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读后

文学,小说,影评,游记,散文,
时评,生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赶着在还书期限前看完了《陆犯焉识》,这是我看的第一本严歌苓,听说也是她最看重的一本。故事如果拍成影视剧会非常精彩,但作为小说,离《长恨歌》看完后,久久不能抽离的凄凉还是逊了几成。因为主人公是自己敬爱的祖父母,角色的塑造就难免偏于美化,看得出严歌苓借恩娘,父亲和姑姑的段落,已经再三表达出自己冷眼和客观的意愿,但这种被伦理和感情局限了的解剖毕竟是难于真正立体,入骨的。

再则,故事一路跟随背负主线的焉识在讲述,女作家的思维特征和男主角绝地苍凉的经历始终存在一些隔膜,才会时不时地显露出一些显而易见的模仿和借鉴:一点点方鸿渐,一点点振保,和很多点的夹边沟……综合成焉识的面孔,却总是觉得雾气蒙蒙,轮廓不清楚。

其三,穿插的叙事手法,试图营造巨掌翻覆无常的效果,用在电影中或许新颖夺目,但在小说阅读时,却会有一点点被打断的感觉。参差好看的同时,削弱了情绪的连贯性,有走神之嫌疑。而且太多类似“一九三八年的焉识”这样的字眼,时时让我想起陈丹燕对旧上海无限膜拜的腔调来,有点伤。

最后,可能是前一段老年题材的电影看得太多太精品,对焉识和婉喻重逢后的高潮戏,我在感情上有些抵抗力过强了,估计没能达到作品期待的效果。总觉得焉识的心境还可以再深刻一些,婉喻的反璞还可以少戏剧化一些,儿女的凉薄还可以刻画得平静一些。对于焉识和婉喻那样的磨难来说,其实子烨和丹珏只要一点点的冷漠,就足以让读者揪心难过。手太重,则成了容嬷嬷和雪姨的坏面孔了。

题材的宏大丰富是作者的财富,对驾驭者来说,也绝对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严歌苓一直不舍得动笔,应该也有这个原因。这是一部七十分左右的小说,我非常期待张艺谋能将焉识和婉喻的故事改编成一部九十分的电影。

焉识对婉喻的感激,对人世善美的留恋最终成全了他对婉喻的爱;而婉喻对焉识从早年的一厢倾慕,幻想,顺从到晚年的偏执,痴狂却始终是没有观众,也没有焉识在场的一幕独角戏,但她求仁得仁,因为相信,休得了正果。这两道截然不同的支脉,标志着时代男女典型的感情轨迹,最终汇成了人生的洪流……必须得说,对爱情,对人生来说,严歌苓用心讲了一个持守的好故事,它蕴藏的格调和情怀,在今下一望搔首弄姿的南郭之作中,无疑是庄严可贵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