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初到江南,遇见女扮男装的黄蓉,请人家吃饭,让店小二切“一斤牛肉,半斤羊肝”,黄蓉说先别吃肉,咱们先吃果子,开口点了“四干果、四鲜果、四咸酸、四蜜饯”。“干果四样是荔枝、桂圆、蒸枣、银杏。鲜果你拣时新的。咸酸要砌香樱桃和姜丝梅儿,不知这儿买不买得到?蜜饯嘛,就是玫瑰金橘、香药葡萄、糖霜桃条、梨肉好郎君。”
这几样果子一点,店小二看这小叫化原来竟是个行家,再不敢小觑。这段文字以及之后的更多点菜描写,我看得口水长流,那些花哨菜名却大部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郭靖遇到的如果是我,我估计点菜也就是牛肉猪肝的水平——羊肝我是坚决不吃的。蒙古哥哥,你也就只能被花里胡哨的江南小狐狸精迷得神魂颠倒,若遇到我这个西南蛮夷,大概最多只会当场斩鸡头烧黄纸结为兄弟。
黄蓉所说的那四样蜜饯,我只能大体看出分别是金橘、葡萄、桃和梨。但是加上一堆修饰词之后,我就无法想像是什么味道了。“玫瑰金橘”也罢了,什么叫“梨肉好郎君”?这个“好郎君”是怎么做的?
我所认识的、冠冕堂皇顶着“蜜饯”这个名字的,是一种大块的、白色的东西,大名叫作“冬瓜蜜饯”。我愿意相信它是冬瓜做的,可惜我小时候并不认识新鲜冬瓜。我儿时没吃过新鲜冬瓜却吃过冬瓜蜜饯,多半是因为蜜饯比冬瓜容易运输,可以从千里外越过颠簸的山间公路,进到一个边疆孩子的嘴里。
那个东西其实不太好吃,但是很耐吃,一丝丝慢慢咬下来,在嘴里含得半软,再依依不舍地嚼了咽下肚去,一块蜜饯可以吃很久。它的切面有点像毛玻璃,透明又似乎不透明,有种奇怪的神秘质感。今天想来,它很可能不是蜂蜜腌渍的,最多也就是白糖或者糖精。但大家还是叫它“蜜饯”。有了这个名字,那毛玻璃一样的东西进到嘴里,感觉也就多了些蜜样的甜。
我当时还常吃话梅。不过话梅很酸,不知能不能归入“蜜饯”一类,再说它的名字里也并没有冠冕堂皇的“蜜饯”两个字。我吃话梅和吃冬瓜蜜饯一样,都不是咬着吃的,要含在嘴里至半软,再一点点细细地嚼了咽下去。这个习惯到了今天仍然有痕迹,比如现在我吃巧克力从来不是咬着吃的,而是让它黏在上腭,一点点融化掉。又比如我吃樱桃,总是要把樱桃核在嘴里翻来覆去咂摸很久,直至吐出来的核光滑干净,不留一丁点果肉。每次见到托小猫和她爹以神速吃樱桃,核儿如雨点般纷落,还红红的满载果肉,我就痛心疾首地指着这两个资本主义蜜罐里长大的孩子说:多吃一会儿,吃干净一点嘛!
关于话梅,我最鲜明的记忆竟然是一个跟话梅只有一点点关系的故事。高中时同宿舍一个姑娘,舅舅家是加工话梅的,为了协助管理家族产业,表弟才十六岁就娶了媳妇,十七岁就生了孩子。而这位舅舅自己也只比儿子大十七岁,于是三十四岁就做爷爷了。这故事当然是听舍友说的,那姑娘的模样我都几乎不记得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八卦二十多年来居然深深铭记在心,只要一想起话梅就会想起它来。如果我现在遇到故人,把这个故事说出来,她可能会吓得目瞪口呆,对我的八卦记忆力心服口服。
其实我并不喜欢吃蜂蜜,总觉得有股怪怪味道。小时候觉得蜂蜜哪里有白糖好吃,过了很多年才听说蜂蜜养颜,镜子里看看自己,觉得也没什么颜好养,于是仍旧对蜂蜜喜欢不起来。后来花粉过敏,听说一个偏方是当地产的蜂蜜,便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偶尔吃吃。老鼐早餐用黄油和果酱抹面包,没有果酱时就抹蜂蜜,吃得津津有味。我终究对甜食不感兴趣,图它方便省事,勉强吃吃,心里想念的还是一碗米线。
圣经里耶和华应许赐给以色列人的迦南地,号称“流着奶与蜜之地”,这要换了我这个对奶和蜜都不太感兴趣的人,可怎么是好?我多半会求耶和华赐我一块“流着凉米线和干煸肉丝以及蒜茸空心菜之地”。蒙古哥哥,那江南小狐狸精点“花炊鹌子、炒鸭掌、鸡舌羹、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獐腿、姜醋金银蹄子”让你做冤大头,我却只要你做东请我吃一盆水煮鱼。
之所以想起“蜜饯”,不是因为我突然想念冬瓜蜜饯或者话梅,而是因为宋朝的赵蕃写了首诗名叫《李叔器、方养源、叔器之侄填载酒饯余于思敬亭》,里面的“酒饯”大概是“置酒送别”的意思。那么,用蜜来送别,岂不可以叫做“蜜饯”?
诗云:
劝君更进一杯蜜
阳关往西不再有故人
故人和故事一起
坐着黄鹤
去处渺渺无垠
一边在下雨
一边天晴
相见预示分别
欢喜的边缘有伤痕
最高尚的
偏偏最低入凡尘
流着奶与蜜的地方
有没有火锅城
如果能千杯不倒
哪管杯中颜色浅深
美酒荡漾琥珀光
金黄的蜜涌出罐子
我想嫣然一笑
假装勾魂
江州司马
不必弄湿衣衫前襟
蜜喝完了
空罐可以把泪盛
弦上滚动渭城朝雨
三叠之后
还有崆崆余音
我想敛容一拜
假装斯文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请喝完这杯蜜
听我再抚一回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