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山民 贴 1毛泽东诗词集与林克抄件 2关于七律平仄韵对仗的注释

•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与林克抄件 -湘西山民- ♂ (38425 bytes) (171 reads) 1/17/13

• 《毛泽东诗词集》关于七律平仄韵对仗的注释 -湘西山民- ♂ (196 bytes) (53 reads) 1/17/13
• 山民啊,都像你一样食古不化,社会要不要进步了? -Ucl- ♂ (0 bytes) (2 reads) 1/17/13
• 现代的东西怕你看不懂。。。 -湘西山民- ♂ (265708 bytes) (15 reads) 1/17/13
• 山民,照你的性格,应该推崇地心说才对嘛。卖弄个啥,哈哈 -Ucl- ♂ (0 bytes) (3 reads) 1/17/13
• 建议你发些建设性的贴子,有事说事 -湘西山民- ♂ (31 bytes) (7 reads) 1/17/13
• 你就是看不到自己--天天在论坛找茬,一边倒搬些贴,有何建设性?哈哈。你自得其乐吧 -Ucl- ♂ (0 bytes) (2 reads) 1/17/13
• 打假就是找茬? -湘西山民- ♂ (117 bytes) (13 reads) 1/17/13
• 信口开河?说离开论坛都几次了:)就是没自知之明。。。 -Ucl- ♂ (0 bytes) (1 reads) 1/17/13
• 你不懂中文?俺说淡出。 -湘西山民- ♂ (152 bytes) (15 reads) 1/17/13
• 你懂中文,懂什么叫虚伪吗?就你的贴多,还淡出。听其言,观其行,哈哈 -Ucl- ♂ (0 bytes) (2 reads) 1/17/13
• 俺想通了,不能淡出。不好意思啊。 -湘西山民- ♂ (105 bytes) (27 reads) 1/17/13
• 我急什么?就是烦那些口是心非,没自知之明之辈:)) -Ucl- ♂ (0 bytes) (2 reads) 1/17/13

• 随你便了,又不是季布:)你玩好,再见 -Ucl- ♂ (0 bytes) (0 reads) 1/17/13

• 为老毛七律离奇出律辩护一下。 -湘西山民- ♂ (659 bytes) (73 reads) 1/17/13

• 毛诗词请胡乔木,郭沫若等润色过的,勉强可以及格,其原作草稿豆简直惨不忍睹。 -轻拳- (0 bytes) (11 reads) 1/17/13
• 这个谣造得好,胡适都说土共的文章也就毛的能看,看来你水平比胡适高多了 -意大力- ♂ (0 bytes) (1 reads) 1/17/13
• 回复:这个谣造得好,北大领袖陈独秀的文章不能看,偏偏图书管理员的文章能看? -轻拳- (72 bytes) (1 reads) 1/17/13

• 这个谣造得好,胡适都说土共的文章也就毛的能看,看来你水平比胡适高多了 -意大力- ♂ (0 bytes) (0 reads) 1/17/13

• 有网友给俺出了道难题,说著名的《黄鹤楼》也不合格律。。。 -湘西山民- ♂ (25586 bytes) (27 reads) 1/17/13
• 谢山民兄详解!崔颢基本与杜甫同时,律诗已经成熟,只是某些诗人刻意求奇,写出不合格 -轻风掠过2- (0 bytes) (2 reads) 1/17/13
• 请看诗圣所写的一首拗体七律《白帝城最高楼》 -轻风掠过2- (198 bytes) (9 reads) 1/17/13

————————————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与林克抄件 -湘西山民-给 湘西山民 发送悄悄话 湘西山民 的博客首页 湘西山民 的个人群组 (38425 bytes) (160 reads) 1/17/13

•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与林克抄件 -湘西山民- ♂ (38425 bytes) (171 reads) 1/17/13

文学城首页 » 热点讨论主题 » 几曾回首 » 毛泽东 »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与林克抄件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与林克抄件

来源: 湘西山民 于 2013-01-17 15:45:00[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164次


《毛泽东诗词集》与林克抄件
 
吴正裕
 
 
朱康倬同志的大作《毛诗“抄件稿” 辨误琐谈》一文(下面简称朱文),于今年6月就给我送来了。我拜读后觉得有必要予以答辩,澄清事实,还历史本来面目,以免以讹传讹。
 
(一)对林克抄件产生疑问可以理解,对根据他的抄件刊印的几首诗断然否定其真实性、可靠性是缺乏确凿根据的。
 
记得1998年6月他给逄先知同志来信并附寄《〈毛泽东诗词集〉副编中新收的五首诗质疑》一文。逄先知同志阅信和文章后对朱康倬同志提出的问题很重视,特地要我起草了复信,给他修改审定后打印出来,以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名义于6月 底寄给朱康倬同志。在复信中指出:“您指出的《毛泽东诗词集》新收的五首诗,是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在六十年代初照毛泽东诗词手搞抄录的,现为我室保存的档 案。这五首诗说不上是什么伪作,要断定为伪作,需要确凿的根据。对这五首诗,我们在编辑过程中曾加以考证,不是毛泽东抄录他人的作品,诗里所写的情景同毛 泽东当时的经历和有关历史事实是相符合的。”复信还对朱康倬同志就五首诗的格律、风格和遣词用字提出的质疑作出了简要答疑,这里不一一引述。我曾写过《所收的五律、绝非伪作》一文(载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0卷第3期),并在我主编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一书的考辨部分,就林克抄件引发的猜测和质疑,作了有针对性的答疑,这里不赘述。
 
我 知道朱康倬同志对我们的复信不信服、不满意。他随后千里迢迢地到陕西沿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足迹,调查了当地有无“运河”、“张冠道”的地名以及当时毛泽东有 无写过诗等情况,带回了当地政府写的很多证明材料。这种对研究、考证的执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可敬可佩的。他原来对林克抄件一无所知,提出质疑事出有 因,是可以理解的。当得知中央文献研究室把林克抄件作为档案保存(自然是经过认真考证而认定为档案的),又在我给他看了林克抄件上《张冠道中》、《喜闻捷 报》(前面标明“毛主席诗”和1947年) 两首诗的复印件后,依然对抄件持怀疑态度就会令人难以理解了。他这种不顾“抄件”的实际情况,“以史证诗”、“以诗证抄件”的方法并不科学。他从到陕北调 查后认为找到了更可靠的依据,从此陷入了更大的误区,多年来就毛泽东诗词“抄件稿”问题写过多篇文章,一直坚持对《毛泽东诗词集》中“根据抄件刊印”的6首诗提出质疑,甚至断定是伪作,提出要打假。
 
