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当中国处处不如西方列强致使海内外的华裔一片压抑的时候,中国知识界的名流们确实讨论过我们祖先留下的汉字相对于拼音文字是否阻碍了我们的思维,汉学拼音化的步伐一直持续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但是在今天中国全面崛起,中国人已能够发明"微信"等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时代,前几天我在论坛里又看到了一位见多识广的网友重新着墨浓重地大谈汉字的劣势,并且把它的不足上升到导致他说的华人仅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的高度。
这些观察家们仅看到印度裔平均在美国的收入比华裔在美国的多出一至二万美元的人口普查数据,却没认识到如果他们有机会从印度最大城市孟买往外开二小时车程,他们可以见到的贫民窟比整个中国的还要多。我举出来自香港的华裔学者Edison Liu(斯坦福博士,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住院医师训练)已在著名的杰克逊实验室担任总裁职位时,他们反击说有一位华裔人士这样就有十位印度裔这么杰出。
我今晚开车时想到这些感概万千,杨振宁在需要很强智力水准的理论物理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与李政道分享)后说,他的获奖对中国人的最大贡献是增加了中国人的信心,确认至少华人在智力上不是不如人的。我当然想到了两位华裔贝聿铭和林璎在美国和法国首都树立的数座丰碑级别的建筑作品,上世纪初当八国联军的铁蹄毁了中国皇城的圆明园的时候,他们怎么能想像得到几十年后他们首都的标志性建筑会是华裔设计的? 我们就更不用说贝聿铭那座插在骄傲的法国人心中的有些颠覆性意味的金字塔了。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只要看问题相对客观的人都不能否认它的正面转变。在美国我们更目赌了,耶鲁毕业的杰出华裔代表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出使他的祖辈因机会匮乏而离开的祖国,我们的这份自豪就像当年爱尔兰后裔看见肯尼迪担任美国驻英国全权大使一样。列举这些证据的目的是希望能增强我们后代的自信,虽然对那些想脱胎换骨不想做华人的人士的作用会甚微。
华裔建筑师,哈佛和MIT校友贝聿铭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贝聿铭设计
法国巴黎卢浮宫入口,贝聿铭设计
华裔设计师,耶鲁校友林璎
美国首都越战纪念碑,林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