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两篇短文

随着思考为了未来俱乐部宣布迁出XX,哲学俱乐部销声匿迹了,对我来说这当然是一个遗憾。最近网上发生的事让我又回忆起俱乐部兴盛的短短几周里的一二往事,尤其是那期间假用别的马甲写的两篇短文。俱乐部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种很特殊的“民主”形式,大家通过用“思考为了未来”俱乐部的马甲彼此留言商量事宜,全靠内容来猜测对方可能是谁,尽管明知这种猜测不准,但是只要是对俱乐部有益的事也不管对方到底是谁了,至少我是这么想的。有一天我得到一个留言,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现在需要慕容兄以新的风格(不能让XX看出来是谁),连续在未来发表几篇关于存在主义的大作”收到这个留言后,我觉得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一个人要象改掉自己的写作风格就好比是要改掉自己的签名笔迹一样的难。但这毕竟是对俱乐部有益的事,我觉得还是有义务来完成。于是我想出一招:用不同的文体。自打我开博以来,从来都是写长篇论证文或短篇论述散文,基本上都是比较严肃的题材,很少以故事体或调侃的形式来写文章。尽管我知道写故事体和调侃的文章不是我的强项,但是为了思考为了未来俱乐部我也只有勉为其难了,我决定用故事加调侃的形式来写,好在当时刚读了几篇存在主义大师们用故事加调侃的形式写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妨模仿一下他们的笔法。
文体决定了之后,写什么内容又是一个挑战。当时万维有一股令人可喜的哲学热,很多朋友喜欢写哲学性的文章,或发表哲学性的评论,但是稍微细心点的人可以在这些文章和评论中感到(至少我感觉到了)一种共同的问题:就是头开得很大,好象有很多内容要说,但是说不出来,而且也一再出现过诸如“这是我的宝贝,可不能让你知道了”或“我知道,但是不说出来,看你到底知道不知道”或“哈哈,你到网上搜索的动作倒挺快,可是刚才肯定是不知道的”这样一些言论,其实这都反映出了这里的哲友们普遍存在的一些对于哲学思维和写作的提高极为不利的想法。虽然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可能很复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科学技术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思考哲学问题),但是从提高哲学水平的角度来说,这里最大的不利是过于在乎一些并不存在的超验的感觉,而影响了具体深入的思索。作为俱乐部的一份子来说,和其他人一样,我并没有对网友进行道德教育的义务和资格,但是作为一个有多年哲学写作经验的哲友,我却可以通过分享一些我个人的体会而帮助其他哲友们克服一些常会出现的对于不真实的超验的过度兴奋而带来的不利于哲学思考和写作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考量,我便一破自己的惯例用两个不同的马甲帖出了下面两篇短文:
 
短文之一:
 
哲学词
----by 褶鞋顿悟
 
这两天未来俱乐部很热闹,只是火药味浓了点。咱也来凑个热闹,谈点别的,转移下大家伙的注意力。说起哲学,打小我就把它和那些整不清理还乱的词汇连在一起,直到高考我最头疼的就是背那些怎么也记不全的词汇。久而久之,对我来说哲学就成了一堆词汇,没有词汇就没有哲学,有了哲学就是一堆词汇,而且那些词汇的意思都是铁打的江山容不得半点差错的,一错准扣分儿。后来上了大学之后,赶时髦和大家一起翻翻哲学经典什么的。有一天猛然有个顿悟,觉得好象是茅塞顿开。直到今天,只要一看到别人因为哲学而吵吵闹闹的,心里就想,“哼,吵什么吵,哪天等我也把我的顿悟拿出来晒给你们看看。”
这两天一看老几的哲学小摊闹翻了,我觉得我的机会来了。这不,这就把俺的褶鞋顿悟拿来晒晒。可真要往外拿的时候,一抹腰包发现,“坏了,怎么腰包里是空的。那个揣了几年的顿悟明明一直是在那里的,怎么一要拿出来现世就不见了。”我就使劲地搜啊搜,最后总算让我找出了点参杂碎片来,比起这些年来我心目中的顿悟这些残余要小得老了去了。既然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再小也得拿出来晒晒呀。只是让大家见笑了。
其实俺那点顿悟也没什么,俺只是那天在褶鞋的时候突然发现,从小到大老师教给俺的那些千锤百炼永不更改的词汇定义怎么到哲学家那里都成了不确定的了。连俺打小就没怀疑过的什么逻辑呀,什么空间时间呀,什么存在呀,什么知识呀都要争一争。这么说大家伙可能不觉得什么,因为谁都知道哲学就是探讨真理嘛,只要和真理沾边儿都可以争,就连真理到底是嘛也得争一争。但这种大道理就用不着俺来顿悟了,俺顿悟的要比这大道理实在多了。俺发现那些哲学家们每次在写哲学文章时,一旦发现自己肚子里的墨水不够使了,就把大家伙原来用惯了定义也罢约定俗成也罢给改一改,只要一改就柳暗花明了。俺这可不是空口无凭的,俺是有据为证的:
罗素:逻辑一词在两个不同的哲学家那里从来就没有过同一个意思。
胡赛尔:现象学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态度,在那里我们长期使用的“现象”一词被重新修改。
海德格尔: 长期以来,当你们在使用“存在”一词的时候,你们一直以为你们知道这个词汇的意思。但是,我们一直以为我们理解这个词汇的意思的人现在困惑了。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真的对于什么是“存在”的真正意思有个明确的答案吗?根本没有。
 