朱康倬同志对林克抄件有两种猜测:一是“抄录诗稿在当时是一种违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抄录者恐怕不可能仔细辨别是否真正是毛泽东的手稿,也不可能向其他人核实” 。二是“不排除有可能是别人的诗(战友、诗友、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诗或习作),请毛泽东审阅、修改或书写时被当做他本人的手稿予以抄录”。(引文见《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第二辑下册第1077页。)从这两种猜测,可以看出朱康倬同志对林克同志特别是林克抄件,误解是多么深。下面将对林克抄件的来龙去脉和它的全部情况作些介绍。
 
林克同志于1954年秋至1966年7月任毛泽东秘书,并兼任英文教师,他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期间,有了接触毛泽东诗词手稿(包括经作者修改过的抄件和印件)的极好机会,由于他非常喜爱毛泽东诗词,陆续抄了不少诗词。据访问林克得知,1962年一次毛泽东让他清退文件时发现了一批诗词手稿,1963年毛泽东编辑《毛主席诗词》时他做编务工作又发现了一批手稿以及经作者修改过的抄件与印件,他挑出未发表过的诗词抄录下来。他平时跟随毛泽东身边,发现新完成的诗词手稿就随时抄下来。他一般先抄在一个小本子上,因怕小本子丢失又记在他的日记本上。1986年胡乔木主持编辑《毛泽东诗词选》时,托人问林克有无毛泽东未发表过的诗词,他就把小本子交给胡乔木,希望能选用他抄的诗词。后来胡乔木未选用就把小本子退回去了,也没有谈任何意见。1996年 为纪念毛泽东逝世二十周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遵照胡乔木同志去世前对逄先知同志的嘱托,决定编辑出版毛泽东诗词全集,由逄先知同志任主审,冯蕙同志参加 审定工作,由周振甫先生任顾问,由我任主编,李捷同志参加编辑工作。林克同志得到要出毛泽东诗词全集的信息,就带上抄录毛泽东诗词的小本子和日记本,到中 央文献研究室交给逄先知同志,希望能给予选用。我们立即将林克抄件复印出来供研究用。
 
由于广大毛泽东诗词爱好者和研究者,没有看到过林克抄件,因此也就不了解林克抄件,这里不妨从多方面、多角度作些介绍和论述。
 
第一,从林克抄件的抄录起迄时间看它的可信性。经仔细研究林克抄件,发现抄录毛泽东诗词33首,误抄古词1首。查林克日记本所记日期,可以判断全部33首毛泽东诗词都是从1959年到1964年期间陆续抄录的。这期间毛泽东创作的诗词,有的抄送他人,如他完成《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后,立即书赠周恩来同志(在林克日记本上注明1963年1月9日武汉);有的如他写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印发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20多位同志征求意见(在林克日记本上注明了印发的名单)。这期间并没有像《诗刊》发表毛泽东诗词之前和“文革”时期那种辗转传抄毛泽东诗词的现象,不存在误抄他人作品的问题。
 
第二,从林克抄件的全部情况看它的可信性。当时对林克抄录的33首诗词查核后发现,其中有12首已收入1963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有2首已收入1986年9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有3首已发表在《党的文献》1993年第6期,有7首在毛泽东诗词稿档案中保存着手稿和经作者审定的抄件,只有9首是毛泽东的逸诗(因在档案中未保存,故称之)。同时发现,这9首逸诗中有6首(即标明作于1947年的五律《张冠道中》、《喜闻捷报》,未标写作时间的七律《咏贾谊》、七绝《贾谊》)在小本子和日记本上,都在前面冠以“毛主席诗”四字。鉴于林克抄件中33首诗词已有24首查明是毛泽东诗词,9首 逸诗大部分标明“毛主席诗”,我们编审组认为林克抄件是可信的,判定不是传抄稿。当时逄先知同志曾说,毛主席写诗后可能忘记或手稿散失,《七律·人民解放 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毛主席写后丢进字纸篓,田家英同志捡了起来,在毛主席编辑《毛主席诗词》集子时,田家英让他抄清后送给毛主席,毛主席看后哈哈大笑 说:“啊,我还写过这么一首诗!”
 
第三,从林克抄件上词句的修改和存在的错字看它的可信性。林克抄件上有一些诗词改过一二次,例如七绝《贾谊》末句原抄为“何用轻容付一生”,后改“轻容”为“哀伤”;又如七绝《刘蕡》首句原抄为“千载天空起大云”,后改“天空”为“长天”,末句原抄为“胜过贪生怕死人” ,后改为“万马皆喑叫一声”;又如七律《到韶山》首句原抄为“别梦依稀哭逝川”,后改为“咒逝川”,末句原抄为“人物风流变昔年”,后改为“遍地英雄下夕烟” 。林克抄件上的词句改动,决不是抄者自己任意改的,而是发现作者有了新的修改稿随时作了改动。林克抄件发生的这种情况有力证明它不是传抄件,如果是传抄来的就不会一改再改。林克抄件上有几首诗存在错字,例如五律《张冠道中》将“戎衣”错抄成“戌衣”; 又如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将“喋血”错抄成“啼血”,将“犹制”错抄成“犹刻”;又如七律《咏贾谊》将“汨罗”错抄成“洞罗”。林克抄件将形近的字抄 错,正说明他是按照毛泽东的诗词手稿抄的。因为毛泽东的草书有些字不好辨认,不联系诗的内容认真研究,抄错是难免的。
 
