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是非常奇特的。部分鱼类和两栖类及脊椎动物长有眼睑(eyelid)(就是眼睛外面的可以像窗帘一样活动的一层皮肤)。无尾两栖类、爬行类、鸟类,除有上眼睑和下眼睑外,还有一层透明的眼睑,称为瞬膜(haw),也称为“第三眼睑”。
哺乳动物的瞬膜已经退化,但是具有发达的上下眼睑。唯一的例外,就是骆驼。骆驼的眼睑也是双层的,比人类的多了一个透明的内层眼睑,可以像透明窗帘一样,盖住眼睛。当风沙袭来时,透明的眼皮就起防护作用,沙子吹不进去,也可以挡住炎热的阳光和空气。
相比之下,人类在这方面是不如上述动物的。人类只要闭上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果真如此吗?
笔者小时候就对这一现象十分好奇:当闭上眼睛时,虽然看不见任何东西,可有时候眼前还是有很多东西在“漂浮”,上下左右四处移动,就好像是河流或湖面上的浮萍。
首先要区分视觉疾病:
1,白内障(Cataract),是发生在眼球里面晶状体上的一种疾病,任何晶状体的混浊都可称为白内障,人类约25%患有白内障。症状之一就是眼内晶状体变得浑浊的部分逐渐增多,视物时会出现小斑点,即晶状体中不透明的斑块。
2,高血压(hypertension,high blood pressure,feritin)或糖尿病(diabetes),会伤害视网膜里的血管,引起眼球中心部位的渗血。这些渗血会导致视觉模糊,看到的影像歪曲,或者只能看到部份影像。
3,青光眼(glaucoma),是指眼内压力或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它是因眼的前房角发育不良,输淋氏管(schlemm's canal)未发育好,房水不能正常排出眼外而使眼压升高。
此外,正常人的眼睛,还有一种视觉暂留(Persistence of vision)现象。
视觉暂留是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保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其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原因是由视神经的反应速度造成的,其时值约是十六分之一秒,对于不同频率的光有不同的暂留时间。是动画、电影等视觉媒体形成和传播的根据。比如:直视太阳数秒后,人眼将残留一个强光源的影像。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光灯每秒大约熄灭100余次,但我们基本感觉不到日光灯的闪动。这都是因为视觉暂留的作用。所以,要达成最基本的视觉暂留效果至少需要10fps。
笔者看到的现象,不同于上述这些现象。尤其是在比较强烈的阳光下,或者凝视发光物体之后,再闭上眼睛,眼前的漂浮物更加明显。有时候是上下左右漂浮,有时候是从外向内,或者从内向外的圆圈变化,有时候是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有规则或无规则移动。除了浮萍和圆圈,还会有棉花、菱形、波浪等等。
如果说是灰尘,那是不可能的。眼睛是非常敏感的器官,不可能容下可以移动的灰尘在眼睛里面。
鉴于自己所学的医学常识,笔者推测如下:
我们的眼睛,眼内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三者均透明,与角膜一起共称为屈光介质。
房水(aqueous humor,humor aquosus,也称眼房水,水样液)由睫状突产生,有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的作用。晶状体(crystalline lens)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玻璃体(vitreous body)为透明的胶质体,充满眼球后4/5的空腔内。主要成分为水。玻璃体有屈光作用,也起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上述这3中水状的液体,都有可能浑浊,导致眼睛疾病。但如果是正常的人眼,唯一可以流动而不是疾病现象的,就是房水。
房水是水样式蛋白的液体,存在角膜与水晶体之间的间隙,这一间隙由虹膜分为前后二部,前部称为“前房”,后部称为“后房”。前房与后房充满房水(水样液),所以又称为眼房水。
房水由睫状体分泌,除了有屈折光线的功能,又可提供角膜及水晶体养份。房水由“后房”流入“前房”,再经过输淋氏管(schlemm's canal),流出眼睛,就好比源源不断的“温泉”在流动。当我们看物体时,房水是透明的,我们完全察觉不到“温泉”的流动。而当我们闭上眼睛之后,“温泉”就在我们眼前展示各种不同的图案或图形。
当然,房水的“温泉效应”,只是眼前漂浮的一个可能。另一个可能就是泪腺(lacrimal gland)。泪腺的功能是分泌泪液,它有10--20条排泄管开口于结膜上穹的外侧部,泪液经过眼角膜,流出眼外。需要注意的是,泪腺的“温泉效应”,其流动方向刚好与房水相反,而且二者处于眼角膜的内外两层,互不干涉。这样,就形成了“闭上眼睛,也能看见各种几何图形”的视觉现象。
夏季来临,有空坐在阳光屋晒太阳,不妨自己欣赏一下自己的眼睛。不过,如果是“眼花缭乱”、“眼冒金星”,那得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