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两难之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做父母的,有时候为幼小孩子的决断,犹如走在黄山的鲤鱼脊,一条小道窄且陡,两边全是悬崖峭壁,不知道最后是否收获了愉悦的感受。

每周给家里打个平安电话。这次恰好赶上母亲和哥哥一次口舌冲突之后。就被架到了裁判席上。

起因可太简单了,母亲仗着教育界的人脉,帮着大学同学的孙子,进了一家好的私校。

饭桌上母亲随意地聊天提到此事,没注意到哥哥的脸色阴沉下来。以后再提到一些生活琐事,话茬就对不上了。最后,一顿饭不欢而散。

我的电话就在哥哥离开父母家后打入。听了原委,我叹了口气,说:“妈,你真不知道我哥的心结吗?”

我和哥哥是孪生子。我俩小学同班六年。小学毕业的时候,我是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市重点中学,随我选择。但是哥哥的分数,离重点中学分数线,差了四分。只能上区重点。

我母亲是在教育界工作的。同学就在教育局工作。特意跟我父母提出,可以帮助把哥哥调到市中重点中学。

这件事情,父母商议了。

父母是名校同班同学。他们曾经有个老师,也是他所在领域的专家,性格是那种不揉沙子的主儿。一次给他们上课,发现班中有位不在册的同学,一问是某中共领导人的侄女,马上请那位女生离开教室。认为这位女生,没有资格,和那些只凭寒窗苦而上名校的学生们在一起听课。(这个老师,在文革中被整得很惨。)这件事情,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影响很深。

所以当父母面对这个问题时,谁也说不出口,走后门,让自己的儿子进重点中学。更何况有我在。他们担心,这样会打击我向学的积极性,也让哥哥,以为可以凭借父母社会关系,不好好读书,就可以进入好大学。

最后父亲拍了板儿,说是念书的料儿,上区重点也可以上好大学。不是,上市重点也没有用处。就让我哥哥,承担他自己分数带来的后果吧。

就这样,我们兄妹,就在不同的中学读书。高考,我考上了国藤,哥哥考上了重点大学。都离开家乡,在南方求学。

哥哥上的专业,是父母帮助选的,全国只有两家重点大学设置。A 在我们家乡,B 在南方。他本科毕业在家乡找工作的时候,他的老板,就因为看了简历上他的 B 学校背景,专门给了他面试。因为我们家乡,从B 学校这个专业毕业的,非常稀少。他工作后,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上A 学校硕士,后来又在 A 兼职上了博士。行业的特殊性,加上他的同行,全是校友,给他带来丰富的人脉和项目机会。如今,他在这个行业,已经小有名气。一年的项目,他自己就能揽到四,五千万人民币,下去做项目的时候,客户都非常敬重。 我在加拿大的公司,有一项业务,和他专业相关,问他有没有兴趣。他一口就回绝了。因为他同时负责国内几个项目,如果为了我的公司,他要在加拿大短期做项目,就会照顾不到国内客户, 得不偿失。

我相信国藤的学生,不是每个都能混到我哥哥这种程度,包括我自己。 但也许我的背景,让我哥,对国藤有一种恨而未得的遗憾。他对于国藤/藤校毕业的人,态度都是特别恭敬。 我在国内,他带着我到处转,衣食住行都是他能力中的最好,却是我能力达不到的。但在他心里,即使他的经济能力远远超过我,他还是不如我。 他心里,也是难过,如果当时父母做了另外一种选择,他就有更大的可能进入国藤。当然,这种遗憾,只能是心结了。

现在的社会,岂止是在拼爹,还在拼干爹。所以随着年岁日长,他的遗憾,也成了一种淡淡的埋怨,觉得父母食古不化。 而自己,为父母耽误了。

这次言语冲突,就是这个心结的爆发。

母亲向我寻求支持。我说,“妈,你说话要注意孩子的感受。你说帮着别人孩子走路子,/>进好学校。这种事,你当年都不给自己孩子做。如果你认为原则上,/>应该杜绝这种不正之风,谁都不帮,或者不能帮,孩子也认。但是,/>你帮别人,不帮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心里受不了。”

母亲有点挣扎,问我站在她的角度,会怎么做。我说,我会做出和她当年同样的选择。因为我看到父母当年选择合理性的实例。

我前夫的弟弟,考高中的时候,成绩不够理想。他的父母,就花钱托人,把他送到好学校读书。结果,上大学时,分数不高。他父母,就走路子,让他读了个大专。他毕业的时候,又是他父亲,在本系统内,给他找到一份教书的工作。

前夫的弟弟工作的学校,在扩招时,从中专升到大专,所以他必须提升他的学历。他的能力达不到,就买了个假大本学历对付。后来,学校对老师的资质要求还在提高,他应付不了,就给我母亲打个电话,希望我母亲给他弄到母亲所在大学的硕士文凭。母亲拒绝了。 后来,他从学校老师的职位,被调离开做后勤工作。这个时候,他的父母,已经退休,没有能力靠人际关系,帮助他保住职位,有个饭碗,就谢天谢地了。  

从我的角度,平衡去看这个问题。在我哥哥小学毕业的年纪,是不是他能走技术的路,父母还是看不出来的。如果他一直没有开窍,其实真的,就是上了市重点中学,也没有用。我当年在的市重点中学,本中学老师的孩子,考不上本校的都在走读,而最后上了名校的,还是极少数。而我哥哥中学以后走的路,已经把他在小学贪玩所落下的步伐,赶上并超过了不少同龄人。那点遗憾,早就应该放下了。

至于我前夫的弟弟,我觉得他的父母,确实帮助孩子做了错误的人生决策。在孩子考大学时,这个孩子,是不是有读书的潜质,适不适合做技术,父母其实应该有个合理判断。但是由于他们的见识,也是渺茫地希望孩子能够有一天好学,他们还是把孩子放进了读书人的圈子,以求所谓的稳定。在读书人的圈子里,他们的孩子没有办法扬长避短,只能收获更多的受挫感。

所以父母在能够帮助孩子做决策的时候,人生经验,对社会发展的判断,应该和孩子的特质才能结合搭配起来,现实地看待自己孩子的长短,才能做出比较好的决定。如果一时不能,就只能等,等更成熟的时机去做。或者干脆让孩子去做自己人生的主。

走在两难之间,做父母的其实没有路。只有一腔热爱,和对孩子无尽的祝福,象依稀的小径,通向生命的尽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