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而优则仕”平反 老几 凡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没有不知道“学而优则仕”的。论语里儒家这句话被认为是“读书做官论”思想的来源,在批林批孔中,被当做孔子的话,大加批判。 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可共产党批了半天,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学而优则仕”,其实并非孔子原话。而是出自孔夫子的学生子夏,全句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见于《论语·子张》。共产党连谁说的都懒得弄清楚,如此不认真,可见毛太祖的话,经常是信不得的。 既然毛泽东的话信不得,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分析一下学而优则仕,看看他们批的对不对。我们不能搞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吧? 首先,我们来白话一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说“做好了官,就学习;学习好了,就去做官”。从逻辑上看,是对当官的而言,而非读书“为”做官;更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思。 其次,我们知道,孔夫子的“学”,并非单纯“读书”,而是要学习人生的道理。按《礼记·大学》总结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平天下里面的平字并不是平定的意思。《礼记·乐记》中说:“ 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说明,修身齐家平天下中的平是指天下平均,表示的是一个公平,公正,秩序的意思。) 最后要再问一下,子夏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答案是肯定的,论语中有例子可以证明。 这仔细一琢磨,过去人们对学而优则仕的解释大有问题。用党的话说,孔子原本是要培养“四有新人”的,却被人拿去做“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原始教材。中国历史上,可能正是由误解“学而优则仕”开始,很早就出现了“读书做官论”,只要下功夫努力读书,就能去做官,做“人上人”。夫子有知,岂不悲哉? 中国古代主要通过科举选拔而建立起文官制度,对于打破等级界限,实现“人人平等”有实际意义。但这种“读书做官论”也耗尽和“牢笼”天下英才,对中国古代思想艺术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其影响都是负面的。 宋代思想家陆九渊,应邀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演《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痛切地谈到科举制度的弊病,使当时听讲者感动落泪,连其对头朱熹也大为钦佩。 据说,陆九渊是一个有过“开悟”经验的思想家。陆九渊和王阳明合称陆王,开创了中国古代一派哲学,心学。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公平辩论的传统,这结论至少不符合陆朱交往的情况。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子夏“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从上面讨论不难知道,其本意是说,即使一个有成就的官员,也需要重新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才能有可能去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反过来,只有学有所成,有建立公平合理社会的能力的人,才应该出去做官。换句话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官;“读书”并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做事。将“学而优则仕” 认作是“读书做官论”,实在是有违圣人的教导! 逻辑上再引申一下,无学无德之人窃取官位,恐怕也是有违圣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