失去让丈夫爱她的能力。仁慈是男人的美德,此时却容易被妻子认定是软弱、是无能;因而不会去尊敬丈夫。有些丈夫让妻子留在家中,照顾年幼的孩子,本是丈夫对妻子的爱意和关心,尽管丈夫可以养家糊口,但是,一个不懂得恩典的妻子,会担心万一丈夫失去工作怎么办?她还要与别人攀比。看!人家都住上了大房子、开好车,我们还租住在小公寓里,多没有面子!再说,脱离社会久了,将来我的学业不就荒废了吗?如果那个时候丈夫有了外遇,我该怎么办?因此她作出一个结论:我不能放弃工作!我不能没有自我!

        我永远记得一位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对我说:“我们三兄妹最要感恩的是妈妈。 二十年来,我们住在租来的公寓里,每个月末,家里只能剩下一百多元钱,有时候一块钱也不剩下。但是,妈妈给了我们完善的性格,让我们终身受用。” 我也曾采访过一群在孩子成人后又回学校,重新走上社会的护士。她们告诉我,她们的生活非常幸福和自豪,因为她们出色地完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目标,又愉快地行在新的旅途中。我明白,因为她们心中有动力,有明确的价值观,她们不会跟他人竞争,她们能够做一个女人,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

        在《圣经》新约提多书里,使徒保罗特别提出在教会里:那些有经历、成熟的、年长妇女,应该辅导年轻的女性。这样一位女性的伙伴、一个生活的指导、一位良师益友,能够理解年轻女性所处的位置,以她的经验和智慧,以她特别的方式,帮助年轻的女性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和陪伴她们通向心灵医治的过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