关于林克抄件,除了他的小本子和日记本中抄录的33首毛泽东诗词以外,我们在吴旭君管理的毛泽东诗词稿档案里,还发现毛泽东有6首诗,是他在林克抄件上作了审改。这6首 诗是:五律《看山》,第七句林抄为“一片飘飘下”,毛改为“飘颻”。七绝“观潮”,第二句林抄为“雪花冲向钓鱼台”,毛改为“飞向”;第三句林抄为“人山 争看阵云阔”,毛改为“人山纷说阵容阔”。七绝《刘蕡》,首句林抄为“千载天空起大云”,毛改为“长天”;末句林抄为“胜过贪生怕死人”,毛改为“万马皆 喑叫一声”。七律《读报》(西海而今出圣人),第三、四句林抄为“一辆汽车几间屋,三头黄犊半盘银”,毛作了修改,因尚未发表,这里从略。七律《读报》 (反苏昔忆闹群蛙)、七律《读报》(托洛茨基到远东),这两首诗毛在林克抄件上未作修改,而作了审定。此外,在一件标题为《诗三首》的铅印件上,印了两首 上述的《读报》诗,和一首《改鲁迅诗》,附上的鲁迅原诗《亥年残秋偶作》是由林克用钢笔抄上的。在这个铅印件上,毛泽东批示:“林克:这几首诗词,请打清 样三份交我。字样一律照《满江红》。费心为盼!”末尾署的时间是1963年9月5日。
 
本文不厌其烦引述许多具体材料,就是想用事实说明,林克同毛泽东在工作上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他有许多正当的工作机会接触毛泽东诗词的手稿或修改件,例如1963年在毛泽东编辑《毛主席诗词》集子时参加编务工作,为毛泽东抄清和打印诗稿等。因此,根本谈不上林克抄录诗稿“是一种违规行为”,不可能仔细辨别是否真正是毛泽东的手稿。
 
我们认定林克抄件的可信性后,并非如朱文所说“以人取诗,囿于定见,疏于考证”。当时逄先知同志曾要求我和李捷同志对毛泽东的9首逸诗继续作认真的考证,要完全防止误收他人作品。由于我们在查核林克抄件时发现他抄了五代词人孙光宪的一首词《清平乐》(愁肠欲断),我们分析他是因毛泽东手书这首词未署作者而误抄的。为了排除9首逸诗中3首 咏史诗(包括七绝《贾谊》和七律《咏贾谊》)是古诗,我们查阅了毛泽东手书和批阅的古诗以及古人写的一些咏史诗。当我们发现毛泽东两次手书李商隐的《贾 生》诗,两次都把第二句“贾生才调更无伦”默写为“贾生才调世无伦”,与他写的五绝《贾谊》诗借用句一样,这绝非偶然;又发现林克抄件上这首诗的末句先抄 为“轻容”后改为“哀伤”,分析这两点情况使我们坚信这首诗是林克依照毛泽东手稿抄录的。为防逸诗中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是他人所写,我们走访了北京鲁迅纪念馆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同志,他为我们查阅了我国1961年 纪念鲁迅所写的旧体诗,未发现有这样两首诗。他后来写了一篇赏析文章《“但见奔星劲有声”——喜读〈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在《人民日报》发 表。为了查明五律《张冠道中》的张冠道地名,特向毛泽东转战陕北经过的各县史志办发了调查函。当我们判定《张冠道中》、《喜闻捷报》是军旅诗,为防止阑入 我党我军诗人的作品,特地翻看了他们的诗集。由于本文着重介绍林克抄件,调查情况从略。
 
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毛泽东诗词全集拟新收诗词近30首。1996年5月, 我们把诗词选稿和注释稿打印出来,送邓力群、胡绳、吴冷西、李琦、龚育之、金冲及、周振甫、吴旭君等同志审阅,征求意见。我们参加编审的四位同志到胡绳同 志家听取了他的意见。他看得很仔细,有些意见已简要写在选稿上,对注释稿也勾掉少量评价性的文字。他总的意见是倾向于不称全集,依旧分正副编。他明确提出 有5首 诗可不收,其中包括逸诗中的两首,即一首是悼亡诗,因不知何时为谁而作;一首是反修诗,因背景不清,不知说的什么。他擅长写旧体诗,差不多对每首诗都写上 合不合律,但提出不收的诗与格律无关,他说唐人有一种变格的律诗。吴冷西同志对几首《读报》诗提出可不收,认为有的诗像打油诗。龚育之同志总的倾向是不出 全集,但他对选稿只提出两首诗不收,一首反修诗,意见与胡绳同志相同,一首仿陆游《示儿》诗,认为内容不太好。我和李捷同志曾到周振甫同志家听取意见,他 对选稿没有意见,都同意选;对注释稿增补了四五条;他认为诗的格律不成问题,只是提出《纪念鲁迅八十寿辰》诗中的“秋风吟”似可改为“秋风引”就合律了。 吴旭君同志给逄先知同志写了一封信,对少量注释提出了意见,着重对《纪念鲁迅八十寿辰》和《贾谊》提出意见:“在我的回忆中一直想不起他曾经为鲁迅及贾谊 写过诗,当然我不知道不等于毛主席未写。”“主席诗稿卷宗以外也可能有诗稿手迹。”“主席写了诗词草稿,自己不愿再修改,不愿作定稿保留,或准备修改未来 得及定稿,他可能信手放入文件书堆中而被清理走。”“可请林克同志再多提供些情况,其证明文字中宜包括:抄自何处,是否依据主席手稿?”接受吴旭君同志的 意见,我们立即请林克同志就他抄的毛主席几首诗写个说明材料。林克同志于1996年6月7日给中央文献研究室写了《关于毛泽东几首诗的说明》。他在说明材料中抄录了几首诗(即《毛泽东诗词集》中“根据抄件刊印”的6首 诗)后说:“记得毛泽东这几首诗的手稿,是他让我清退看过的文件时,我从文件中发现的。我先从文件中把诗稿手迹拿了出来。当我将文件清理完毕之后,我把诗 稿翻看了一遍,其中有发表过的诗,也有未发表过的诗,在未发表的诗中有的过去我看过,但以上这几首诗,我从未见到过,由于我非常喜爱毛泽东的诗词,我便把 这几首诗抄录下来,回办公室后,我先记在一个小本子上,由于怕遗失了,接着又抄录在1962年4月24日我的日记本上。”
 
