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差距到底有多少?也许就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以及 “to be or not to be” 这类问题的无解答性是等值的罢。这种解答也许会让我大部分朋友呕死,因为她们是学理科的。我就不同,文科的孩子就是这么无聊。我们喜欢探讨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这才叫做思想;而理科的孩子们呢,人家那是在思考啦!
文科是抽象的,理科是几何的。区别在哪里?呵呵~~忘了吗,都说了我是文科的孩子。我们思的是不会有确切答案的问题。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我只会告诉你,答案在世界的尽头。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吧!只是千万记得,别去向往太阳的光明,因为你蜡制的翅膀会哭泣的。(呵呵~不得不为自己唯美主义的这种固执小小感动一下)
回到主题。身为芸芸众多我的同类们之一(好啰嗦的感觉),也就是这些浮萍族(“浮萍本无根,未必逐波流”是也),我不得不在自己发呆神游时想这个问题。首先对不习惯我语言模式的朋友注解一下,浮萍族说的是我们这些所谓海外子女。另外需要声明的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归国子女一般黄(?)”这一点。大家给我们灌的名字也不少:ABC,CBC,香蕉人,鸭梨人……等等,总之还真是可观。归国探亲、度假、访友、放牛羊(??)的时候,因此惹出的笑话或辛酸还真是见闻不少。以前听别人人家的“痛说(回)家史”倒也不痛不痒,不过直到自己亲身经历那种屈辱的国耻时,心情如潮水滂湃、慷慨激昂方才明了(夸张了咩?)。总之就是在外的这些孩子也是有不同等级的。算我是老封建也好、思想传统也好,甚至跟着大家一二三一起叫我阿妈也无所谓啦……但是我就是固守三六九等,喜欢规划出不同的等级,还要求做得阶级规格严明等等。总之的总之,国外华夏儿女们也是有很多种的。
首先,是“土产”的。这种孩子就是真正的“广播公司”了,他们除了那副黄皮肤、小眼睛、圆鼻孔的尊容还勉强能称之为“Chinese”以外,基本上已与我华夏五千年深邃的文明挂不上钩了。这样的孩子也不稀罕和咱们瞎搅和,身边基本上不是当地的“盛产”(记住,有咱血统的那种叫土产,就是能买回去做纪念的那种!),就是和人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清一色“土产”了。这些土产中有时也会夹杂一些混合品种,其炎黄血统有待商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混血儿啦!这种土产买回去做纪念很好用哦,甚至骗人家说是搬回来移栽成功的“盛产”之一都不过分呢!
其次,正是千人所不齿、万人所唾弃的假洋鬼子!(开玩笑的)当然叫他们假洋鬼子虽然其名不雅,但倒也贴切。这个组群的产物,通常是年幼时就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转移阵营、认贼作父的。当然了,那时候还是懵懂间的小孩子,根本没有什么判断力。不过千万不要认为小孩子们不懂事,就可以肆意在他们面前畅所欲言。那是最过分、最可恶的大人才做得出的事。小孩子们正因为不懂、不理解,所以才会把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全部认真吸收。由于对大人们的盲目信任,以及自己的无知,所以之后便很有可能地会依样画葫芦地一味模仿。
其实这些假洋鬼子也很可怜的。他们接触的世界是全部西化的,但是距离他们最近的、包裹他们最紧的,也就是他们的家,却又是固执的传统东方文化。他们在行为上可以模仿着周遭的世界,但思想上却被灌输着另一种文化。他们往往会显得不伦不类、不中不洋,而自己甚至这一辈子恐怕都无法理解自己奉行的、相信的到底是什么。而周遭的世界则很没有风度地、残忍地,孤立了他们。
他们倒也算是自得其乐罢。既然自己无法融合于任何一方,那么何不成立自己的独立群体?这时候宣扬个性化的追求,虽然会被文化的膜拜者所不齿,但那也是无奈的。这样新生代、新人类式的追求,其实何尝不是讽刺着我们的无情呢?因为那些,只不过是绝望的孩子在做最后的呐喊呀!
