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 “ 孝敬父母”的不同方式

中文“孝”字由两个字组成 . " 老 " 和 " 子 " 。“老”在上,“子”在下。它包含着“父与子为一体”。“孝”字含有在行为和思想上顺服、顺从之意。“孝”即“孝顺”。现代汉语词典对“孝顺”的解释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中国文化孝敬父母的概念就是服从父母,在精神和肉体上顺服以获父母喜悦,让他们高兴。

在这个定义里,一个是“养”,一个是“从”。

先看这个“养”字。以反哺之心“孝养父母”是应该的,也是 《圣经》 的诫命之一。但是,在很多时候,为了让父母高兴,不顾自己的条件是否许可,还要“养”兄弟姐妹,甚至连七大姑八大姨盖房子娶媳妇也要出钱。为了圆满这个“养”的孝心,子女不惜付出婚姻破裂的代价,有人不顾自己长期失业,家庭生活困难的现实,定期给有着足够退休金的父母寄钱,满足老人家在街坊邻里面前的荣耀。有的人自己的妻子生孩子无钱请人照顾,却坚持把工资寄回去,供应兄弟姐妹的家庭开支所需。

再看这个“从”字。不论自己是如何不喜欢、不情愿,还要“顺从”父母给自己安排的前程;不论自己如何喜欢自己的心上人,只要父母认为这门亲事门不当,户不对,或者父母觉得不顺眼,那就得“顺从”父母的意思而与对方斩断情思。在美国,有些探亲的父母对儿子眼睛一瞪,说:“我看不惯你对老婆亲热”,儿子立刻对妻女甩出冷冰冰的面孔,连一句话都不敢多说。有一位来探亲的母亲,看不惯儿子媳妇上班前的吻别,以死相逼, 非要儿子用“扇一巴掌” 来解自己心头的不满和妒嫉。这“一巴掌”让母亲有了瞬间的满足,却结束了儿子的婚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以“孝道”为重,歌颂“孝道”。“百行孝为先”,为了不被称为“禽兽不如”,子女们往往选择用牺牲自己的理想、幸福和自由来换回被称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孝道”。

“孝”在英文里面是个动词,意为“持高度的尊敬、给予高级对待”,或“表现谦恭的敬意”。它运用广泛,并“不限于”孝敬父母。 在 《圣经》 里,上帝给人的十条诫命中的第五条就是“孝敬父母”。这个“孝敬”不是服从和屈服父母无条件的要求,也不是顺从父母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孝敬”保持一定的界限,表现了一个成年人在认知上、情感上、行为上的成熟。

《圣经》 中的“孝敬”,意为“尊重、尊敬、表示感谢”。该字在希伯来文的原文是“非常看重”的意思。“孝敬”父母,就是充分肯定和尊重父母的价值观。“孝敬”父母不是被迫的、被要求的,也不带有任何负疚感、责任感。相反,它是子女自由的、自愿的,给与父母的礼物。中文 《圣经》 将“ honor ”字翻译为“孝敬” ( 意为“尊敬” ) 。但是,却把它当成“孝顺”运用 ( 不疑惑地顺从、服从 ) 。有些人将传统的文化观念带进基督信仰,并主宰其真正的基督信仰。他们阅读 《圣经》 的“孝敬”,现实生活中实行传统中国文化方式的“”孝顺”。这是因为中国人对“孝”字非常熟悉,他们的思想很自然地滑向自己的定义。

中国“孝敬父母”的方式

在大多数文化中,父母都会从子女身上看到自己。中国文化尤其如此。它特别意识到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中国文化中,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表现为他们甘愿牺牲时间、精力、金钱来抚养子女、教育子女。他们认为父母的爱可以堪称是“天下第一”。这种自我牺牲令人肃然起敬,同时子女也付出了代价。由此而带出的内疚感、负罪感、血缘义务、责任,伴随子女的一生,或至少在他们的父母在世的时候。中国人认为子女在情感上应该依恋父母。有时,这种做法对已婚的子女伤害很大。即便父母不善待子女,他们仍然得到孝敬。不孝敬父母的子女在中国人眼里是“禽兽不如”。

今天,很多中国老年人心情不快,他们感到成年子女爱下一代孩子超过爱父母亲。很多来自华人移民家庭当中,老年人不再是家庭的核心。相反,年幼的孩子倒成了家庭的核心。老年人认为这不符合道德和文明标准。看到子女长大成人象鸟一样飞走,简直难以容忍。这与老年人成长的方式和基本信仰背道而驰。可以说,移民家庭的孩子溶入西方社会,这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挑战。