我们在征求意见后,经研究决定,既不是重编选集,也不是新编全集,而是编一本准全集,定名为《毛泽东诗词集》,分正副编,共收入67首诗词。同原设想拟编的全集比较,主要删掉了多首“文革”诗、反修诗(包括《读报》诗),由林克抄件保存的“逸诗”入选6首,删掉3首(即悼亡诗、反修诗、咏史诗各一首)。总之,拟根据林克抄件刊印的6首诗,在征求意见时除吴旭君同志一人提过意见外,其他同志无任何意见,都是同意入选新编的诗词集的。
 
(二)《毛泽东诗词选》同《毛泽东诗词集》的编辑方针不同这里是指副编,是决定根据林克抄件刊印的6首诗能否选用的根本原因。
 
林 克同志在《关于毛泽东几首诗的说明》中说:“胡乔木同志在编辑毛泽东诗词五十首时,他委托李慎之同志问我有无毛泽东未发表过的诗词。我便请李慎之同志将我 抄录毛主席诗词的小本子带交胡乔木同志,我希望他能鉴别或选用。”林克同志的这个说明揭示了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表明胡乔木对林克充分了解和信任,他 问林克有无毛泽东未发表过的诗词,自然知道林克那里不可能保存着毛泽东诗词的手稿,可想见的是会有毛泽东诗词的抄件。二是表明林克在胡乔木这个老领导、老 战友面前敢于拿出自己抄录毛泽东诗词的小本子,自然不会觉得根据毛泽东诗词手稿抄录是一种违规行动,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
 
朱 康倬同志后来看到了林克同志的这个说明后提出了种种质疑。首先朱文提出,胡乔木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选》为何没有收录“当年按手稿照录的”毛诗词?其实,胡 乔木主编《毛诗选》的编辑方针,根据我的理解是精选,从政治上、艺术上的高度决定取舍和编次,无论正编和副编,所选各篇都要有鲜明的革命色彩,从艺术上说 也要注重质量。胡乔木根据这样的标准,不要说作者写作后可能因忘记或手稿散逸而没有再修订的未定稿(林克抄件就属这种稿本)《诗词选》没有收,就是作者自 己保存的反复修改稿或审定稿,《诗词选》也收得很少。
 
其 次,朱文说,“吴正裕同志曾经是胡乔木编辑《毛诗选》时的主要助手,按理说他应该知道胡乔木对这几首抄件稿的鉴别意见”。必须纠正一下,我并不是胡乔木编 辑《毛诗选》时的主要助手,不敢冒认这样的名分,我只是参加了《毛诗选》后期的编辑和注释工作。至于胡乔木看了林克抄件的鉴别意见,我略知一二。据林克 说,胡乔木请李慎之将他抄诗的小本子退还了,没有采用,也没有发表意见。后来我知道,胡乔木实际上是发表了意见的。1986年 胡乔木为《毛诗选》写《出版说明》时提出:“副编诸作以及其他一些本集没有收入的作品,作者写成后都没有最后定稿。其中虽可能间或有作者忘了,未及再看到 和考虑修订的。”这里所说的“可能间或有作者忘了,未及再看到和考虑修订的”,实际上指的就是林克抄作中保存的作者的逸诗。当年胡乔木主编《毛诗选》时, 毛泽东诗词稿是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从中央档案馆复印后提供给胡乔木同志的,就我所知,毛诗稿都是由作者自己保存的(委托吴旭君管理),曾经反复修 改后审定过的手稿和抄件稿(抄件稿大部分是吴旭君的毛笔誉清稿,另有林克的6件钢笔抄件和逄先知1件钢笔抄件)。由此可见,胡乔木上述看法,只可能是他看了林克抄件留下的印象。再说,胡乔木看了林克抄件未发表意见,不等于他认为“这几首抄件经鉴别不是毛泽东所作”(朱文语)。胡乔木是1947年4月中旬到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当他看到林克的小本子上开宗明义写着“毛主席诗”,下面紧接着抄录署名作于1947年 的两首五律,如果他发现诗中的地名、史实等同毛泽东的经历不合,诗艺极差,明知不是毛泽东所作,他会“不置可否,不了了之”(朱文语),便眼睁睁地让其以 传传讹?朱文甚至指责胡乔木“出于顾及老同事的情面,不便直说,只能用不置可否这种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鉴别意见”。这种毫无根据的推测,是极不严肃 的。
 
再 次,朱文指出,林克提供的“当年按手稿照录的抄件,在《毛诗选》中竟然一首也未选录”,“不知道《毛诗集》编者有什么比胡乔木更高明的见解和充分的理 由”。诚然,《毛诗集》编者并不比胡乔木更高明,但是《毛诗集》同《毛诗选》相比确实编辑方针不尽相同。《毛诗集》正编的编辑方针同于《毛诗选》,但副编 的编辑方针最初是按编全集而定的,后来是按编准全集而定的,无论从政治考虑还是从诗艺考虑,选稿标准都要适当放低、从宽,显然同《毛诗选》不能比拟,否则 就是重新编选集。
 
(三)林克抄件“孤证不孤”,质疑者甚至“未立孤证”。
 
从上文来看,林克抄件“孤证不孤”,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员有胡乔木、逄先知、吴旭君等都确认林克抄件的可信性。特别是吴旭君,她受毛泽东委托管理毛泽东诗词稿13年(从1961年至1973年),对林克抄件保存的毛泽东诗词9首逸诗,只提出《贾谊》和《纪念鲁迅八十寿辰》3首 诗是否按手稿抄录,表示她不知道毛泽东是否为鲁迅、贾谊写诗,这表明她对其他几首逸诗的可信性给予了旁证。此外邓力群、胡绳、吴冷西等同志都同毛泽东有密 切交往,对毛泽东诗词也很熟悉,他们对林克抄件都未提任何意见,这难道是偶然的?就拿龚育之同志来说,他原来对林克抄件从未与闻,看了朱康倬同志的考证文 章,听了一面之词,就提出了孤证说,以致把他自己在审阅《毛泽东诗词集》时的意见也推翻了。应当指出,他当时对《毛诗集》拟收入根据林克抄件刊印的6首诗,并无意见,是完全同意的。朱康倬同志坚持并断定林克抄录的不是毛泽东的作品,而是抄的他人的作品,请问是抄了谁的作品?他又假设毛泽东手书的诗词是战友、诗友、亲属或身边工作人员的作品,他却至今还处于推测阶段,从未找到一个孤证,真是“孤证未立”。把6首 “根据抄件刊印”的诗打为伪作,是要有确凿的证据的,哪怕是孤证也好。曾有论者指明陈毅是五律《张冠道中》、《喜闻捷报》的作者,我翻了陈毅多种诗集,也 没有觅见这样两首诗,这说明就连这样一个孤证都未立起来。《毛诗集》出版十多年了,从未有人从这个集中将“伪作”认走,可见“孤证难立”。
 
相关链接:《毛泽东诗词集》
 
wmsp.wenming.cn/jdwx/mjdscj.pdf
 File Format: PDF/Adobe Acrobat - Quick View
这次为了纪念毛泽东逝世二十周年. 而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 共收诗词六十七首,. 仍按《诗词选》体. 例分正编、. 副编,. 都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 凡已发表过的诗词, ...