如果大家伙还没明白俺这个褶鞋顿悟的意思,俺就再给往明里点化一下。俺的意思是,大家要想和俺一样顿悟的话,就不要把口袋里装的那些成货太当回事儿了。白白。
 
======
 
短文之二:


评“哲学词汇”
 
by 费屏

 
尊敬的热心探寻未来的俱乐部先生们女士们,首先我对各位组建这个俱乐部为海外华人的业余生活增添一分光和热的壮举表示敬意和感谢。为响应俱乐部的征文启示,我也来为这个俱乐部发一分自己的光和热。和大家一样,我也喜欢对别人的贴子评头论足。刚才到俱乐部的首页上下滚动了一遍,看到短短两三个礼拜里,除了告示通知之外,值得我说长论短的贴子还真有几篇。可我这个人对故事感想一类的有偏好,所以就捡了褶鞋顿悟同学的“哲学词汇”这个贴子来说道说道。
 
凭我读了这个贴子的第一印象我就可以直觉地断言此文从不同的角度来读可以看出非常不同的道道来。尽管老夫我也算得上是博览群书,遍游网海,对各类贴子砸踩捧顶是家常便饭,如果放在平时,我和大家一样最多也就会说此贴是借调侃作者对哲学词汇认识的成长过程来得出一个大道理的叙述体的贴子,所以全文的重点在于最后一句话,“不要把口袋里装的那些成货太当回事儿了。”可今天老夫既然要在高手如云的未来俱乐部来点评此贴,就不能到此为止了。老夫怎么说也要挖出些乍一看不太起眼的东东来,方可显出老夫手段之不寻常来。套一句洋人惯用的时髦话,老夫这是在做一个项目。为了做这个项目,老夫先给那位褶鞋顿悟同学号了号脉。号脉的结果是此人定与老夫不同。其实,就是相同也得把他说得不同,要不就没得说下去了。此褶鞋顿悟君应该是一位爱对“哲学”问题较真钻牛角尖的人,他还不能是象老夫这样只评论不创作的人,他应该是喜好舞文弄墨把自己钻牛角尖钻出来的结果用故事啦感想啦什么的表达出来的人。套一句洋话,有了这么一个假设老夫就可以穿上他顿悟同学的鞋子来琢磨他的“哲学词汇”这个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东东。
 
