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逻辑的建立与崩溃的过程



个人逻辑的建立与崩溃的过程

那天去影院看悲惨世界,独墅湖电影院第四放映室里只有我一人,在黑暗中我的视觉和听觉都得到了极其丰厚的享受。我是如此感动,不是为故事,因为这早就熟知,而是为导演,制片人,演员,音乐制作人,他们以如此出色的智慧才能给全地球的人一份这样精美的礼物。我安然自得,不再为没有人和我分享一部好电影而遗憾,甚至愤怒,喜欢看泰囧的热热闹闹地去看吧,留下这美丽的悲惨世界为我独享。虽说没有票房收入,好电影可能会越来越少,但是这又能怎么办?人类和地球终究都会毁灭,何况电影呢!
沙威警长(电影里叫贾维尔)最后往那汹涌的赛纳河纵身一跳,让我突然想到了项羽的自刎,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却让我突然看到了同样的东西:一个人的逻辑建立和崩溃的过程。
一个人从他出生开始,不知不觉地长着混着,一天天就开始了他/她自我逻辑的建造过程。比如沙威警长。他出生在一个苦役犯的家庭,在牢狱里出生。从小他眼里看到的就是偷窃,撒谎,作恶……。大概出于他对自己出身的厌恶,他做了警察。他非常憎恶小偷,流浪汉,妓女,认为他们都是从来不会说真话只会撒谎的恶棍,是社会罪恶的根源。 他的职责就是抓住他们,把他们送进监狱,让他们服苦役,受到最严苛的责罚。他认为只有像清除垃圾一样地清除掉他们,社会才会安宁。这就是他的逻辑。所以当他手里的假释犯冉·阿让突然人间蒸发,逃离了法律对他的监控,或者说他的监控,可以像想他会是怎样地气急败坏,这简直就是对他职业的羞辱!把他捉拿归案成了他剩余人生唯一的目的。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多年之后,当他再次遇到隐名埋姓,并且已经洗心革面的冉·阿让,尽管此时他已经是一位政绩突出口碑极好的某市的市长,但这也没有阻止沙威对他产生疑心。他像一只嗅觉机敏的警犬,紧紧咬住冉·阿让不放。然而就在他寻找证据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件事,让沙威一点点困惑起来。冉·阿让用他的善行一次次地挑战了沙威的逻辑,直至最后冉·阿让在完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放了沙威,这个一直要置他于死地的对手。
也许沙威第一次开始怀疑偷一块面包被判十九年的牢役是公正的吗?第一次想冉·阿让冒着自己再次被逮捕的危险而去救一个妓女,救一个和自己无关的孩子,以至于为救一位受重伤奄奄一息的街垒斗士而不拍牺牲自己,(当然也是因为他是养女珂赛特所爱的人)甚至还无条件地放了他这样一心想要抓他的敌人!难道这样的人就是自己穷其一生要去抓捕要去毁灭的对象吗?!沙威非常地挣扎,最后他放走了冉·阿让,但是却放不了自己。冉·阿让打碎了他一生建立起来的逻辑,他无力再重新组建,只好让他自己做了殉葬品。
项羽也是这样。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爷爷被秦始皇所杀,楚国被秦朝所灭,从他记事起国恨家仇就伴随着他成长,从儿时起灭秦复楚的决心就开始一点点地建立起来成了他的人生使命。而他也的确出类拔萃,才华出众。23岁就当了义军首领,25岁当了上将军,26岁打败秦朝名将章邯,完成了灭秦大业,当上了西楚霸王。
项羽是真牛啊!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样的评价至今看来也不为过。但是他就像是中国历史天空中划过的一颗最明亮的流星,那么耀眼却一闪而过,30岁便自刎于垓下乌江边。他胜得那么辉煌却败得这样惨!但是我以为纵然后人评说有千万种,项羽毕竟是沿着他自己的逻辑完成了他的人生。
项羽出身贵族,虽有国恨家仇在身,但他有叔父教养,家人宠爱,生存环境简单,自然不懂见风使舵,尔虞我诈。他心胸坦荡,重情义讲义气,政治理想简单没有野心,自然也没有远见。他痛恨秦始皇一统中国的做法,崇尚小国自制。所以灭秦之后他实行了分封制,放弃富庶,易守难攻的咸阳不要,回到自己的老家彭城。他遣散了他的兵将,让大家回家,以为从此以后大家都会像他一样安居乐业,彼此相安无事。在项羽的逻辑词汇里既然已经灭了秦,恢复了楚国,当起了西楚霸王,他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无愧于他的先辈祖上,从此可以放下战刀脱下战袍了。可他没有想到被分封的王没有一个是满意的,最不满意的就是刘邦。别人不是他,而他却不明白。因为他的词汇里没有贪婪,掠夺和称霸。所以一厢情愿的和平其实是不存在的,你不想打别人想打,你给别人奶酪,别人却还想要你的面包。项羽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气,他的词汇里哪里会有胆怯!打呀,为了保住楚国,战争只好继续。
虽然在战场上项羽力大无穷杀人如麻,但韩信这样评价他,“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劚郑?滩荒苡瑁?怂?礁救酥?省�”因为项王他心软,鸿门宴上不忍杀刘邦,酿成后患;因为他轻信,听信了卢绾,他守承诺,盲目遵守与刘邦的鸿沟协定,被刘邦所骗,给刘邦反攻造成了机会;他自负,容不得人,连他的义父范曾的话也听不进。项羽的运气和才华,他的敢拼敢打让他年少得志,成功得太快太容易使他崇尚力量/武力,轻视脑力,权谋。他以为自己是锤子,所有的问题就都是钉子,都可以靠他的锤子来解决。(脱口秀:《老梁挖楚汉》语)可是天地不仁啊,项羽的优点,所谓君子之风妇人之仁武侠之气都成了被刘邦所利用的弱点,成了最后置他于死地的软肋。
其实项羽还是有巨大的人格魅力,也一定还会有号召力。假设他听从了那位江东亭长的劝告,带着他哪怕只有二十六人的残兵败将撤回江东,卧薪尝胆,韬光养晦,说不定会有绝处逢生重写历史的机会呢!然而年轻气盛,只有三十岁的项羽必然是宁愿玉碎不为瓦全的。他悍勇的外表下其实却有一颗玻璃特质的心。
从某种角度说,项羽的死是必然,是符合他的逻辑的。 有人说刘邦打了一百次败仗,最后却赢得了天下;项羽是百战百胜而最后却输得片甲不留。这世界上有谁能承受这样的结局?!项羽不能,恐怕谁也不能!


人的一生难就难在当你一心一意建立起来的逻辑被打破而崩溃的时候,你想到的是重建而不是连自己一起打破,一起毁灭。


 


 


无名小绿草 发表评论于
写得真好。
普通人也会有这样的困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变了,你得不到别人信任,你也开始不信任别人,然后就开始回忆起儿时长辈的叮咛,现在的所感所思与他们的嘱咐相同。这是不是与年龄有关,越成熟内心越黑暗越不自信。越是年轻,越自信也同样越信任别人。
菜丝 发表评论于
挺深刻的。其实我们自己不也是建了自己的逻辑,有时为是否应放弃自己的逻辑而苦恼,有时又被时代的车轮推着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逻辑吗,这算是与时俱进吗?或者说,为了与时俱进,我们必须放弃自己的逻辑吗?
唐瑛扬 发表评论于
写得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