————————————

《毛泽东诗词集》关于七律平仄韵对仗的注释 -湘西山民-给 湘西山民 发送悄悄话 湘西山民 的博客首页 湘西山民 的个人群组 (196 bytes) (53 reads) 1/17/13

• 《毛泽东诗词集》关于七律平仄韵对仗的注释 -湘西山民- ♂ (196 bytes) (53 reads) 1/17/13


文学城首页 » 热点讨论主题 » 几曾回首 » 毛泽东 » 《毛泽东诗词集》关于七律平仄韵对仗的注释

《毛泽东诗词集》关于七律平仄韵对仗的注释

来源: 湘西山民 于 2013-01-17 15:56:27[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53次

回答: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与林克抄件 由 湘西山民 于 2013-01-17 15:45:00

注 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
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文学城首页 » 热点讨论主题 » 几曾回首 » 毛泽东 » 为老毛七律离奇出律辩护一下。

为老毛七律离奇出律辩护一下。

 来源: 湘西山民 于 2013-01-17 16:06:33[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74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打印|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回答: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与林克抄件 由 湘西山民 于 2013-01-17 15:45:00

毛泽东诗词所犯大忌之一是出律(平仄与韵)太离谱,比如《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
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
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
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
空白汩罗步尘埃。

全诗没有一句合平仄。见链接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507474.html
 
俺的猜测是老毛的《七律-咏贾谊》,可能是初稿,还没有来得及细对平仄,先琢磨了个大意,被林克抄去了。老毛也忘了这茬。
 到了后来,被不懂诗的马屁精们收入了选集。实在不知道是出了老毛的丑。还被收入权威的《毛泽东诗词集》,广为传播。无知的粉丝,往往帮倒忙。

——————
• 毛诗词请胡乔木,郭沫若等润色过的,勉强可以及格,其原作草稿豆简直惨不忍睹。 -轻拳- (0 bytes) (11 reads) 1/17/13

——————
文学城首页 » 热点讨论主题 » 几曾回首 » 毛泽东 » 有网友给俺出了道难题,说著名的《黄鹤楼》也不合格律。。。

有网友给俺出了道难题,说著名的《黄鹤楼》也不合格律。。。

 来源: 湘西山民 于 2013-01-17 19:26:53[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28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打印|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回答: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与林克抄件 由 湘西山民 于 2013-01-17 15:45:00

• 请山民分析一下这首千古名诗的格律,似乎颇有“出格”之嫌。 -轻风掠过2- (278 bytes) (6 reads) 1/17/13
 
• 《黄鹤楼》前四句不对,平仄也不很粘缀,是古诗形式。这种诗体,在盛唐时期,还是常见的 -湘西山民- ♂ (23350 bytes) (4 reads) 1/17/13
 
《黄鹤楼》前四句不对,平仄也不很粘缀,是古诗形式。后四句忽然变成律诗。这种诗体,在盛唐时期,还是常见的,正是律诗尚未定型的时期的作品,并不是作者的特点。(《唐诗百话》)
 


 
 
28.黄鹤楼与凤皇台
 
 
 
黄鹤楼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登金陵凤皇台
 
 
 
凤皇台上凤皇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
 
 
 
现 在选了两首极著名的七言律诗。作者崔颢和李白是同时人。崔颢登武昌黄鹤楼,题了一首诗,写景抒情,当时被认为是杰作。据说李白也上黄鹤楼游览,看见崔颢的 诗,就不敢题诗,只写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李白到南京,游凤凰台,才做了一首诗,显然是有意和崔颢竞赛。从此之后,历代欣赏 唐诗的人,都喜欢把这两首诗来评比。议论纷纷,各有看法。现在我们也来欣赏这两首诗,把前人各种评论介绍一下,然后谈谈我的意见。
 
 
 
崔 颢,不知其字。汴州(今开封)人。开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登进士第,累官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公元七五四年)卒。《河岳英灵集》说:"颢少年为 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鲍照、江淹,须有惭色。"崔颢的诗,现在只存数十首,并没有浮艳轻薄之作,可能已删除了少年之作。《唐 诗纪事》说他"有文无行",似乎他的品德很坏,但到底如何"无行"却不见于唐宋人记载。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才有具体的记载,说他"行履稍劣,好蒲 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原来只是爱赌钱、喝酒、好色而已。说他"行履稍劣"也还公平,说他"有文无行"恐怕太重了。
 
 
 
黄鹤楼在武昌长江边,是历史上的名胜古迹。解放后建长江大桥,这座楼已拆除,预备换一个地方重建。因此拆除下来的建筑材料都编号保存,听说近来已在重建。
 
 
 
崔 颢这首诗有不同的文本。第一句"昔人已乘白云去",近代的版本都是"昔人已乘黄鹤去"。唐代三个选本《国秀集》、《河岳英灵集》、《又玄集》,宋代的《唐 诗纪事》、《三体唐诗》,元代的选集《唐音》,都是"白云",而元代另一个选集《唐诗鼓吹》却开始改为"黄鹤"了。从此以后。从明代的《唐诗品汇》、《唐 诗解》直到清代的《唐诗别裁》、《唐诗三百首》等,都是"黄鹤"了。由此看来,似乎在金元之间,有人把"白云"改作"黄鹋",使它和下句的关系扣紧些。但 是晚唐的选本《又玄集》在诗题下加了一个注:"黄鹤乃人名也。"这个注非常奇怪,好象已知道有人改作"黄鹤",因此注明黄鹤是人名,以证其误。这样看来, 又仿佛唐代末年已经有改作"黄鹤"的写本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又玄集》,是从日本传回来。一九五九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据日本刻本影印,未必是原本式样。 这个注可能是后人所加,而不是此书编者韦庄的原注。《唐诗解》的著者唐汝询在此句下注道:"黄鹤,诸本多作白云,非。"他所谓诸本,是他所见同时代流行的 版本。他没有查考一下唐宋旧本,不知道当时的诸本,都作"白云"。他武断地肯定了黄鹤,使以后清代诸家都跟着他错了。此外,"春草萋萋",唐宋许多选本均 同,只有《国秀集》作"春草青青"。从《唐诗鼓吹》开始,所有的版本都改作"芳草萋萋"了。可见这个字也是金元时代人所改。现在我们根据唐宋旧本抄录。
 