下面轮到第四种。咦,第三种漏掉了吗?没有没有,其实这是笔者私心作祟罢了。呵呵~~一会儿再说。第四种也就是最坚持中国文化的好青年!来来,大家鼓掌以资鼓励。这种孩子通常应该是个性成形、心理年龄成熟后才被拖出国外来受苦的。(受什么苦啊,面包、牛奶都有了你还叫唤什么,唉唉~~果然人心不足蛇吞象啊!)这些孩子可能平常也会接触西方的世界。语言上迁就他们身处的国家,拥有外国人的朋友,使用外国人习惯的生活模式等(请注意我用的“外国人”这几个字)。但是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为模式已经定型过、不会改变了。他们就算适应于西方社会,但他们保持着中国心。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无论他们怎么适应,仍然用的是“人家”的,“外国人”的。
另外还要提一点,这第四种孩子回国后,就是大家固有观念中满口英文、态度嚣张的假洋鬼子。这是不自信的体现,也是一种悲哀的现象。第一种“土产”回国,这个……恐怕让他们甘心同意回国都是问题。毕竟,那对于他们而言才是完全陌生的“外国”,何谈“回”字乎?而第二种正牌假洋鬼子回国的话,恐怕只是那种躲在亲人背后,不知所措的孩子吧?因为语言的不顺畅,文化的朦胧与陌生,让他们恐惧。心里潜在的观念则逐渐形成:他们是被拒绝的外来人。至于回国最开心的、最受欢迎的,也就是我最后要说的第三种类型。(偏心是不是有点明显?)
关于第三种,我暂称其为奶茶。听说香港人很喜欢喝一种叫做鸳鸯的饮料,是将咖啡与茶相混合的奇特物品。我个人偏执地认为这个饮料真的很适合香港。其实各地人喜欢的一些东西会成为一种标志是有理由的。就像崇尚美学Wabi-sabi(简称并不是wasabi哦~)的日本人喜欢一夜就谢的樱花一样,香港人发明了叫做鸳鸯的东西。茶是由中国传向世界的,而咖啡是由国外引进中国的。将两者结合,不就是一个“外国人去了以后,认为自己见到中国;中国人去了以后,认为自己见到外国”的香港吗?
我把第三种类型定位为奶茶,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像香港人那样融合中西文化。在这个组群里,他们仍然保有了自己的中国底蕴,但是就像英国人喝茶一样,加入了奶、糖。敝人不才,正属于这个组群。我也很喜欢喝奶茶。(笑)
我们奶茶组的(好奇怪的名字呢)喜欢的音乐是没有中国、外国的界限的,我们可以喜欢发如雪,可以喜欢Linkin Park,可以讨厌中国的走样rap,也可以去讨厌外国的MTV里中日不分的racist asses。喜欢的食物、演员、电影、书籍、建筑…….这些也都可以没有界限。奶茶组的人似乎已经不会刻意去区分好恶的东西到底是属于什么文化的,但是也同时被中西文化的差异所限制。我自己初次回国时,被阔别已久的传统文化魅力所蛊惑,简直可以媲美沉迷于鸦片异香的脆弱灵魂。但是也同时不齿着穿着哈韩、哈日风的无知年轻人,以及逐渐侵蚀文化的现代社会风气。在流连于酷暑烈日下,一个人茫然地看着昔日的十三朝古都正步向西方社会所定义的文明。伤感之余,却也只得无奈地喝着手中救命的清凉乌龙茶,持续发呆。
朋友前些日子还感叹,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西方社会的那些孩子自己独立?我是中国孩子,我和父母亲近到底错在何处?大家要笑就笑吧,我秉持孝道不对吗?听着向来冷静、理性的她(志愿学医),竟然也有如此慷慨激昂的时刻,心中触动真的不小。难道我热血的青年时代已经结束,沦落到成为疗伤系的成熟温柔女性了!(?)还是,这个问题真的开始值得所有人深思,包括习惯思想或思考的家伙们。是呵,谁规定长大一定要抛弃哺育自己的父母呢?乌鸦尚知反哺,难道西方文化所谓的civilization真的连动物们的原始本能都不如了吗?
在大脑里开始构思提倡“反独立宣言”时,我已向茶杯内倒入crème了。看着温和的灰白奶色在红褐色中晕开时,不禁想到了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啊,简称为抽象思维的答案好了(好像也没有那么简单):也许中西的差异公式就是茶+奶+糖=不是咖啡这么简单吧?
杯中冉冉升出的热气与冷温相遇,凝结。化成了我首次思考的白色意识形态。
(2007, F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