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少年Pi的故事, 结果是被它迷住了。接下来就想知道杨玛特为什么会写这么一个故事?整个作品栩栩如生仿佛一个真实的发生。我险些被他骗了,以为这可能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沉船故事写出来的亚故事。湃也有原型。
后来就到网上去查有没有70 年代的沉船事故,结果是零。再查了些杨玛特的生活经历和写作意图。这才发现包括他的序也是故事虚构的一部分。玛特忽悠读者先来个序,让人以为那部分至少是真的。但真的只是一部分,从玛玛吉这个老头的出现就开始了故事,作家把真实和虚构融合得自然贴切,得体逼真,要赞一个。
玛特在书里说这是一个关于上帝的故事。我觉得他其实是写了一个怀疑上帝的故事。玛特在印度生活时由衷地看出印度是个宗教繁多的国家,从锡克庙宇,基督教堂到清真寺,香火全都旺盛。小说里少年湃前后加入了三个宗教,而基督教是湃加入的第二个教。总所周知,基督教最排斥其它宗教。旧约部分有不能拜外邦神的诫命。而湃同时拜着三个不同的神。这个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喜欢投机,而是他格外热爱上帝。
书里有几个情节。第一个是湃的几位长老在一个下午相遇交谈而得知湃拜了三个神。于是教主,长老们开始互揭对方宗教的短。竭力把自己的宗教打扮成道德最高。第二个情节是湃在大海上漂流感到孤单时想要读一本厚厚的书,这里他就提到了在旅馆里读到的圣经,说“它安安静静地和你打着招呼,没有讲坛的威压,恶教堂的谴责,同行的压力。只有一本经文静静地和你打招呼,温柔而有力,象小姑娘印上你额头的吻。”这能看出玛特的反教堂情节。而当老虎理查德帕克吃掉法国人的时候,少年湃说,他心里的某种东西死了,再也没有活过来。如果老虎帕克象征湃嗜血,勇猛,凶残的一面,那么他就是靠着这样原始的生存力量而活了下来。我想到底是什么死了?当一个热爱信仰上帝的孩子开始了吃人的经历,你还能再信仰上帝吗。这是整篇最沉重的一笔。后来当湃的漂流接近尾声的时候,玛特又借着湃说“一种极端会引起另一种极端。如果你像我一样处在如此悲惨的困境之中,你也会让自己的思想变得崇高。你的处境越是低下,你的思想越想高高飞翔。我是如此绝望凄凉,处在永无休止的痛苦的挣扎之中,很自然地,我会求助于上帝。”
所以,这不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而是一个生存的故事。但这个生存跟上帝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并不清楚,作者也有怀疑。因为他自己一定也很迷惑。湃所受的一切究竟有没有意义?湃自己给的绰号Pi=3.14,后来湃批评它没有适当地结束,因为它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另外一节说:“老实说,让我生气的不是无神论者,而是不可知论者。有一段时间怀疑是有用的。 我们都必须经过克西马尼花园。如果耶稣心存怀疑,我们一定也是如此。如果耶稣整整一夜都在痛苦地祈祷,如果他在十字架上大声叫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抛弃了我?那么我们肯定也可以怀疑。但是我们必须向前。选择怀疑作为生活哲学就像选择静止作为交通方式。”这很说明玛特的观点。人们选择信或不信仰,是因为他们不喜欢悬而未决,一直处于怀疑状态。
在漂流期间,湃一直坚持祈祷,但他祷告的对象是三位。当然湃必须要经历所有的苦难然后靠着动物般的本能活下来,这当然也是上帝的恩典。要是伏尔泰还活着,他会说,这相遭遇对少年湃毫无益处。他还会嘲笑:即使有善神护身,可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遭了大难,而大难对人毫无益处。这是他在《查第格》《天真汉》里面说过的话。当然伏尔泰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倒不是一定相信神灵,而是不敢否定有神。
还有这个生存的故事绝对是虚构得无法无天。玛特给了一个数字说史上最长的漂流是174 天,而湃在海上生存了227天。这都能编,我就无语了。喂,写小说也得考虑一下常识吧。当然更雷人的还在后面。所以我觉得他更象一个怀疑论者。玛特在大学学的是哲学。哲学家是不是最容易对上帝发出疑问?
湃反正最后就只有他一个人,信不信都由你。他不过是在生存,为了生存,没有一件事情是不得不做。在饥饿构成的死亡面前,即使他吃了厨师的肉也没人会怪他。
这就是替作者行了天道。因为这本书的构想是抄袭了另一位作家的小说《麦克思和豹子》。那个故事写的是沉船后少年和豹子在救生艇上,豹子打败了鲨鱼的袭击。少年和豹子开始和平相处,打渔为生。最后少年和豹子搏斗昏倒不省人事。被救以后他谈到豹子,别人却以为他是因为胡言乱语。作家被指责抄袭的时候说他只是读过纽约时报上一位作家关于这本书的评论。但这篇评论根本不存在。开始他不承认自己读过这本书,但后来还是承认了,又说。“我不想读这本书来着,为甚么要忍受一粒沙硌,为什么要把一个杰出的作品跟一个不值的作家放在一起?”
瞧瞧,他在说什么?好像倒是那本书招惹了他。不过你可以理解,他在印度写作时确实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他飞到印度,就是因为那里生活水平很低。他的孤独逼迫他不停地写作。所以到那里是为了用极少的钱存活尽可能长的时间,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存的漂流?写作也是为了生存,所以抄袭一下构思那不算啥。更何况,他还花了大量时间考察了当地的动物园,清真寺,印度庙宇,教堂,佛塔。读了很多动物,宗教和海洋书籍,对动物行为做了大量的分析,描写,发展出许多波澜壮阔的情节。
他还是险些吃了官司。不过再版的时候,他就把那位巴西作家的名字放在了感谢的页面里,说他给了他创作的灵感。。这就算是一个双赢。学哲学的玛特知道这是一个聪明的决定。
我和很多人都被这个故事迷住了。这确实是个好故事,惊险,奇特,意外迭出,文字简单却张弛有度。书里那些大量关于动物的细节知识,诸如行为,食物,心理,语言,感觉真是描写得令人感动。但对于一个虚幻的故事来说,少年湃与孟加拉虎的经历和与人在一起的经历都没有大分别。关键是作者想说明什么。少年湃叙述的两个版本,实际上是作者考虑的两个构思,但他发现要真正写出吃人的残酷来远不如写跟一只老虎的关系有趣。因为人和人之间可以互相揣摩心理,但人和动物之间的揣摩就需要一些非凡的技巧和手段。也或许吃人的故事真是有个印度男人讲给他听的,而他出于对动物的兴趣而写出了一个少年和老虎的故事。那个故事更有动人心魄的魅力。老虎那种勇敢,无畏,富有雄性力量的凶猛,专心致志的原始生存状态才是玛特希望表达的。所以,当帕克离开后,湃会那么伤心。因为进入人的世界,虽然有了食物,但必须达到文明驯化的状态:次序,理念,适当的行为举止,是人类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当人只需要动物本能生存的时候,那么信仰的份量才会显出厚重和坚执。
玛特虽然怀疑,但很明显他需要神。。。而且是三个,组成一个有力的三角,永远不倒。于是,他说:这是一个关于上帝的故事。 当你读完以后,你就会相信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