有些人对远离父母而来到美国,有种“负罪感”。因此,当父母来美国探亲的日子里,尽可能“满足和顺服”父母的要求。这就影响到与配偶的婚姻关系,特别是婆媳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中国家庭是“父与子”的结构。一个女子嫁给一个男人,她就是嫁给了他的整个家庭,她其实就成了这个家庭的“辅助之人”。

美国人“孝敬父母”的方式

在美国家庭,“孝敬父母”应该更准确地说是“尊敬”父母。多数美国人不会有意识地思索“孝敬父母”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不孝敬”自己的父母。

美国孩子的成长过程没有受到必须对父母尽责的影响。“盲目的尽责”对美国孩子是一个奇怪的概念。在美国正常的家庭中,父母强调良好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的益处。如果父母牺牲一切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的机会,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责任,是给孩子提供能够尽早让他们自立的机会。孩子的回应一般只限于将来成才。

大多数美国人年少时候的想法是将来成为父母、鼓励孩子独立。反叛行为被认为是正常成长行为的一部分。很多家长喜欢看到孩子的开拓。就象他们看到孩子因为自己错误的决定而付出代价也不去干涉。父母知道“失败”有时是最好的老师。随着孩子长大成人,到了能够完全自立的时候,父母并不觉得失去了什么。典型的美国少年或许会认为他们的父母愚笨。等他们到了四十岁以后,不得不面临同样的生活抉择,他们的这种观点和少年的反叛行为就会消失无遗。这时,他们的父母就会感觉更加“成功”。

一般来说,精神健康的成年美国人,通常热爱并尊敬他们年迈的父母亲。感谢社会福利系统和其他社会支持。美国子女通常不需要在经济上奉养父母。但父母常常依赖子女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照顾。

在基督教家庭中,对父母的精神支持来自教会和个人与神的关系;而不是来自子女。孩子可以和父母分享信仰。从 《圣经》 的观点来看,创世记 2 : 24 说,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合为一体”。很清楚,旧约鼓励成人子女独立。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主要不同点在于 :

1 . 中国文化的“孝道”是建立在家庭血缘关系之上的“人本主义孝道”,趋于依 赖子女;西方文化的“孝道”是建立在上帝神圣启示之下的“神本主义孝道”,赞同独立。

2 . 中国文化的“孝道”下,父母和子女是一个垂直的上下关系,敬重长者;西方文化 的“孝道”中父母和子女是一个平等的关系,不太尊敬长辈。

3 . 中国孩子在年少时,不太可能反叛父母的权力;西方孩子总是反叛。

4 . 中国“孝敬父母”是以责任、义务为基础;西方文化的孝敬以自由尊敬为基础。并且,随着子女长大成熟,被迫要自己拿主意、作决定。

5 . 中国文化强调“父母和儿子的关系”,远胜过“儿子和妻子的关系”;西方文化强调“夫妻关系第一”。

6 . 中国文化没有为所有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西方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

7 .中国文化的“孝道”里是被迫的、被要求的、负疚的、有责任的;西方文化的“孝道”里,是自由的、自愿的、喜乐的、没有任何负疚感和责任感。

8 .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内涵是“孝顺”;西方文化中的“孝道”内涵是“孝 敬”。

结束语

我们有着古老悠久的传统 “ 孝道文化 ” 。我们在为之引以为豪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中国人常用“血浓于水” 来比喻亲情。当亲情遭遇爱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不知所措。但我们看到上帝对人和家庭的神圣启示。十诫里面最大的诫命是:“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耶稣说 : “人不能既事奉神,又事奉玛门。”耶稣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在传统文化和基督信仰中作出一个选择。耶稣基督的“血”浓于家庭关系的 “ 血 ” 。“遵守”和 “ 实践 ” 这一神圣的生活律法,才能品尝到生活的 “ 甜美 ” 与 “ 幸福 ” 。在上帝对家庭生活神圣的启示面前,中国传统的 “ 孝道 ” 观念和内涵受到挑战: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神。你没有办法永远是你父母全部的生命,因为你从走向红地毯的那一刻起,你属于你的妻子;你没有责任让父母永远感到快乐,因为 “ 快乐 ” 是一种感觉,而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你没有义务让父母永远感到骄傲,因为人们对 “ 幸福 ” 的理解和定义各不相同;你没有必要怕父母嫌你 “ 不孝顺 ” 而活不下去,因为成年人理应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你没有理由总是迎合父母的想法,因为他们想的未必就永远正确,符合神圣的启示;你没有道理害怕“禽兽不如”的传统观念,因为你本该活在真理之中,而真理带给你自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