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路上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之一 西藏路上




我最近看到两幅西藏主题油画,这两幅画让人一看就懂。我当时就心动了。


一幅题为“西藏路上”。画的是西藏路上跑长途运输的人休憩的场面:清冷的长路上,几个民工模样的人,裹着军大衣,围着一小堆火,火光映出他们的乱发和年轻。他们身后是一辆裹得严实的货车。画家说,这是当地公路上人们很喜欢的一种很皮实的车。


我也曾在巴黎看过来自国内的关于西藏的画展。那些画里,基本上都有天葬台,转经轮,僧俗男女等等。而参观完画展后,画家本人的颓废放荡以及长袖善舞,都给我留下更深的印象。古人说,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在笔墨之间,就足够看到作者本人的气象了。我甚至想,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定位了市场,定位了买家。比如这在巴黎的画展,是定位于西方大众的,所以其表现力,也就止于这些所谓“西藏”的符号。


而眼前这幅西藏路上,斑驳的车门;在车尾,裹着着大衣撒尿的人;以及火光倒影出的大衣的清寒,才是更当下的西藏的一角。


古人还说,书画者,中得心源,外师造化。艺术作品除了得益于个人的天赋,也要吸取时代的精华。然而占据了说话权的,未必就真是时代真正的声音。最流行的,也未必就是历史潮流前进的方向。近些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艺术的商业手段也日趋国际接轨,且变本加厉。一幅不知所云的画,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拍出很高的价钱,然后或是变成洗钱的道具; 或是抵押给银行,套出巨款;或是玩最后的傻子买单的游戏。甚至还有和国际资本勾结,干着政,商,意识形态三位一体的把戏。种种轰轰烈烈的游戏,需要的仅仅是艺术这个道具,而不是艺术本身。艺术作品越是不知所云,牛皮就越不容易揭穿。大概是鲁迅说的吧,艺术及其家越像是个烂泥塘,就越让人不知其深浅。


这样一派貌似来势汹汹的烂泥塘里,居然还能看到这样认认真真地画来,敢于让人看得懂的画。当时我一看就动心了。我对画家说,我只是出于喜欢和敬意,但是我没有什么钱,你看能不能给个折扣。画家反问,这么多钱,买幅画,你觉得值吗?


其实我大概算过,画家这画,断断续续花了不少时间心血,大概和我很努力的教书赚钱的课时也差不多。时间同于生命,没有什么交换比这个等值的了。




之二 拉萨河




我预定了那幅还没有画完的西藏路上,已经有半年了。终于画家让我去取画。进了画室,我却又被另外一幅画吸引了。这幅画,画的是拉萨河上。但见河滩清泠,绿树婆娑。有个穿着皮夹克的人,蹲在河边掬起一捧水。这是画家本人了。


最开始让我感动的,是这熟悉的景致。我老家的河,水流明媚,河边草木,绿荫婆娑,还有河滩的卵石,都和这画上几乎一模一样。不过现在我老家沿河都修了滨河公园和滨河公路——公园里锻炼和跳舞的人实在太多了,而就算是我们贫困地区的小县城里,老百姓买车的也很普遍了。以前夏天每天吃完饭都要去散步的河滩,现在已经被隔在河堤下面了。再也下不去了。见了就让人想,每个人确实都有一个再也回不去的家乡。


此外我很欣赏画家在画中对自己的定位。近水,却不顾影自怜。名曰拉萨,却也没有居高临下的猎奇。只是一个穿着皮夹克的普通人,偶然临清流的一点儿喜悦和亲昵。


当下我赞了一番,一边喝茶一边又赞叹了一番。临出门又回头一赞。画家于是道,哎,那就送给你吧。


我立刻让他签上我名字。然后抱着回家,装了个框子。看:




三 画家




现在这画家的画室很非常凌乱。而前几年却十分整洁。还记得当时青砖铺地,茶具怡然,格调不俗。殊不知,那个时候画家刚离婚,经常酗酒打架。虽然他那个时候三十多岁了,人们都称他是热血青年。因为小区里经常都是他打架之后流下的鲜血。


那个时候,这个小区是由现役部队担当警卫的。他喝醉了酒就去找警卫切磋打架,那些小伙子不过二十上下。有一次我又见到画家满脸的伤疤,他笑道,又错误估计了形式了,对方有六个。


而现在,画家找了个在研究院里做书法的女士结了婚。他们的孩子刚刚三个月。他挪开尿布找出茶具给我沏茶,水烧开后,他手里又多出个奶瓶子,他试了温度,递给我让我给宝宝喂。


我向他介绍了常玉,这是上个世纪初到一个留法画家,生前穷困寥落,1966年,他孤单单死在巴黎出租房里。然而现在,他的画屡屡刷新华人绘画拍卖价的最高。他说,没有听过啊。等他看了常玉的画,他叹道,大家,可与毕加索比肩的大家。


常玉死的时候,他的画是几百法郎一捆被卖掉的。但是现在,当年买了他画的人已经大发了。最近听说有几个画商出钱,给常玉位于贫民公墓的临时墓地,又续了二十年。他又可以暂时安眠二十年了。而前不久,他的一幅画,又拍出了一亿一千四百万港币的高价。


我们说着这些零零碎碎。那个三个月的宝宝一边对我笑,一边给我拉了一裙子又一袜子的大便。画家又叹道,我老婆给我生了个娃,有家真是好。


我带着一身屎臭出门。边走边想,说不定,常玉,梵高之类的出现是一种商业的必须。艺术品的投资,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像是买彩票。常玉,梵高的艺术投资者的偶然出现,就好像彩票的头奖的人,这足够刺激如彩民一般的艺术投资者进场。更为现在这火热的艺术市场推波助澜。而其实,最有可能赚的钵满盆肥的人,就是那些当年明明知道常玉才华横溢,却视而不见,直等到他孤苦离世的。在利益面前,人们潜伏在潜意识里的狡猾和残忍,千转回肠。而且,这种潜意识往往具有集体性。


我很高兴我的画家朋友,没有走上病蚌得珠的道路。此外,我自问,我对绘画技巧的好坏一窍不通,然而我还是很想对这西藏路上的难能可贵致敬。并期待,道路且远且长,终有一天尘埃落定。


http://p13.freep.cn/p.aspx?u=v20_p13_photo_1211202134139381_0.jpg
玉垒关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离离:)' 的评论 : 我不懂画,感觉好,胡乱买的。
离离:) 发表评论于
好喜欢你的文章。可惜链接失效,看不到画了。
收藏你的博客
玉米地 发表评论于
能不能把画贴上来给我们瞧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