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重看电影《青春万岁》的感慨

2007-4-12


标签: 青春,电影,校园


  几天前,在文学城的“影视人生”版块闲逛,碰到久违的老片子《青春万岁》,于是下载到电脑中。当那些熟悉的人物又一次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熟悉的话语又一次回响在耳边时,我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也拥有过同样单纯而快乐的日子。即使你与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处于同一时代,但是,只要你经历过火热的校园生活,就一定会为这部影片而感动。

  电影《青春万岁》改编自王蒙1953年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描写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某女子中学一群高三女生的生活。电影虽然不能像原作那样详尽,但是,小说中那种快乐、向上、充满朝气的情绪,却洋溢在影片的每一个画面。杨蔷云、李春、郑波、苏宁、袁新枝、吴长福、呼马丽······她们的学习,她们的情感,她们的苦闷,她们的向往,都在影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刻画和展现。虽然已不再年轻,可是在重温这部老片的时候,我仍能感觉到,青春其实并没有离开我们,它像一瓣冬眠的嫩丫,深埋在我们尘封已久的心底,当春风掠过时,它依然会感应似地轻轻颤动,似乎在告诉我们:我,还在这里。



  小说《青春万岁》是一部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的作品,因为过于具象,所以无法成为典型意义上的经典作品。然而,它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真情实感,却无疑是那个时代青年学生火热生活的真实写照。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电影《青春万岁》,会发现其中有许多“硬伤”。比如,当小业主招呼苏宁进店里看看时,杨蔷云却将她一把拉走,说:“走,上咱们国营的去”;李春聪明,学习好,却不可避免地被刻画为缺乏政治热情,只顾自己的后进者;在孤儿院长大的呼马丽身为天主教徒,一直生活在嬷嬷的“阴影”之下。这些内容,多年后的王蒙看了也会付之一笑。是啊,有多少人能够超越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够以后人的智慧来看清当时?八十年代后写出《风筝飘带》、《坚硬的稀粥》的王蒙一定不会这么想,可是,站在1953年门槛,为新中国所发生的一切而激动不已的19岁的王蒙的确是这样想的。或许,文学作品的使命并不在于永恒,而是让后人看清从前的时代。

  在历史大潮中,人就像一条条小鱼,就算你用尽力气,也难以逃脱被浪头和潮汐摆布的命运。曾经喊出“历史将宣告我无罪”的林昭,在《青春万岁》所描述的1953年,正是一名21岁的朝气蓬勃的青年,她也像杨蔷云们一样,对这个“伟大的时代”寄予无限希望,可是,仅仅4年后,敢于直言的她却遭遇到政治风暴酿成的灭顶之灾。林昭,张志新,遇罗克,每每想起这一个个名字,都让人感到锥刺般心痛。

  历史会戏弄我们,政治会欺骗我们,但是,青春却永远忠实于我们。当看到杨蔷云在新年晚会上热情奔放的朗诵,当看到郑波花费几个小时解开一道数学难题,当看到李春因为同学们的友谊而露出的笑脸,当看到杨蔷云与张世群在北海冰场上邂逅时的欣喜,你会感觉到,青春曾经那样热情地拥抱过我们,虽然短暂,却留给我们一生享受不尽的温暖。









  老作品虽不能像老树一样年年发新枝,但总能在某个时刻唤醒人们沉睡的记忆。2006年1月25日晚,江苏演艺集团在南京首演根据小说《青春万岁》改编的话剧,获得巨大成功。那熟悉的场景和台词,让上年纪的观众感慨万千,让青年人感受父辈的青春岁月。

  《青春万岁》的年代早已远去,随着时间的流逝,成熟的我们对生活的热情渐渐淡漠,与他人的关系渐渐疏远,对未来的憧憬渐渐朦胧。可是,当看到影片开始时那熊熊燃烧的篝火,我终于知道,青春并不只是年龄的符号,而是一种生活信念,它是激情的,跳跃的,向上的,永存于心底,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最后,让我们再次倾听杨蔷云在新年晚会上朗诵的那段诗句吧: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片名:青春万岁(198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
导演:黄蜀芹
主要演员:
任冶湘····杨蔷云
张 闽····郑 波
梁 彦····李 春
秦 岭····苏 宁
施天音····呼马丽
张海燕····吴长福
邬君梅····袁新枝
郭凯敏····田 林
梁锦杨····张世群
蔡国庆····赵 尘


分享博文至:

acme 发表评论于
写的真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