黄 鹤楼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记载。《齐谐志》说:黄鹤楼在黄鹤山上。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山,因此山名黄鹤。后人在山上造一座楼,即名为黄鹤楼。《述异记》 说:荀环爱好道家修仙之术。曾在黄鹤楼上望见空中有仙人乘鹤而下。仙人和他一同饮酒,饮毕即骑鹤腾空而去。唐代的《鄂州图经》说:费文祎登仙之后,曾驾黄 鹤回来,在此山上休息①。总之,都是道家的仙话。有仙人骑黄鹤,在此山上出现,然后把山名叫做黄鹤山。有了黄鹤山,然后有黄鹤楼。或者是先有山名,然后有 传说。为了附会传说,才造起一座黄鹤楼。中国的名胜古迹,大多如此。但黄鹤是人名,却毫无根据,这个注是胡说。
 
 
 
自从唐汝询否定了"白云"之后,还有人在讨论"白云"与"黄鹤"的是非。于是金圣叹出来助阵,在《选批唐才子诗》中,极力为"黄鹤"辩护。他说:
 
 
 
此 即千载喧传所云《黄鹤楼》诗也。有本乃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大谬。不知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且使昔人若乘白云,刚此楼何故乃名黄 鹤?此亦理之最浅显者。至于四之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若起手未写黄鹤,先已写一白云,则是黄鹤、白云,两两对峙。黄鹤固是楼名,白云出于 何典耶?且白云既是昔人乘去,而至今尚见悠悠,世则岂有千载白云耶?不足是当一噱已。
 
 
 
金 圣叹这一段辩解,真可当读者一噱。他煞费苦心地辩论此句应为"黄鹤"而不是"白云",但是对于一个关键问题,他只好似是而非地躲闪过去。我们以为崔颢此诗 原作,必是"白云"。一则有唐宋诸选本为证,二则此诗第一、二联都以"白云"、"黄鹤"对举。没有第一句的"白云",第四句的"白云"从何而来?金圣叹也 看出这一破绽,觉得无以自解,就说:好就好在"有意无意,有谓无谓"。这是故弄玄虚的话。这四句诗都可以实实在在地按字面解释,没有抽象的隐喻,根本不 是"有意无意,有谓无谓"的句法。所以我们说他讲到这里,便躲躲闪闪地把话支吾开去了。"昔人已乘白云去",是说古人已乘云仙去,接着说今天此地只剩下黄 鹤楼这个古迹。第三、四句又反过来说:黄鹤既己一去不返,楼上也不再见到黄鹤,所能见到的只是悠悠白云,虽然事隔千年,白云却依然如故。四句之中,用了两 个"去"字,两个"空"字,完全是"有意"的、"有谓"的。总的意思,只是说:仙人与黄鹤,早已去了;山上的楼台和天上的白云却依然存在。"空"字有徒然 的意思,在这千年之中,没有人再乘白云去登仙,所以说这些白云是徒然地悠悠飘浮着。金圣叹又以为"白云"与"黄鹤"不能对峙,因为黄鹤是楼名,而白云没有 出典。这个观点也非常奇怪。第一,律诗的对偶,只要求字面成对,并不要求典故必须与典故成对。按照圣叹的观念,则李商隐诗"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 牛。"(《马嵬二首》之二)牵牛是星名,驻马又是什么?岂非也不能对吗?第二,如果一定要以典故对典故,那么,此句中的"白云",正是用了西王母赠穆天子 诗中的"白云"②的典故,圣叹不会不知道。第三,在这首诗中,"白云"和"黄鹤"不是对峙,而是双举。唐人七言律诗中,常见运用这一手法。这四句诗,如果 依照作者的思维逻辑来排列,应该写成:
 
 
 
昔人已乘白云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馀黄鹤楼。
 
 
 
原 诗第一句的"白云"和第三句的"黄鹤"是虚用,实质上代替了一个"仙"字。第二句的"黄鹤"和第四句的"白云"是实用,表示眼前的景物。经过这样一分析, 谁都可以承认原作应该是"乘白云去",而金圣叹却说:"白云既是昔人乘去,而至今尚见悠悠,世岂有千载白云耶?"这话已近于无赖。依照他的观念,昔人既己 乘白云而去,今天的黄鹤楼头就不该再有白云了。文学语言有虚用实用之别,圣叹似乎没有了解。
 
 
 
元稹有一首《过襄阳楼》诗,以"楼"与"水"双举,今附见于此,作为参考:
 
 
 
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
 
 
 
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
 
 
 
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
 
 
 
早晚暂教王粲上,庾公应待月华明。
 
 
 
此 诗接连三联都用"楼"与"水",而彼此都没有呼应作用,手法还不如崔颢严密。而金圣叹却大为称赞,评云:"一时奇兴既发,妙笔又能相赴。"由此可见圣叹评 诗,全靠一时发其"奇兴",说到那里是那里,心中本无原则。他的《选批唐才子诗》,尽管有不少极好的解释,但前后自相矛盾处也很多。
 
 
 
这 四句诗虽是七律的一半,但是用双举手法一气呵成,并无起承的关系。况且第三,四句又不作对偶,论其格式,还是律诗音调的古诗。下面第五、六句才转成律诗, 用一联来描写黄鹤楼上所见景色:远望晴朗的大江对岸,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见。江中则鹦鹉洲上春草萋萋,更是看得清楚。可是,一会儿已到傍晚,再想眺望得远 些,看看家乡在何处,这时江上已笼罩着烟雾,看不清了,叫人好不愁恼。这样就结束了全诗。
 