等我套上他那双褶鞋之后再去读那篇“哲学词汇”,第一眼注意到的就是下面这段话
 
可真要往外拿的时候,一抹腰包发现,“坏了,怎么腰包里是空的。那个揣了几年的顿悟明明一直是在那里的,怎么一要拿出来现世就不见了。”我就使劲地搜啊搜,最后总算让我找出了点参杂碎片来,比起这些年来我心目中的顿悟这些残余要小得老了去了。”
这段话的背后好象有点文章。我估摸着这段话是在絮叨那些喜欢搞哲学顿悟啦,沉思啦,找感觉啦的人与咱平时啃书和写书评文评的一个不同之处。读书或写书评文评的对象都是摆在那里跑不掉的,读了一半或评了一半还可以回来再接着读或接着评。可搞顿悟或沉思就不一样了,一个感觉来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新发现大到了不的,就象是得了什么大宝似的,可一旦真的要想把它写出来显摆一下,就可能恍然发现其实自己肚子里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套一句西人的存在主义术语说,那个最初觉得好大好大的东东并不是一个存在,而是一个超验的错觉。有时走运的话,可能象褶鞋顿悟同学那样搜刮搜刮还能找出点真货来。要是不那么走运的话,就可能空欢喜一场其实一点真货都没有。咱们打个比方说,一个人某天突然有了个顿悟,发现那白居易可能曾经得到过屈原的一个锦囊,所以两个人的诗其实是一回事儿。你看那“离离原上草”和“离骚”不都有一个离字吗?兴奋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睡醒了,发现那整个就是瞎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这时他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继续掰下去,整出个传奇故事来,说不定也真能成为一家之言,成为佳传,到那时原本是一个不存在的超验就生出了一个实在的存在,历史上很多名人好象就是这么干出来的。第二个选择是去洗把冷水脸,把这个超验给否了。
 
这么一解释老夫感觉看出点名堂来了。看来褶鞋同学是在介绍自己钻哲学牛角尖的生涯中的顿悟之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这么回事,而从这种若虚若实中就牵带出了及时捕捉顿悟的紧要和对顿悟进行取舍时会碰到的诱惑。想到这里老夫估摸着已经把褶鞋同学上面那段话的道道给bingo了。接下来老夫就把视线挪向了前面的“对我来说哲学就成了一堆词汇,没有词汇就没有哲学,有了哲学就是一堆词汇,而且那些词汇的意思都是铁打的江山容不得半点差错的,一错准扣分儿”这一小段和后面的这一大段:
 
从小到大老师教给俺的那些千锤百炼永不更改的词汇定义怎么到哲学家那里都成了不确定的了。连俺打小就没怀疑过的什么逻辑呀,什么空间时间呀,什么存在呀,什么知识呀都要争一争。这么说大家伙可能不觉得什么,因为谁都知道哲学就是探讨真理嘛,只要和真理沾边儿都可以争,就连真理到底是嘛也得争一争。但这种大道理就用不着俺来顿悟了,俺顿悟的要比这大道理实在多了。俺发现那些哲学家们每次在写哲学文章时,一旦发现自己肚子里的墨水不够使了,就把大家伙原来用惯了定义也罢约定俗成也罢给改一改,只要一改就柳暗花明了。
这两段串起来好象还是在讲哲学的学习,思辨与写作的一个要领。学生在学校学哲学或自己在家读哲学的时候,喜欢翻课本查字典先把其中的一些关键词汇的意思搞懂了,然后就把它们作为定义存储在自己的记忆里不再变化。可从这里就能看出大哲学家和一般学子之间的不一样来了。说得难听点,与普天下的万千学子相比,那些大哲学家就是滑头了点而已。他们碰到没办说清楚的时候干脆就把定义改一下,那就什么都说的通了。褶鞋同学在文中给出了几个例子:
罗素:逻辑一词在两个不同的哲学家那里从来就没有过同一个意思。
胡赛尔:现象学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态度,在那里我们长期使用的“现象”一词被重新修改。
海德格尔:长期以来,当你们在使用“存在”一词的时候,你们一直以为你们知道这个词汇的意思。但是,我们一直以为我们理解这个词汇的意思的人现在困惑了。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真的对于什么是“存在”的真正意思有个明确的答案吗?根本没有。

不过先声明一点,老夫这里并没有鼓励大家随便改定义的意思。如果改不好别人会说你瞎掰。就是要改,也要先说出个所以然来。可话又说回来,从哲学大家改哲学词汇的榜样中我们还是可以顿悟出些道道来的。这至少告诉我们说学哲学,用哲学,写哲学的一个基本窍门是不能死抠书本词汇而要好好把握整体,最好能想老夫着样把写书本的那些人的鞋子也拿来穿上之后跟着顿悟一番。
 
想到这里老夫有点万维福尔摩斯的感觉了。嘿嘿。时间不早了,明天还一大堆事,赶紧把那双褶鞋脱下来还给顿悟同学吧。嘿嘿。

。。。。。。

 


登录后才可评论.