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ught: 回乡记

书法,水墨丹青,金石艺术爱好者的学习交流园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老旱: 回乡记

公元两千十三年六月间,余携全家归省于故邑。

邑以元称,乃两千余年之古邑也。赵武灵王孙,孝成王子名元者授封于此以建。降至汉季,高祖设恒山郡。吕后时以郡为国,封高祖孙刘不疑为王。自此以后,或以郡制,或以国封。文帝时因避其讳,改恒为常,由是以常山称。常山郡故址,位于元邑故城村。或以今正定为古常山郡治所在,非汉季之实也。

元邑以汉季为一盛。此可徴于邑内数通汉碑也。其数量之众,品格之高,当居全国之首也。其尤著者,以《祀三公碑》为最。

封龙山乃邑内名胜。山中旧有书院,相传汉代李躬所建授业之所也。唐郭震、宋李昉等皆曾讲学于此。至于元季,李冶聚众授徒,元邑人文,为之一振。李冶治学广博,其尤可称道者,以《测圆海镜》及《益古演段》所录之数学成就为最高,于世界科学史中亦有一席之位也。

近代以来,渐阒寂无闻。地非要冲可彪炳史册,民无名士以倡导风流。然土地平旷,衣食丰足。惟其地僻,民风淳厚。

迄于今日,复又扰攘。旧治初整,路渐直而房屋且多坍塌逼仄;新城北扩,街愈阔而楼宇尽皆高耸宽舒。常山广场,夜夜笙歌,泉随乐舞,軧鼎静观一众士民乐其喧嚣;元氏公园,处处幽静,石叠水流,赵元默视三两情侣享其独处。更有铁路高架,列车穿梭;长渠广挖,南水北引。

民穷困固久矣。值此国家大发展大变化之时,元邑之民,又何让焉!建设以来,民实得其惠也。然既当大变,譬若山洪之倾泻,泥石俱下;草苗之混生,良莠难分。又难免缺失遗憾者也。先民无争,今人逐利,人心恐其隳坏也。衣食渐丰,人文尚弱,世情恐其浇薄也。化工厂气味刺鼻,恐其绵长而及于子孙者,甚于封龙书院之书香也。运煤场浓烟滚滚,恐其不顾后世之心,其所以翳蔽人心者,更甚于烟尘之所以翳蔽天日也。

纵观元邑之史,虽年代久远,亦偶有超拔之士,然终为弹丸之地,非文明昌盛赓续不断之邦。邑人作志吟咏,不忍锱铢善举,遗于典册诗文,尽称其美而不言其不善,情可原也。余亦邑人,情有所同。然余雅不愿徒资一时之兴,而欲其长治而久安,建万世之隆盛。其所谓爱之深而痛之切也欤!冀有识之君子鉴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