 
 
方 回(字虚谷)说:"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瀛奎律髓》)李东阳(字宾之)说:"然律犹可间出古意,古不可涉律,此篇律间涉古,要自不厌。" (《怀麓堂诗话》)吴昌祺说:"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删订唐诗解》)以上三家,都注意于诗体。前四句不对,平仄也不很粘缀,是 古诗形式。后四句忽然变成律诗。这种诗体,在盛唐时期,还是常见的,正是律诗尚未定型的时期的作品,并不是作者的特点。"气势雄大",成为"千秋绝唱", 其实与诗体无关。这首诗之所以好,只是流利自然,主题思想表现得明白,没有矫作的痕迹。在唐诗中,它不是深刻的作品,但容易为大众所欣赏,因而成为名作。
 
 
 
李 白的诗,绝大多数也是这样的风格,所以他登上黄鹤楼,看到壁上诗牌上崔颢这首诗,感到自己不易超过,就不敢动笔。但是他还写了一首《鹦鹉洲》,其实可以说 是《黄鹤楼》的改名,却写得不好,后世也没有人注意。大概他自己也有些丧气,心中不平,跑到南京,游凤凰台,再刻意做了一首,才够得上和崔颢竞赛的资格。
 
 
 
凤 凰台在南京西南凤凰山上。据说刘宋元嘉年间曾有凤凰栖止在山上,后来就以凤凰为山名。李白在唐明皇宫中侍候了一阵皇帝和贵妃,被高力士、杨国忠等人说了许 多背话,皇帝对他开始有点冷淡。他就自己告退,到齐、鲁、吴、越去旅游。在一个月夜,和友人崔宗之同上凤凰台。最初的感想和崔颢一样:曾经有过凤凰的台, 现在已不见风凰,只剩一座空台,台下的江流还在滔滔东流。第二联的感想是崔颢所没有的,他想起:金陵是东吴,东晋两朝的国都,如今吴大帝宫中的花草早已埋 在荒山上小路边,晋朝的那些衣冠人物也都成为累累古墓了。"花草"是妃嫔、美人的代词,"衣冠"是贵族人物的代词。这一联使这首诗有了怀古的意味,如果顺 着这一思路写下去,势必成为一首怀古诗了。幸而作者立即掉转头来,看着眼前风景:城北长江边的三山,被云雾遮掩了一半;从句容来的一道水,被白鹭洲中分为 二,一支流绕城外,一支流入城内,就成为秦淮河。不说山被云遮了半截,而说是半个山落在天外。一则是为了要和下句"白鹭"作对,二则是埋伏一个"云"字, 留待下文点明。"二水中分白鹭洲",其实是白鹭洲把一水中分为二,经过艺术处理,锻炼成这样一联。这一联相当于崔颢的"晴川,春草"一联。最后一联结尾, 就和崔颢不同了。李白说:总是由于浮云遮掩了太阳,所以无法望到长安,真叫人好不愁恼。
 
 
 
崔 颢因"日暮"而望不到"乡关",他的愁是旅客游子的多愁。李白因"浮云蔽日"而望不到长安,他的愁属于那一类型?这里就需要先明白"浮云"、"太阳"和" 长安"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文学上的比喻意义。古诗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二句,这是"浮云蔽日"被诗人用作比喻的开始。《陆贾新语》有一句"邪臣之 蔽贤,犹浮云之蔽日月"。这是把浮云比为奸邪之臣,把日月比为贤能之臣。此外,太阳又是帝王的象征。《诗经》里就有"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就是人民把 太阳来代表君王的。因此,"浮云蔽日"有时也用以比喻奸臣蒙蔽皇帝。《世说新语》里记了一个故事:晋明帝司马绍小时,他父亲元帝司马睿问他"还是长安近 呢,还是太阳近?"这位皇太子回说:"太阳近。"皇帝问是什么理由。他说:"现在我抬眼只见太阳,不见长安。"原来他的所谓太阳,指的是皇帝,他的父亲。 从这个故事开始,"日"与"长安"又发生了关系。李白这两句诗,是以这些传统比喻为基础的。"浮云蔽日"是指高力士、杨国忠等人蒙蔽明皇。"长安不见"是 用以表示自己不能留在皇城。这样讲明白了,我们就可知李白的愁是放臣逐客的愁,是屈原式的政治性的愁。
 
 
 
这 两首诗,在文学批评家中间引起了优劣论。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搂》为第一。"(《沧浪诗话》)刘克庄说:"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 (《后村诗话》")方回说:"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瀛奎律髓》)这是宋元人的意见。顾璘评《黄鹤楼》诗曰:"一气 浑成,太白所以见屈。"(《唐音》)王世懋以为李白不及崔颢。他的理由是:二诗虽然同用"使人愁",但崔颢用得恰当,李白用得不恰当。因为崔颢本来不愁, 看到江上烟渡,才感到乡愁。这个"使"字是起作用的。李白是失宠之臣,肚子里早已装满愁绪,并非因登凤凰台才开始感到愁,他这个"使"字是用得不符合思想 情绪的现实的。(见《蓺圃撷馀》)徐献忠评曰:"崔颢风格奇俊,大有佳篇。太白虽极推《黄鹤楼》,未足列于上驷。"(《唐音癸签》引)这都是明代人的意 见。吴昌祺批李白诗道:"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后村以为崔颢敌手,愚哉。一结自佳,后人毁誉,皆多事也。"(《删订唐诗解》)这意思是说李诗起句 不及崔诗,故没有与崔诗"比肩"的资格。但又暗暗地针对王世懋说,结句是好。金圣叹对李白此诗,大肆冷嘲。他说:"然则先生当日,定宜割爱,竟让崔家独 步。何必如后世细琐文人,必欲沾沾不舍,而甘于出此哉。"这是干脆说李白当时应该藏拙,不必作此诗出丑。沈德潜评崔诗云:"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 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这一评语是恭维得很高的。他又评李白诗云:"从心所造,偶然相似。必谓摹仿司勋,恐属未然。"这是为李白辩解,说他 不是摹仿崔颢,而是偶然相似。以上是清代人的意见。此外肯定还有许多评论,不想再费时间去收集了。
 
 
 
大 概《黄鹤楼》胜于《凤凰台》,这是众口一辞的定评。《凤凰台》能否媲美《黄鹤楼》,这是议论有出入的。到金圣叹,就把《凤凰台》一笔批倒了。现在我们把这 两首诗放在一起作出评比。我以为,崔诗开头四句,实在是重复的。这四句的意境,李白只用两句就说尽了。这是李胜崔的地方。可是金圣叹《选批唐才子诗》却 说:
 
 
 
人传此诗是拟《黄鹤楼》诗。设使果然,便是出手早低一格。盖崔第一句是去,第二句是空,……今先生岂欲避其形迹,乃将"去"、"空"缩入一句。既是两句缩入一句,势必句上别添闲句,因而起云:"凤凰台上凤凰游",此于诗家赋、比、兴三者,竟属何体哉?
 
 
 
吴 昌祺也跟着说:"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可见他们都认为李白此诗起句疲弱,不及崔作之有气势。其实他们是以两句比两句,当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知 崔作第三、四句的内容,李诗已概括在第一、二句中,而李诗的第三、四句,已转深一层,从历史的陈迹上去兴起感慨了。方虚谷说:"此诗以《凤凰台》为名,而 咏凤凰台不过起语两句,已尽之矣。"方氏此说有可取处,不过他没有说得透彻。他肯定李诗只用两句便说尽了崔诗四句的内容,故第一句并不是金圣叹所说的闲 句。诗家用赋比兴各种表现手法,不能从每一句中去找。李诗前四句是赋体,本来很清楚。"凤凰台上凤凰游"虽然是一句,还只有半个概念,圣叹要问它属于何 体,简直可笑。请问《诗经》第一篇第一句"关关雎鸠"属于何体,恐怕圣叹也答不上来。方虚谷的评语是指出李白用两句概括了凤凰台的历史和现状,而崔颢却用 了四句。但是他把话说错了,使人得到一个印象,仿佛下面六句就与风凰台无关了。一个"不过",一个'已尽",都是语病。这个语病,又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 这里顺便讲一讲。
 
 
 
诗 人作诗,一般都是先有主题思想。主题思想往往是偶然获得的,可以说是一刹那间涌现的"灵感"。这个主题思想经过仔细组织,用适当的形象和辞藻写成为诗,然 后给它安上一个题目。题目可以说明作品的主题,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可以不透露主题,例如《登金陵凤凰台》;更简单些,例如《黄鹤楼》。不透露 主题的诗题,对诗的内容没有约束。在"黄鹤楼"这样的诗题下,可以用赋的手法描写黄鹤楼,也可以用比兴的手法借黄鹤楼来感今、怀古、抒情或叙事。方虚谷说 李白用起语两句咏尽了凤凰台,这是他把这首诗看成咏物诗似的,两句既已咏尽,以下六句岂非多馀。崔颢的四句,李白的两句,都只是全诗的起句,还没有接触到 主题。句"尽"或"不尽",都没有关系,甚至"咏"或"不咏",也没有关系。作者,尤其是读者,都不该拘泥于诗题。苏东坡说过:"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 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就是对这种情况而言。例如做一首咏梅花的诗,如果每句都写梅花,绝不说到别处去,这就可知作者不是一位诗人。所以我 说,李白以两句概括了凤凰台,在艺术手法上是比崔颢简练,但不能说是咏尽了凤凰台。
 
 
 
崔颢诗一起就是四句,占了律诗的一半,馀意便不免局促,只好以"睛川春草"两句过渡到下文的感慨。李诗则平列两联,上联言吴晋故国的人物已成往事,下联则言当前风景依然是三山二水,从这一对照中,流露了抚今悼古之情,而且也恰好阐发了起句的意境。
 
 
 
最 后二句,二诗同以感慨结束,且同用"使人愁"。二人之愁绪不同,我们已分析过。崔颢是为一身一己的归宿而愁,李白是为奸臣当道,贤者不得见用而愁。可见崔 颢登楼望远之际,情绪远不如李白之积极。再说,这两句与上文的联系,也是崔不如李。试问"晴川历历,春草萋萋"与"乡关何处是"有何交代?这里的思想过 程,好象缺了一节。李白诗的"三山二水"两句,既承上,又启下,作用何等微妙!如果讲作眼前风景依然,这是承上的讲法;如果讲作山被霎遮,水为洲分,那就 是启下的讲法。从云遮山而想到云遮日,更引起长安不见之愁,思想过程,岂非表达得很合逻辑?而上下联的关系,也显得很密切了。萧士贇注曰:"此诗因怀古而 动怀君之思乎?抑亦自伤谗废,望帝乡而不见,乃触景而生愁乎?太白之意,亦可哀也。"这解释也完全中肯。因怀古而动怀君之思,"三山二水"两句实在是很重 要的转折关健。
 
 
 
由 此,我们可以做出结论:李白此诗,从思想内容、章法、句法来看,是胜过崔颢的。然而李白有摹仿崔诗的痕迹,也无可讳言。这决不是象沈德潜所说的"偶然相 似",我们只能评之为"青出于蓝"。方虚谷以为这两首诗"未易甲乙",刘后村以李诗为崔诗的"敌手",都不失为持平之论。金圣叹、吴昌祺不从全诗看,只拈 取起句以定高下,从而过分贬低了李白,这就未免有些偏见。
 
一九七八年六月八日
 
 
 
①此条见《唐诗鼓吹》郝天挺注中所引
 
 
 
②西王母赠别穆天子诗云:"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见《穆无子传》)亦以白云起兴,希望穆天子能再来。

——————

文学城首页 » 热点讨论主题 » 几曾回首 » 毛泽东 » 请看诗圣所写的一首拗体七律《白帝城最高楼》

请看诗圣所写的一首拗体七律《白帝城最高楼》

 来源: 轻风掠过2 于 2013-01-17 20:58:23[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10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打印|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回答: 谢山民兄详解!崔颢基本与杜甫同时,律诗已经成熟,只是某些诗人刻意求奇,写出不合格律的“拗体诗”。 由 轻风掠过2 于 2013-01-17 20:50:24

城尖径仄旌旆愁,
 
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
 
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
 
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
 
泣血迸空回白头。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